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新一轮竞合的八大猜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7:01:19
2007年08月02日 07:36
1.教育:“长三角”会长出“常春藤”吗
■本报记者邓旭实习生吴芳  发自上海
联盟止于交换
虽然名为“联盟”,但是长三角高校的合作目前依然停留在“交换”的层次之上。
“长三角名校联盟交换生计划”2006年完成首批交换生计划。2005年,浙大、复旦、上海交大、东南大学、浙江工大、浙江理工6所高校商定实施“长三角高等教育合作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优秀学生跨校学习提供途径。这一项目被浙江省教育厅立项为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按照这6所高校共同制定的《交换生计划备忘录》,交换生均为在校三年级本科生,学习时间为一个学期,学期结束后返回各自学校继续学习。接收方不另收学费,负责为交换生提供修读课程的成绩单及学分,交换生回原学校按所在学校和学院的规定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并继续完成学业。
然而在落实上,多少有些“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存在。记者了解到,除了浙大提供相对多的选择外,其他高校开放的交换生项目都主要集中于各自的强势专业,例如复旦大学仅开放了医学类的三个专业。浙大教务处负责人介绍,浙大学生只有10多人申请,报名不算太火,因为他们还有各类海外交换生的计划可供挑选。
一位复旦大学三年级周姓理科生对记者表示:“复旦本身还有不少出国交流项目能够吸引我们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每年暑假都有很多美国大学的summer school可以让我们申请,这些名校的summer school对于我们将来的深造或者就业都会有一些帮助。相对而言,在长三角的大学里面做交换生的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大。”
事实上,这一计划早在2003年就已经提出,而当时的想法和目的在今天看来,丝毫也没有落后:“在长三角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融合中,代表科研和教育最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也应加快融合,打破传统的学术壁垒,以新机制和新思路来加快优秀人才的培养,形成‘学术常青藤’。”
虽然这一提议早已得到各高校校长的响应,但是从今日看来,其操作层面仅仅走到“交换生”这一步与当初的设想所距甚远。
“常春藤”需要内在动力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联盟究竟是否可行?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熊庆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长三角各个方面的联合是大趋势,教育也是这种联合的应有之义。教育资源应该服务于经济发展。但是教育具有特殊性,要联合还需要一个过程。大学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可能让所有的大学都同质化。而且这种联合也不可能通过行政命令来推动,要通过学习者自己的兴趣。政府可以去引导,但最重要的是让高校自己产生联合的动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应该自身去寻找联合的机会和可能。”
虽然有人提出,苏浙沪三地的名校,是否也可以打造一个像美国常春藤盟校一样的“长三角盟校”?然而,这些联盟首先需要建立在符合三省市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此外,即使是常春藤盟校,也是通过几十乃至上百年的融合才能形成,所以长三角高校的联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志彪就此认为:“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展开高校合作、促进教育资源流动,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地区层面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合作的可行性是存在的,因为大家都有合作的基础。如科技资料、情报、数据的分享,重大项目的合作攻关、联合聘请国外一流师资、联合召开某一领域的国际会议、互派访问学者、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和运作,以及相互向对方和社会开放实验室等,为此需要本着自愿的原则,建立一个具有共赢基础的协调组织。”
“高校联盟里面肯定会存在一些你争我斗的事情。而且这涉及到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政府行政方面的问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直言。
2.交通:“次中心”将重新洗牌?
■本报记者李语实  发自上海
“让上海多一个西湖,让杭州多一个外滩”曾经是很多人的梦想。随着跨江大桥与跨海大桥的建设,“D字头”城际列车的公交化,磁悬浮时代的即将到来,长三角的新时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构,梦想能够成为现实吗?
次中心正在形成
长期以来,宁杭线和沪甬线“两条边”发展相对偏弱,影响了长三角内部均衡协调发展。杭州湾跨海大桥为浙江全面对接上海提供了平台。
杭州湾大桥只是长三角地区规模浩大的“路桥运动”中的一例。有关专家指出,交通设施网络化,将改变长三角“中心与外围结构”格局。网络状的空间结构弱化“中心”与“外围”的关系,使空间中任一城市都可以成为“中心”,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
浙江省嘉兴市发改委的一位人士认为嘉兴的价值将会因为磁悬浮交通的新建而被“重新发现”。而一些区域经济研究者甚至大胆预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地倾西北”的传统格局或将改变。
有专家预测,长三角“板块经济”或将加速分化:这一地区很可能将形成苏锡常、杭嘉湖、宁绍板块和上海中心。
内部竞争阻碍格局重构
江苏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对记者表示,动车组、磁悬浮、杭州跨海大桥等交通硬件设施的建设,对南京、杭州等城市的定位没有太大的冲击和变化。
上海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靖学青也持同样观点,他表示:“仅有交通这一块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还需要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各区域要找准自己的优势,不是各区域都大而全。”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轨迹与其他国家不同,先对外开放,再对内开放。将来长三角各城市之间会是合作大于竞争。”葛守昆说。
破解产业同构
“以交通的发展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变化,由此必然会一步步冲击区域间的行政壁垒,才能真正地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形成新格局”,靖学青说,“合作是有步骤进行的,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能够找到利益共赢点的先合作。比如旅游、交通。然后是社会层面的一体化,例如大学、医疗、一卡通等。”
“最难的是产业格局重构。”靖学青说:“上世纪80年代,上海曾经设有区域经济发展办公室,后来取消了,就是因为在产业分工方面的分歧不能解决。”
有关专家指出,苏、浙、沪三地在各自的“十一五”规划中,都将制造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上海的新型工业化战略、江苏的沿江工业发展战略和浙江的环杭州湾产业带战略具有极大的产业同构倾向。
“目前上海制造业比重已经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从现实出发也不可能一下子降下去,会影响税收、带来就业问题。”靖学青说,“产业重构困难的根本原因是各省、市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产生的分歧。主要原因还是行政壁垒。”
3.港口:“五港”或更多港“合一”吗
■本报记者李语实  发自上海
“应扩大视野去看长三角五港合一的问题”,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说:“就像大规模利用外资是一种发展的途径,五港合一也是一种发展的途径。”
合作视野超越五港
据报道,2006年底由交通部主导的中国港口群中长期发展规划已完成,在划分的港口区中,包括长三角港口的方案和设想。所谓的“五港合一”是指把上海的洋山港、浙江的北仑港和舟山港、江苏的南京港和连云港等五大港口整合为一。
“谈发展其实不应局限在五港范围内,”葛守昆说:“与天津港、大连港都应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分布如此广泛的港口资源,对于长三角来说,都应该是可以合作的对象。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的码头越来越专业化,有油码头、矿石码头、集装箱码头、汽车滚装运输码头,港口发展也要从地理、物质、运作等方面全面考虑制定发展规划。
“合一”即更密切的合作
“目前每个港口都有自己的定位,从分工的角度来看,五港更趋向于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葛守昆说。
“如果五港能实现好的布局分工,走向整合,一定会大大增强实力,在全球港口竞争中极具实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靖学青说:“例如像宁波港的发展速度这么快,不可能会屈从于上海做卫星港。”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的码头越来越专业化,有油码头、矿石码头、集装箱码头、汽车滚装运输码头,港口发展也要从地理、物质、运作等方面全面考虑制定发展规划。
政府牵头港口自选
“不要轻易考虑行政手段,那样会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葛守昆说。他认为还是要从各港口的分工定位上去寻找整合的途径。
靖学青却持相反观点,他认为,五港合一,由长三角自身整合难,需要中央层面统一整合。“因为各港口存在利益分歧,在合作过程中,遇到关键问题就会退缩。”靖学青说。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来看,长三角各地港口的合作多为行政区域内部的整合,如苏州把太仓、常熟、张家港加以组合;或跨区域港口间码头公司的合作经营,如上港集团在长江流域各港的控股。而港口整合涉及到不同的行政区,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利益的重新调整,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靖学青认为五港合一实现的模式是由各港口先谈自身的合作,然后将具体的建议、方案上报给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由中央统一协调。“当然,中央要先听取下边的意见,不能硬性规定。”他说。
4.医保:住院看病可否“异地刷卡”
■本报记者陈丽娟  发自上海
被遗忘的一体化
正当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入第三次浪潮,与民众切身利益攸关的“医保一体化”,却几乎仍空白地被搁置在被遗忘的角落里。
今年初,嘉兴市政府一纸《上海市基本医疗参保人员在嘉兴居住期间医疗费用代办报销服务办法(试行)》政策,被业内人士普遍称为长三角地区医保一体化迈出的第一小步。
其实按照《办法》规定,能够享受到该政策的只是在嘉兴的上海离、退休参保人员,而且嘉兴政府所作的也仅仅是代办报销这么一个简单的工作。然而嘉兴社保局表示,他们已与上海方面进行了多次艰苦的沟通。
而在近日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上海医保局和杭州方面探讨了医保卡互通的问题,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表示,“什么时候实现互通现在不知道,但是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
“区域的利益交锋,是所谓‘沪保浙医’的瓶颈所在。”上海医药集团青岛国风药业副董事长卢根鑫一针见血,“如果参保人员都可以在外地进行就医并且报销的话,参保地区的定点医院和相关部门就会损失巨大。利益转移到其他地区,当地主管医保的部门和定点医院自然不会愿意。”
技术与制度双重瓶颈
“长三角经济的融合发展,已经对人员自由流动提出了要求。但是现实是:各地医保筹资来源和高低不同,以及管理机构的行政互割裂已经成为某种障碍,急需有所突破。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行政体制改革。”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告诉记者,医保一体化构想不是近期才有,但至今仍基本空白,其中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制度上的原因。
胡苏云表示,从技术上看,医保卡互通需要电子信息系统资金投入和标准统一,这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时日。而从制度上来看,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医保制度特点及其有关的政府行政管理制度的滞后。由于医保资金来源不同,水平各异,提供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隶属又受地域限制,决定了各地医保卡内涵实质的差异,不可能像银行卡一样全国通存通兑。
“其实关于医保,全国都应该这样一体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卢根鑫开门见山地说到:“经济一体化,人才流动加快,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我这类商务人士都迫切需要社会的医保一体化。并且医保的跨区域合作,也将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
但他同时指出,“医保一体化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行政管理水平。要实现一体化,要求医保资源和医疗资源的重新整合。而我国国情,目前最迫切要解决的是‘低水平,广覆盖’,实现全民医保。但相信医保一体化,会是一个必然趋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要实现医保一体化,首先医保的费用不应该交给当地机构。应该成立一个跨区域的长三角医保协调系统。大家都把医保交到该机构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其次要建立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再次还要建立起患者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卢根鑫向记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胡苏云则说,要推进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其实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她介绍,医疗服务的提供不必全部由公立部门包揽,可以通过对保险计划的具体设计和对医疗机构、医生服务支付方式的设计来实行购买服务,不仅市场化的美国一直这样做,就连实行全民医疗服务的英国也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努力。
并且她认为,医保资金的日常管理并非一定要由政府机构雇佣大量人员进行,可以委托第三方管理,而政府进行监管。长三角医保统一和融合的努力先需要政府做大量的铺垫工作,然后撤退让位于市场机构去具体运作,政府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做到真正的管办分离。
5.劳动密集型产业:“西进”还是“东留”
■本报记者傅光云实习生李琼  发自上海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沿海地区承接了境外转移而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着“质优价廉”的有利条件,经过近三十年快速发展,形成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最发达的经济群。然而,这些当年为长三角等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了加速撤离这些地区的迹象。这就令人担心,长三角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西移吗?如果这些企业西移,其留下的经济空白应该如何填补?
成本触发“西进运动”
当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长三角经济的繁荣昌盛,同时促进了该地区企业和经济的成熟。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渐渐进入工业化后期,特别是一些发达的城市,其产业结构提升的要求趋势日益明显和迫切。近几年来,这些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加速向西部转移的迹象,特别是今年的出口退税新政策的出台以来,由于企业产品出口成本明显增加,这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加坚定了西移的决心。
“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产品的价格上涨,据我了解,有很多企业考虑将资本西移。”上海普圣工贸有限公司的费圣祥表示,出口退税新政策出台以后,企业出口成本明显增加。他告诉记者,一直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和劳动力低廉为主要优势。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上涨,劳动力的价格也有所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面对产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外流。珠三角表现为出现了“民工荒”,而长三角则表现为劳动力价格上涨。这也给长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
东部的劣势恰恰是西部的强项。由于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国家对西部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吸引了不少沿海,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奔赴西部投资。除了政策上的优惠,对东部企业来说,西部的劳动力价格也比长三角要低廉许多。如重庆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580元,而上海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780元,整整多出了200多元。这无疑是对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很大的诱惑。
冲着这些实际优惠,浙江的许多企业都开赴四川成都和重庆等市谋求发展。如民营制鞋企业奥康集团早在2003年就在重庆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2600亩的“西部鞋都工业园区”。最近,奥康集团行政管理中心总监周威告诉记者,目前“鞋都”的经营状况良好。
“它符合生产力要素的流动,符合市场规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孙淮滨指出,西进运动是我国纺织业的又一次产业转移,主要是近年来东部民工荒、能源荒、土地荒逐渐加剧,成本压力加大所致。
消费能力留住向西脚步
虽然长三角许多企业有西移的打算,但是,由于自身行业的不同,企业资本的不同,面对的市场不同,也有一些企业并不想将资本西移。
“在面对劳动力问题上,我们雇用的都是老师傅,所以,他们的工资相对要稳定。”雅迪家私销售部的秦小姐表示,他们企业没有将资本西移的打算。她告诉记者,在家具这个行业有自己的商会,也已经有了自己专门提供原料的市场。因此,要将资本西移是比较困难的。
除了自身行业的特殊性,许多行业也对西部市场持着一种“再看看”的态度。这里面自然有着商家自己的考虑。费圣祥认为,目前长三角经济总量占全国22%之多,长三角的消费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长三角的市场还有许多可以开发的地方,市场潜力巨大。出于这样的考虑,长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愿轻易地撤离自己熟悉的市场。他也表示,除了市场的问题要考虑外,劳务人员的素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纺织业的西进,主要考虑的是成本问题。但他们要看到,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依赖于出口,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更有利于出口,如果过于向西部发展,并不一定划算。”南京一外贸公司的李经理表示,我国纺织产业集群仍处粗放发展阶段,西进主要是想寻找到新的出路,可以理解,但必须十分谨慎,因为一旦在西部发展不顺利,想再回到东部,恐怕不会那么容易,造成的损失恐怕会更大。
有业内人士表示,东部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向西部转移,一方面可能使东部企业的用工荒、能源荒、土地荒等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一些影响。长三角地区要对此做好准备,进行调研,尽早做好安排,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以实现新的经济腾飞。
6.金融:是“一体化”之最难吗
■本报记者邓旭实习生吴芳  发自上海
联动破题沟通不畅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课题之一,央行上海分行和南京分行早在2003年年初就启动长三角金融联动框架研究。两年以后,才正式推出合作方案,长期以来困扰长三角金融联动的“银政壁垒”开始松动。
然而,即使到了今天,在诸多银行和企业甚至普通老百姓的眼里,长三角银行间的隔阂依然清晰可见。其中最多争议的,莫过于银行在授信上的态度。各家银行都会不约而同地看好长三角的大企业、大集团,由于银行相互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交流,只考虑自身对客户的授信,不考虑其他银行已有的授信及贷款,结果就造成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无论是铁本、德隆还是阪神事件,都让银行因此得到教训。
与此同时,杭州、南京也纷纷希望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对此,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毫不讳言,“金融中心不是靠政府的行政指令来的,而是要依靠本地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地位,以及中央政府的措施。其他地方现在看来还不具备竞争得过上海的优势,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不怎么可能被动摇。”
行政障碍跨越难
事实上,目前长三角金融联动的问题,不仅是各地银行在竞争中的不够和谐,在专家眼里,更大的难题还是存在于行政区域的管理制度上。
“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是垂直的纵向领导,而且,各商业银行都是赢利性目标极强的商业组织。按理说,不应该出现在地区间开展业务面临行政障碍的问题。但是由于各个商业银行都位于具体的行政区域,都要在具体的行政地域内展开业务,因此,在地方政府对其行政边界内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的情况下,实际上要达到长三角金融联动的目的是有很大困难的。”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
交通大学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中心副主任高汝熹则表示:“银行之间如何更好的沟通,是中央银行应该考虑的事情,而不是地方银行能够解决的。这也是整个中国银行发展的问题。各个地方能够做的事情不是太多。”
“国家不会对银行这一块放得太宽。中国的银行系统国家管得很严的,而且央行现在有银行坏账、外资引入及流动性过剩等更重要的问题要处理。每个地方银行还是更加注重地方上的事务。”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面,刘志彪认为还是要回到对地方政府的职能改革上来。当地方政府主要行使本地区的公共财政时,这个问题就能很好地解决。否则,行政壁垒就难以克服。
“至于南京、杭州、宁波、上海等各地的金融资源应该如何整合,才能达到优势互补而防止重复布点这个问题,单纯靠竞争难以解决,而且社会成本过高。由于银行在现代社会中特殊作用和特殊角色,它除了有盈利功能外,还要承担经济稳定等社会功能,因此需要进行垂直领导的金融类政府机构对其进行统一的业务布局和机构布局。”
7.蓝藻暴发,会触动环保一体化吗
■本报记者陈丽娟  发自上海
污染“一体化”
联合治污迫在眉睫
今年5月底,无锡水危机事件惊爆;7月中旬,苏州城区河道大规模太湖蓝藻入侵;数日后,上海两大取水口齐遭长江上游污潮……一起起危机与隐患以猝不及防的态势直逼长三角。
“环保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没有环境保护,就不会有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正如华东师范大学长江发展研究院教授罗祖德所言,倘若再不真正进行联合防污治污,作为利益共同体的长三角各方,还将为之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统一监管
多瑙河模式可借鉴
罗祖德告诉记者,由于区域行政主导了流域管理,使得流域水资源产权不清,治理权责不明。于是大家一哄而上你争我抢地利用自然资源,结果却是“发展起来不要命,治理起来不出力”。
考察研究过20多个国家水治理的治污专家刘光钊则向记者指出:“多瑙河流经欧洲18个国家,作为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却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保护。多瑙河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据刘光钊介绍,多瑙河治理中有行之有效的《多瑙河保护公约》和相关执行机构——多瑙河保护国际委员会,该机构由各国政府联合组成,掌握治理资金和对各国的建议权。因此他强调,“建立流域领导机构至关重要。必须协调环保、水利、建设、农林等相关部门,通盘考虑整个流域水环境修复管理措施的制订。”
“然而‘谁来领导’,‘谁来负责’?这是长三角利益各方僵持不下的困局。”南京大学藻菌学科带头人刘志礼教授表示,各地方及各部门的利益关系,一直是成立流域管理机构的瓶颈。
扭转思路
破解一体化困局
“环保一体化,首先要建立环境污染赔偿机制和流域经济补偿制度。当上游排污给下游造成污染和损害,上游的政府和企业必须作出相应赔偿;与之相适应,当上游为环境治理做出牺牲,中下游得益方要反哺上游,交‘环境费’。”罗祖德提出建议。
“在环境治理上,不妨考虑‘市场化运作。’”刘光钊向记者表示,“跨省河流、湖泊,应由中央统一管理,环境治理发生的相关费用进行分解,其中工业污水由部分产生污染的企业承担,城市污水和一些无法确认的面源污染由政府承担,污水治理厂应该改由企业投资建立,进行市场化运作。”并且他指出,治理资金的比例上,国家出“一”,地方出“二”,贷款出“三”,治理资金去向和结果都必须公示。
8.经济指标:还能国内领跑?
■本报记者傅光云实习生林亚樱  发自上海
重返经济舞台中心
从一些经济指标来看,长三角已经超越了珠三角。
数据显示,2006年,长三角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25.72亿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351.8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198.31亿元,增长27.9%。而珠三角城市200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21458亿元,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8亿元,增长15.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41亿元,增长17.3%。
今年以来,长三角经济运行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的确,长三角的发展可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形容。”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陈洁行表示,虽然珠三角的发展较早,但是以区域来看,长三角历来是中国最好的,在解放初期,长三角就明显优于珠三角。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也表示,长三角历史上一直是富庶的地方,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沉默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曾经大大落伍于珠三角,而在目前,长三角已经重返经济舞台中心,在未来,将会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则认为长三角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高度化,市场要素起到了基础性配置,区域合作比较紧密,高新技术产业比较突出等四方面。交通大学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中心副主任高汝熹也表示,无论是从区位条件、资源因素、环境容量,还是从产业基础、经济结构来看,长三角都显示出珠三角更为优越的条件和更大的潜力。
数字难掩潜在之忧
虽然长三角在经济总量和部分指标上已经超越了珠三角,但长三角还是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它的多项人均经济指标依旧落后于珠三角。
年初,一位国家发改委官员曾表示,拿长三角16个城市和珠三角9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做比较,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另一方面,从今年上半年长三角的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信贷等5大核心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纷纷回落,有的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业内人士表示,长三角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样,甚至可能有些高估了。到底长三角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目前,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面临几大问题:一是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产业结构层次的提高,三是资源与环境的严重约束。”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研究部负责人沈玉芳认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工业经济转型在即。
而郁鸿胜则认为,随着长三角地区合作发展的深入,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现阶段长三角最大的问题是制度合作。这种合作在政府层面,不在企业。而政府可以开展大交通制度合作,大城市群发展制度合作,大分工的产业制度合作,大环境与资源配置制度合作,大保障市民化制度合作等方面来展开制度合作的实践。
“双三角”共谋发展
长三角与珠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区,构成了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发展极。虽然目前长三角在我国的三大经济增长极上处于领先地位,但珠三角现在大有卷土重来之趋势,而国家现在对天津滨海新区等环渤海经济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也在持续加大。长三角,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压力。那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长三角能否持续保持领先的态势?
“长三角未来的发展势必越来越好。”陈洁行充满信心地表示,长三角是目前世界上第六大城市群,城市发展趋势规划正在逐步完善。加上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召开,必将带动长三角经济的又一次腾飞。沈玉芳也认为,在未来看得见的4-5年之内,长三角的经济指标应该会持续超越珠三角。但是考虑到珠三角如今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4-5年之后则很难预料。
对于长三角是否能持续超越珠三角这个问题,郁鸿胜却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长三角带动了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将会在宏观态势中共同发展,实现更多的区域合作。他分析说,长三角相对珠三角更有利的方面在于其城市群的相互合作、区域合作一体化进程更快,而国家在政策上对长三角的支持也更有利。但郁鸿胜同时也对珠三角未来的发展十分看好,他表示珠三角也必将实现更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