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七八糟:还49—78一个真实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6:45:57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有一座弯弯的的小桥。富有诗意的歌谣把人带回到遥远的过去。我的故乡也有这么一座小桥,当月亮移动它的身影的时候,却没有带给我任何诗意,而只有恐惧和感伤,因为在桥的下面,有十七个极富有才华的冤魂,他们是在67到70 年间被送到这里,因不堪批斗的折磨,而先后选择自尽的中国知识分子,其中有不远万里从国外学成归来,准备建设新中国的专家。每当我看到有人美化那一段历史,颠倒黑白的时候,幼年的记忆和中国人的良心就会驱使我去澄清那渐渐远去的岁月。

让我从49年说起吧,解放后,农民欢天喜地地分到了土地,过了几年的消停日子,但在53年互助组开始,到57年公社化时都被收回,57年大跃进,农民都被赶到山上砍树,大炼钢铁,不让种地,于是,59—61年间,中国就出现了大饥荒,部分地区出现了人吃人的景象,据官方统计,全国非正常死亡人口约3500万,(超过了8年抗日战争3000万的死亡人数),创造了中国历史之最。此后一年的口粮大约几十斤/人,年底工分分红大约几十元/人。窝头,红薯管四季,年节才有米饭,饺子。养猪不能自己宰(上交,否则,没收加批斗),养鸡法定只能三只(否则,批斗),农民管母鸡叫银行,是买盐醋的指望。农民把自己节余的极其有限的农产品偷偷摸摸地卖叫投机倒把(没收加批斗)。普通农民子女上高中,大学基本上是绝望。除了要饭,是不允许人口随意流动的。这还是丰收的年景。这就是当年的农村。那城市又怎么样呢?一家三代挤一屋,凭票供应极其有限的生活必需品(粮票,油票,布票,煤票……连火柴都要票),粮票有半两(25克),油票有半分(1.25克)吃发霉的战备粮。这些票据都可以从旧货市场上买到。最让人恐惧的是年复一年的政治运动,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大炼钢铁,四清,炮打司令部,文攻武卫,破四旧,革命委员会,全国山河一片红,斗私批修,清理阶级队伍,批林批孔,评水浒批宋江,反击右倾翻案风。斗来斗去,六亲不认,社会道德斗到了五千年来的最低点,这些,过来人都很清楚。如果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可以让统计数字来说话。
 
1 经济增长波动:
 
经济增长波动状况:1956~1978年。这个阶段经济在决策失误和政治动乱中大起大落。波动之剧烈在世界经济史上罕见。
 
这个阶段包括1956~1958、1958~1966、1966~1970、1970~1973、1973~1975、1975~1978年等6个周期。22年中6个周期,平均每个周期3.7年。
 
在这6个周期中,有3个属于经济增长绝对下降的古典周期(!!),即1958~1966年周期,1966~1970年周期,1975~1978年周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济增长最高的年份,最低的年份,负增长的年份,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1960、1961、1962、1967、1968、1976年等6年均属负增长。
 
各个周期的波幅很大,分别达到17.5个百分点,46.7个百分点,30.5个百分点,5.4 个百分点,7.2个百分点,14.4个百分点。各周期内平均增长率,即波位分别是13.25%,3.975%,7.225%,6.1%,4.7%,5.6%,各个周期的波位相差较大。这从侧面反映了经济波动的剧烈。这一时期经济波动的状况是:波动周期短,波动幅度大,波位低。波动类型属大起大落型。
   
2
经济增长质量:
 
1957~1978年,由于片面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忽略了对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质量很差。
 
————这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长的效率低下。1952年~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0.32%,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的份额为—5.3 %。(注:郭庆、胡鞍钢:《中国工业经济问题初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版,第30页。)。1958~1965年、1966~197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30.15%、7.15%。1978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仅为0.16%。而 1953~195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8.7%。 (注: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 )
 
————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门——工业,按净产值计算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57年~1978年平均增长3.4%。其中独立核算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2.6%。1966~1978年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1.5%。
 
————国民经济的另一重要部门——农业,由于人口的膨胀,土地资源的紧缺和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导致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递减。按净产值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1978年仅为1957年的94. 8%,年均每年下降0.2%(!!)。由于增长效率低,到1978年,全社会每个就业人口所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32美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34%。
 
————这个阶段经济增长质量差还表现为经济效益低下。每100 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1957~1978年为19元。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实际情况是:“一五”时期(1953~1957)为32元,“二五”时期(1958~1962)只有0.9元,“三五”时期(1966~1970)22. 4 元,“四五”时期(1971~1975)为15.8元。平均每增加100元的国民收入所需积累额, “一五”时期为312元,1957~1978年则为526元。从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益看,资金使用效果也不大相同。如每吨标准煤所生产的国民收入,“一五”时期为1 086元,“二五”、1963~1965年、“三五”、 “四五”、“五五”、“六五”各个时期分别为504元、695元、 737 元、579元、547元、767元。它们在504元至767元之间,远远低于1957 年以前的时期(!!),也低于1978年以后的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对经济建设的冲击,固定资产形成率、交付使用率、投资回收期受到很大影响。大量的产品积压,不少产品质量低劣。1957~1978 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约为6.1%(以1956年为基期,则为6.36%。按国民收入计算为5.57%),并不低,若将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结合起来看,这 22年中国经济基本上处于徘徊、停滞状态。   
3人民生活水平
 
在第二个阶段(1957~1978年),由于从1953年起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了给重工业建设筹集资金,国家实行以牺牲当前消费为手段的高积累政策。再加上“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人民生活提高缓慢。1957~1978年22年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名义工资由637元增加到644 元,仅增加7元(!!)。
 
就实际工资而言,1978年仅为1957年的85.2%,22年间减少了14.8%(!!)。
 
这22年间,农民家庭平均每年纯收入由72.95元增加到133.57元,年均仅增加2.9%。这22年间,居民消费水平共提高47.5%,平均每年仅增长1.8%。
 
若就实际消费量而言,全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的主要消费品,1978年与1957年相比,除猪肉与食糖略有增加外,粮食由203.06公斤降到195.46 公斤,食用植物油由2.42公斤降到1.60公斤,牛羊肉由1.11公斤降到0.75公斤,家禽由0. 50公斤降到0.44公斤,水产品由4.34公斤降到3.42公斤。
 
居住条件恶化。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 低于1952年的4.5平方米。农村居民平均每人使用房屋面积,1978 年为10.17平方米,比1957年少1.13平方米。
 
在生活服务条件上,每万人拥有的零售商业、饮食、服务网点及其从业人员,1957年分别为41.81个,117.17人,到1978年则减少到13.04个,63.14人。这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文化、教育、卫生状况有所改善。1978年与1957年相比,各级各类学校及其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各类文化事业单位及其人员数都有增加,但实际文化教育水平下降。报刊杂志拥有量虽有所增加,但品种急剧减少,内容单一、刻板。文艺团体表演的内容更是单调。
 
从总体上说,1957~1978年,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处于徘徊、停滞状态,经济增长给社会带来的福利水平很低。
   
(引自:《中国经济50年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北京:《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 期,p73-85)
 
不堪回首的年月已经过去了,但遗留下来的问题却还在困扰着今天的中国。由于当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论被批,使中国人口平添了5,6亿,是造成中国人均资源紧张的根本原因。当年不顾后果的大开恳,更是造成中国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罪魁。这个历史欠帐不知要让中华民族还到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