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男孩眼中的“男孩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0:36:11

90后男孩眼中的“男孩危机”


日期:2010-08-12 作者:李逸超 来源:文汇报

 

 

                 
    ◇我们的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却忽略了所学知识的实践与应用,不擅长死记硬背的男生很容易成为众人口中的“危机”。而男孩更擅长的体育竞技、开放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则因与考试分数无关而被逐渐边缘化。这样的学校教育和考核体系让男孩的自尊和自信不断受挫。
    
    ◇为了取得高分,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我们做学生的根本没有选择权,无论喜欢与否,擅长与否,都必须学。超负荷的作业量常挤占我们的睡眠时间。本可以长得高大强壮的男生,因长期睡眠不足和缺乏运动而变得萎靡不振,失去了男生应有的健壮和气度,学业压力使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看到美国学生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阳光气质,我很羡慕他们活得那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很多中国孩子没有爱好,在他们父母眼里,有爱好就是浪费时间。好学生的标准就是成绩好,有没有出息全看成绩。打篮球时还在担心今天的测验成绩如何,吃晚饭时还要被家长盯着问这次考得怎样。
    
    李逸超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上月,我受邀参加了一场由上海市教科院组织的“男孩危机”专题研讨会,到会的都是各方老师和专家,我是唯一的学生代表。主办方可能是看重我曾经历过的一段留美经历,希望我能通过切身的体会来比较中美两国男孩教育方面的差异,期冀从中找寻“男孩危机”的症结所在。
    
    我曾在2008—2009在美国加州棕榈谷高中交流学习一年。美国女孩活泼可爱,率真大方,美国男孩阳光真诚,活力四射,并充满正义感、责任感和男人的成熟感,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确实和我们这里很多学生的精神面貌不一样。我的感觉是,美国男孩女孩的这种“阳光”,跟他们的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
    
中国孩子不够玩  美国孩子玩不够
    
    会上,专家们所说的“男孩危机”,主要指男孩缺乏健全的体魄、阳光的心态、坚强的意志、丰富的知识和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等。这样的男孩好像温室中的花朵,令人担忧其在成年后,稚嫩的肩膀能否担当起家庭、社会诸方面的责任。
    
    家庭教育方面,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让众多家长对唯一的独苗保护过度。男孩擅长和喜欢的探险、运动,常因可能出现的危险而被家长拒绝。很多独生子女在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让孩子们无论在生活自理方面,还是在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都显得幼稚和不知所措。
    
    而在美国,一般家庭大多有两个以上的孩子。父母鼓励孩子们运动、探险,亲近大自然,并教会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如何保护好自己。孩子从小在家就要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从小就拥有健全的体魄、好奇的心灵以及分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刚到美国时,接待我的美国妈妈曾给我提过一个“缺点”,就是不会玩,不会放松。在美国高中,每天清晨都有各种体育兴趣小组。操场上到处可以看到充满活力的男女学生在奔跑运动。下午2:40放学,几乎没有回家作业,学生回家就玩游戏机或电脑,玩累了就出去打篮球或垒球,或者约同学一起去逛街。
    
    看到美国学生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阳光气质,我很羡慕他们活得那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很多中国孩子没有爱好,在他们父母眼里,有爱好就是浪费时间。好学生的标准就是成绩好,有没有出息全看成绩。打篮球时还在担心今天的测验成绩如何,吃晚饭时还要被家长盯着问这次考得怎样。疲惫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长双重管教下已经不会抱怨。
    
制造“移动硬盘”  还是培养自信学生
    
    曾有人把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比作“移动硬盘”,其中存放的便是老师反复叮嘱的应试技巧和高分秘诀。学生不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个性,一切只需按照标准答案操作即可。学习只为考试,却忽略了所学知识的实践与应用,不擅长死记硬背的男生很容易成为众人口中的“危机”。
    
    而男孩更擅长的体育竞技、开放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则因与考试分数无关而被逐渐边缘化。这样的学校教育和考核体系让男孩的自尊和自信不断受挫。部分男生因此产生了自我否定和自暴自弃的心理,转而到虚拟世界寻找自信,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演变成真正的危机。
    
    如此“赶鸭子上架”的教育模式使得生性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的男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压制的状态,无法放松心态面对考试、超越女孩。
    
    我在美国的一年,却让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学校丰富的选修课能极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热爱体育的可以选择美式橄榄球,热爱电影的可以选择影像设计和动画制作,喜欢学习语言的则可选择拉丁语和西班牙语。
    
    课程选择在多样性的同时还充分考虑所学知识的实用性。生物课上,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各种植物的移栽,学会识别鸡蛋等级和新鲜度,课堂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效避免了“书呆子”学生的出现。
    
    美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老师鼓励学生对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言论完全自由开放,老师不会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非常关注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老师所讲述的内容生搬硬套,照抄照背。这种“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确实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这样的教育让每个学生,无论男女,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满足人才多元化培养的大前提下,充分让学生的各种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男孩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并不会感觉受压制。
    
“选分数”还是“选人才”
    
    国内的中高考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采用的是“一考定终生”的方法。学生从小到大被灌输以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考试成绩的习惯性思维。学校、家长和学生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不断拼搏。而本该活泼好动、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男生女生们,却被各方压力死死困在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里埋头苦读,生气全无。
    
    为了取得高分,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我们做学生的根本没有选择权,无论喜欢与否,擅长与否,都必须学。超负荷的作业量常挤占我们的睡眠时间。本可以长得高大强壮的男生,因长期睡眠不足和缺乏运动而变得萎靡不振,失去了男生应有的健壮和气度,学业压力使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老师、家长在分数这根指挥棒统领下,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们的道德素养、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选拔机制的单一性和“唯分数独尊”的选拔模式,使得相当一部分品行优秀、综合素质良好,但学习成绩并不出众的男生,在分数的比拼中不敌女生,最终沦为“危机”。
    
    而在美国大学申请过程中,分数绝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我已顺利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录取通知,近日即将启程。除了必须的TOFEL、SAT成绩外,美国大学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未来潜力和社会责任感,完全不同于国内“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我的兴趣广泛,喜欢运动、钢琴、写作,并热衷各类社会活动,这些在不少中国家长眼里简直就是“不务正业”,但我正是凭借这些“与众不同”如愿进入自己心仪的高校。这样的选拔更强调学生的个性,不论男生女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消除“危机”
    
    从以上的比较来看,我们也许会发现,所谓的“男孩危机”,从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教育危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育危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人生起步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开放、更自由的成长环境,观察自己孩子的潜能和优势,并努力将之发掘培养壮大;我们的学校教育则应该更多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逐步摒弃生产“移动硬盘”的教学模式;我们的社会环境应该倡导男孩拥有诚实守信、阳光自律和广博知识,拒绝“伪娘”,只有这样,男孩危机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消除。
    
    毕竟,教育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和应用,社会需要的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而不是那些仅仅拥有一张毕业证书和一张毕业照片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