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一种让人和谐向善的思想文化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16:53
三、各为己——和谐向善怎么去实现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2]以前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真性真情而学,尧舜禹时代,人们都是直行其性,直抒其情。那时候,大家没有机巧,没有阿曲,安居乐业,人人敦厚真实。可是到了春秋末期,却变成了为讨好别人而学,人们变得虚假伪善,做出的事情不是直行其性,直抒其情,而是做给别人看;不是求得自己内心的认可,而是为了得到别的人认可,得到他人的好评。因而四处讨好,八面玲珑,“乡愿”流行。《论语》记载:有个人向微生高乞要一些醋,微生高便跑到别人家乞要了一些,给那个乞醋之人。他大概经常做这类事情,所以当时获了别人的好评,都夸他“直”[23]。孔子则认为微生高的行为不是“直”,而是讨好别人的乡愿行为。为什么要乞别人家的醋来给那个乞醋之人呢?这里面有很多种可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微生高必定有隐情。隐瞒真情,屈己媚人,就是虚伪和伪善。不仅不值得提倡,反而要摈弃。因为这种乡愿行为带来的后果是,真性真情被扭曲,处处都是假面孔,发展下去必然是狡诈、奸猾,戕德害道。孔子称它为“德之贼”[24]。孔子提倡的“为己之学”,就是坚决反对虚、伪,务求真、实,就是践行自己的真性真情,不欺自己的德性良知,从而与天合一,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圆满自己的人生过程。
欲富欲贵,作为人之常情可不可为?当然可为。儒学并不反对人求富求贵,孔子就表示过:“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25]如果能挣到钱,让自己富起来,即使是卑微的车夫活儿,他也愿干。他的社会理想就是要人民兴旺、富裕文明。“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26]但是求富贵,不能违背人性,不能损人利己。昧着良心去求富贵,必然要天怒人怨,即便没被人报复,也要遭天谴,最终身败名裂。古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实际上道出了最简单的道理,是对儒家“为己之学”最通俗的阐述。如果做人不是自己人性的展开和实现,不按自己的德性良知去做,那么他就是自绝于人类,而沦为禽兽。即便天还没有诛他,地还没有灭他,他也只是一块行尸走肉,悖逆了宇宙法则而为天地所弃,也就如同被天地所诛灭一样。那些贪污腐败、坑蒙拐骗、偷盗抢劫、为非作歹的人,自以为是在求富贵、求幸福,实际上他们不是在为己,而是在坑己害己,是置自己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天诛地灭将不期而至。他们不顾一切地追求个人私欲的满足,把个人凌架于他人和社会之上,为的是“欲”而不是己,是与为己背道而驰的。所以,只要是真性所有、真情所至的,都可以去做,都是为己的内容,关键在于真实为己,不欺德性良知,不危害他人,不危害社会。由于长期以来把“己”误解成了私欲,因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长期被曲解,以致儒家“为己之学”的精神和真义难以得到发展和弘扬。西方经济学把人看成“理性的利己主义者”,并把这一观念作为经济学的基本观念。而儒家“为己之学”,实际上是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为己主义”。
“为己之学”讲忠恕。忠,是中自己的心;恕,是如别人的心。因为同是人类,同秉人性,因而都有相同相似的真性真情。你爱父母、爱家人,别人也爱父母、爱家人;你不能忍受自己的父母家人遭侵犯,别人也同样不能忍受。所以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想着自己、所作所为符合自己的真性真情,那是应该的,但同时也须想着别人,不能伤害别人的真性真情。孔子为什么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7]?《大学》为什么要“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28]?就是要既忠又恕。因为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即使被伤害的人没有“予及汝偕亡”[29],伤害者也难逃法律的惩治和自己良心的遣责。照顾了别人,就是照顾了自己。即使没能得到报偿,也可以心安理得,活得坦坦荡荡。现在流行说“换位思考”,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孔子一生都是忠恕行己,忠恕待人,一以贯之。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30]
“为己之学”讲“改过迁善”。允许人犯错误,允许人改正错误,这是儒家“为己之学”对人类的一种深刻理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圣贤,也不是全知全能,也可能犯过错,只是圣贤“过则改之”,勇于改正过错,“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31]被孔子称为好学的颜回,也只是“不迁怒,不贰过”[32],不会再犯同样的过错。古语说“五十岁而知四十九年非”,就是表明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卫武公到九十多岁时,几杖盆盂还要刻上警言诫语,成为后世景仰的典范。所以,可怕的不是有过错,而是有了过错而去遮掩,不肯改、不敢改。过而能改,就是为己;掩而不改,就不是为己,而是害己。当然,允许过错并是允许作恶。过错是无意而为,并没有欺瞒自己的德性良知,比如:孩子做了错事,一怒之下重手打了孩子;亲人病重,情急之下施救不当,加重了病情甚至害了他的性命;与人相处,言行过激而伤害到别人等等。而罪恶则是故意而为,欺瞒良知,比如:明知是坑蒙拐骗还要去做,明知是贪污腐败还继续为等等。过错可以警诫,罪恶则必须惩处,所以古人“宥过无大,刑故无小”[33],流共工于幽州,放欢篼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汤放桀,武伐纣。
切实为己,必能闻过则喜,见善则迁。如果有了过错,自己不知道,也没有人给你指出,那今后遇到相似的情况还要做错,等到自己明白了,便失去了改正的良机,甚至到死也不知道。那样的话,自己的人生就有瑕疵,就不完满。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便能够让过错得到及时改正,使自己的人生更完满,境界再提升,更合于宇宙法则;见人为善,就像自己做了善事一样,自己的善性得到证验,得到展开和实现,这都是人生的乐事。如果别人为善却视而不见,不能乐道人之善,不能与人为善,那恰恰是因为自己的善性有亏欠。所以,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乐取于人以为善[34],都是儒家“为己之学”所津津乐道的。
“为己之学”讲“自求多福”。《诗经》说:“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35]幸福不是上天给予的,也不是祖宗荫庇的。上天只秉彝于人,给了人良知善性,是否能得到幸福,还是要靠自己去求。除努力工作、勤俭持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聿修厥德”“永言配命”,保养自己的德性,坚持凭良知做事,合于宇宙法则。如果不修德行道而违逆自己的良知,悖伦常,违礼法,不仅幸福祈求不来,而且德行如文王、权势如周公那样的祖宗也保佑不了,亡身败家只是早晚的事。现实生活中,多少荣华富贵转眼间灰飞烟灭!所以儒者之家多是“忠厚培福寿,诗礼淑子孙”[36],不仅自己恪守礼法,厚道做人,而且教育子孙读书习礼,做懂礼守法的文明人。这样去自求多福,才成就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望族世家。反之,刻薄作孽,置礼法伦常于不顾,则毁掉了举不胜举的伐阅豪门。“为己之学”不讲迷信,不看风水,不拜菩萨,只反求诸己,在敬天悯人,居易俟命,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贫而无怨,富而有礼,穷则独善,达则兼济中自强不息,自求多福。
“为己之学”讲“与物同体”。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37]孟子的这一说法,后来被张横渠、程明道发展为“与物同体”的观念。横渠说,大其心就能体天下之物,而无一物非我;我与万物都是一气化生,物之体就是我之体,天下之人都是同胞,天下之物都是同类,养必俱养,保必俱保,立必俱立[38]。明道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39]所以,天下万民万物,都是自己身体和生命的一部分,都是自己所当为当立、当养当保的。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都是我颠连无靠的兄弟姊妹。民之所好好之,努力为民办到;民之所恶恶之,努力为民除去。如果不为天下的百姓兴利除害,那就会像自己亲手把他们推进苦难的深渊一样,而感到不安。没有这样一种情怀,不这样去做,对天下的苦难漠不关心,对物种的灭绝、环境的破坏、大气的污染无动于衷,那就不是切实为己,就是一个血脉不通、手足痿痹的病人。
人各为己,不是高深难懂的道理,也不是什么艰巨难行之事,更不是外面压来的担子,而仅仅是自己性情中的事,是自己本份中的事。它简单明白,简易可行,只要自己肯切实去做,就一定能做到。因此,人的和谐向善是现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