外媒正在替中国担忧的八个经济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9:06:23

外媒正在替中国担忧的八个经济问题

  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国外媒体在我们和世界人民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不管认可与否,我们日常生活的喜与悲,苦与乐,哀与愁都在通过他们的画面和文字传递给其他国家的民众们。当下,我们的社会究竟存在一些什么问题,不妨从外媒的视角来审视一下。

 

问题一:房地产困扰中国经济

  如果把某个有利可图的市场比作一块利益“大蛋糕”,中国一线城市的房市就是当之无愧的“最大蛋糕”。“最大蛋糕”的主要制造者和切割者,首先是地方政府,其次是通过房地产赚了大钱的富人,接着是通过发放贷款获利的银行,再次是有投机眼光的偏富阶层。

  外国经济学家警告:中国房地产存在泡沫破裂风险

 

  许多经济学家警告称,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2年,中国也开始面临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危险,如果不幸成为现实,将对全球经济造成不可预料的影响。

  长期以来对全球次贷危机免疫的中国,现在也面临着房地产危机。许多地方政府出售农田投资房地产,或者建造机场、火车站等重要基础设施。中国地方政府2009年出售了31.9万公顷土地,比2008年增加44%。地方政府从银行大量借款,寄希望于土地价格继续上涨。

  中国政府4万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引发了建筑业的繁荣。从2009年夏季开始,中国各银行房地产贷款总额增长40%,这导致很多中国人视房地产为最有利可图的投资。在一些城市,大量新居民楼已经超过居民所需数量。

 

  外媒:谁是中国“房市蛋糕”的制造者和切割者?

  自中国政府《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十条)4月17日诞生之日,质疑声就不绝于耳。随着房产交易量大幅萎缩,各种影射调控措施的声音也升高了调门。如强调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强调买房是一种不应受限的人权等等。一些和房地产关联密切的行业如钢铁、建材价格的滑落,也被某些人看成是调控的副作用。到了7月上旬,这些声音终于化成一股反调控思潮,以假新闻的方式通过媒体放大到全社会。

  7月10日前后,一些非主流媒体突然爆出官方开始调研评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暗示高层担心房地产市场紧缩政策可能影响经济发展,打算放松调控。接着,诸如“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关政策可能取消”、“三套房贷放开”、“国资委授意央企拿地”等“反调控”消息也纷纷出笼,短短几天就形成一股“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可能终结”的声浪。官方这次反应还算及时。7月12日,住建部、银监会等权威部门出来辟谣,强调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十条及相关配套政策。国资委也否认授意央企拿地。

问题二:拉动内需任重道远

 

  就在去年,为了抵消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曾鼓励居民购买冰箱、洗衣机等家电,此举同时也使国内的工人受益。这些举措提高了本土消费,但尚不足以使中国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转变为以内需为主导。

  美媒:经济转型不易 中国拉动内需面临挑战

  截至六月份,中国的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4%,北京方面在经济学家的倡导下正致力减少对出口经济的依赖而刺激内需,以平衡全球的经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欧洲债务危机可能会给中国的这项计划带来压力。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贬值的欧元让欧洲消费者正减少对进口产品的购买。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也在使得中国外销的产品涨价。为了避免自身经济受损,很多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应该拉动内需。

  “在中国过去的两个五年计划中,内需的平衡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议题。只是这目前还无法实现。”法国兴业银行的经济学家格林·马戈尔说,他认为中国已经在尝试拉动内需。

 

  法媒:中国距消费大国至少还有三四年

  在中国上海,年轻人常常被父母指责花钱太多,他们的观念变化正来自于“中国奇迹”。2010年,中国首季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1.9%,但中国的活力也遭遇威胁,其原因还是发展模式过分依赖工业,而非来自消费领域。为避免经济过热,自2005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就宣布大力刺激消费,减少储蓄。

  中国城市年轻人的观念与父辈传统的“存钱”大为不同,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年轻的独生子女一代影响了整个市场。中国的白领女性阶层,也是大力消费的主流。她们会不远千里去买一种中国式“必需品”———路易威登手袋。

问题三:城市化进程面临挑战

 

  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源于中国的工业化,成就了从农村向城镇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移民。国家计生委官员在一次会议上称,到2015年时中国有超过7亿人生活在城镇,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人涌向城市寻找报酬更好的工作,给当地政府带来了更多挑战,如住房短缺、工资水平低、暴力犯罪增加以及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

  美媒:亚洲巨人面临城市化风险

  城市化乃繁荣之道。但对于穷人而言,它也可能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看看孟买的贫民窟居民,或者蜗居在北京郊区的年轻上班族们就能知道答案。

  亚洲各国的增长轨迹,尤其在人口众多的印度和中国,将取决于政府应对复杂城市化发展的策略,包括从提供公共建设工程到通过教育和培训使数千万离开土地的农民在城市里安居乐业。

  政策需要适应各自不同的人口现状。中国的工作适龄人口将在2015年左右达到高峰,为减缓不断恶化的人口负担系数的影响,就必须重视保持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到过印度旅游的中国人通常为印度混乱不堪的日常生活和显而易见的贫穷所震惊。然而,不要忘记中国为迅速崛起所付出的代价:中国光鲜照人的城市是由被歧视的流动农民工所建造起来的。

 

  俄报:北京离“世界城市”还很遥远

  据俄罗斯《新消息报》7月23日消息 北京宣布争取把首都建成可以与纽约、东京和巴黎媲美的“世界城市”。广泛使用英语问题得到特别关注,因为从经济指标看一切还都正常。

  北京成功地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去年10月高水平地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于是北京决定成为“世界城市”。现在,北京的所有幼儿园都将办英语班,英语成为北京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北京市公务员的任务不轻松,在40岁以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到2015年时必须学会1000句英语,40岁以下的售货员、服务员、理发员等50%以上应当通过本行业的英语考试。

问题四:贫富差距愈演愈烈

 

  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是一件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但是却并不值得中国为此欢喜和骄傲。贫富差距拉大已经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即便等到经济规模超过美国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依然有限。

 外媒:中国超日不应骄傲贫富差距拉大掣肘

  中国政府应该对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给予更多重视。他在文章中说,中国超过日本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件划时代的大事,国际经济秩序和亚洲力量平衡将因此发生巨变。

  文章中说,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国有朝一日也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但是,按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中国依然无法与日本和美国相比。

  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的贫富差距正在扩大。精英阶层和贫穷大众之间已经出现一条巨大的鸿沟。中国目前有数百个亿万富翁,但是人均国民收入却处在全球最低国家行列。

 

  穷人的北京与富人的北京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他表示自己经常劝记者多到中国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看看,到那里看就知道上海和北京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法国《世界报》3月15日发表题为《穷人的北京与富人的北京》文章,内容全文如下。

  这是一个凌乱的小区:一幢幢破烂的小房屋歪歪斜斜地挤在一起,阳台上晾晒着各种杂乱的衣物,泥泞的小街道两旁堆满了垃圾,这一切笼罩在冬日低沉阴郁的天空下。集市上的一个个摊位倒是应有尽有,有卖鸡鸭的,也有卖鱼的,街边廉价的餐馆里不时传出阵阵恶臭。在街角,一位厨师正在锅里翻炒着一堆杂七杂八的饭菜。一群穿着人造革衣服、戴着老式军帽的男人在一边抽烟,一边聊天。女人们的手里抱着被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

问题五:中产阶级陷入迷茫

 

  还没有一个人能给出一个准确定义来界定中国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真正被人感觉到,这使得中国的中产阶级成为一个新现象。

  美媒:中国的新中产阶级--常数与变数

 

  中国的中产阶级将重塑世界。为利用其消费实力,全球的商人必须要认识到现代化和国际化并不等于“西化”。

  还没有一个人能给出一个准确定义来界定中国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真正被人感觉到,这使得中国的中产阶级成为一个新现象。如今在中国大城市,已聚集大量中产阶级,虽然小城市中产阶级刚刚起步,但由于政府政策支持,小城市发展迅速,中产阶级必将很快壮大。如今,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中产阶级的队伍中。

  在中国,“中产阶级”不是一个政治意义的词汇,只有极少数人愿意把自己划归为中产阶级。但中国的中产阶级相信通过正确的竞争手段,他们能够获得机会,从而改变生活和命运,这与把社会和经济地位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蓝领阶层不同。中产阶级相信社会流动性,认为所处环境现在能提供改变和提高生活的机会。改变生活和提高物质财富,这就是成为中产阶级的真正意义所在。

 

问题六:年轻一代走向何方

 

  中国的年轻人往往是媒体苛责的对象。在大多数报道中,他们是“小皇帝”,或者是“自我的一代”,这些娇生惯养、不问政治的独生子女只关心跑车、电脑游戏和名家设计的商品。他们经历的是一个在消费主义和全球化助推下经济迅猛增长的国家。

  英媒:中国年轻一代心态矛盾

  英国《金融时报》7月8日刊载题为《中国的小皇帝要求得到他们应得的权益(记者杰夫·戴尔) 》,文章提出中国独生子女的"理想"让“房子”压得喘不过气,爱国精神与个人主义存在矛盾的心态。文章编录如下:

  中国的年轻人是媒体苛责的对象。在大多数报道中,他们是“小皇帝”,或者是“自我的一代”,这些娇生惯养、不问政治的独生子女只关心跑车、电脑游戏和名家设计的商品。在上海的路易威登店,周末等待进店消费的年轻顾客耐心排起了队。

 

  美媒:“90后”中国人如何塑造国家

  “懒惰、随意、迷惘、自私、脑残和普遍不可救药”,这些都是给中国“90后”一代打上的标签。无论“90后”如何,他们与比自己早出生的人相比,至少有一点肯定不同:他们对中国动荡的过去没有任何印象,相反,他们经历的是一个在消费主义和全球化助推下经济迅猛增长的国家。

  “他们只知道中国生活越来越好和富裕,”北京的网络分析师喻勇说,“他们被认为是无法预知的一代。他们外向且敢作敢为,因从未感受过艰辛而相当自信”。

问题七:社会价值体系缺乏诚信

 

  多年来,诚信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稀缺品”。通过拷问唐骏等社会精英的诚信,人们或许可以分析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从而探寻堵住造假之门、重建诚信社会的解决之道。从这个角度说,公众应该感谢“打工皇帝”唐骏,更要感谢“打假皇帝”方舟子。

 

 外媒:精英诚信缺失 拷问唐骏找回中国稀缺品

  本来,与唐骏10多年来在商界的巨大成功相比,这件“博士外衣”早已陈旧,就算有问题也难以掩盖唐骏身上的“皇帝”光环,但唐骏和一帮“皇帝”的吹鼓手非要把他在商业上的成功放大成所有领域的成功,企图打造出一个完美的“皇帝”供世人景仰和效仿。结果事与愿违,“打工皇帝”这件陈旧的“博士外衣”成了童话“皇帝的新衣”的现实版。

  其实,率先喊出“皇帝其实什么也没穿”的并不是“打假斗士”方舟子。早在去年4月,一个署名为“Albert”的网友就在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发帖,质疑“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唐骏的博士学位有假。Albert称,自己于1991年到1996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从未听说过该院有个叫唐骏的中国留学生。

  虽然方舟子在美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查不到唐骏的博士论文,但他一开始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只不过后来他发现唐骏本人毫不谦虚,四处推广自己的成功经验,并写出《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这类畅销书,被人奉为成功典范、创业楷模,才决定查一查这位“皇帝”的老底。结果,不仅“皇帝”的博士学历有问题,皇帝引以为豪的专利、自创公司等也有问题。

 

  新报:中国最欠缺的信仰是诚信

  中国今年神仙道佛大行其道。刚刚走过“医神”张悟本,“隐僧”、“道医”即尾随而上。和张悟本相比,一佛一道的“隐僧”与“道医”的神技绝对是后来者居上,张悟本只是主唱精通食疗养生,后二者据称不仅能治病,还有盖世神功。

  被媒体形容为“少林隐僧”重出江湖的释德建,据说是正宗“禅武医”传人,能以一指禅为病人减轻病痛;至于重庆缙云山上的李一道长更是了不得,此人可以水下生存2小时22分(比吉尼斯世界纪录19分21秒长了超过2小时),能驾驭220伏电断症,还能连续多日不食,通过“辟谷”采天地灵气,积日月精华,寻找人体的终极能量。

  李一不但有“总裁缘”,也颇有“媒体缘”,他至今登上境内外好些严肃媒体与电视台,曾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上亮相,还有央视《感动中国》总导演樊馨蔓根据自己上缙云山的经历作书《世上是不是有神仙》。以他为主角的媒体报道说他有皈依弟子3万人,其中包括各界名流,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马云、艺人王菲、李亚鹏夫妇,据说都曾上山清修。

问题八:低俗文化 金钱的诱惑?

 

  中国一直在尝试严打网上低俗文化,一些地方比如重庆还尝试通过读经典、唱红歌来提振百姓的精神素质。政府的出发点是值得鼓励的。中国必须寻找能够激发思考、培养辨别能力的娱乐方式,否则,现有的娱民方式也许会把一代人变成愚民。

 

  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的"凤姐文化"愚弄了谁

  近年来,一股“哥姐文化”正在席卷中国的网络世界。每隔几个星期,网上都会冒出一些以“哥、姐”著称的网络红人。

  半个月前,在四川乐山一家商场负责示范和售卖熨斗的邱秋,因其花式熨衣的过程,被网友冠以“熨斗哥”的称号。在他之前,人们比较熟知的还有经常在网上张贴个人照的“芙蓉姐姐”、其貌不扬却声称非清华北大毕业生不嫁的“凤姐”、有女装癖的“著姐”、带动乞丐服装热潮的宁波乞丐“犀利哥”,以及坐火车仅穿内裤的“卧铺哥”等。

 

  美刊:中国相亲节目 为爱情还是为金钱?

  《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近来,一系列相亲类节目火爆中国荧屏。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世界不少媒体的关注。美国《时代》周刊6月30日以《中国相亲节目 为爱情还是为金钱?》为题报道了此事,摘要如下。

  对于一小撮中国现代年轻女性来说,真正的爱情都是关于数字的。在要求求婚者必须拥有幽默感、英俊外貌的同时,她们更在乎的是对方是否有房子、房子的大小、银行卡的钱数,当然有豪华轿车更好。至少,这些都是近来中国电视相亲节目中的情景。

  近来,许多相亲节目和类似《美国偶像》的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兴起,吸引了数百万观众。但是批评人士称,这些节目导致消极的、非传统价值观在中国城市年轻人中盛行。一些相亲节目曝出的丑闻更是刺痛了整个国家:来自北京的22岁模特马诺出现在当前中国最受欢迎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她直接拒绝了一位男嘉宾共骑自行车逛街的邀请,宣称自己宁可坐在宝马里边哭。马诺成为中国80后“拜金女”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