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缘何惹人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0:29:07
七月流火,教书育人,国之大事,万众瞩目。据媒体报道,中国政府在新世纪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前几天,7月29日新中国进入新世纪后的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公布实施。这些积极因素,让人期待良多,充满希望,为之振奋。
  诚然,目睹当今中国教育之现状,让人深怀殷忧。中国的科学泰斗钱学森生前曾当面向温家宝总理提意见:“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已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人称“钱学森之问”,一度引起舆论的热议。无独有偶。7月30日钱伟长这位杰出的大学校长溘然长逝。大师离去,在追慕大师风范的同时,思量可有来者?可有传人?诚然,他留给我们不仅是深切的缅怀,还有对中国教育的无尽思考!
  对于目前的教育现状,从学生、家长、教师乃至用人单位各方都不满意,批评之声来自社会各界。当代教育惹人忧?其困境与症结主要表现在哪里?
  首先,中国教育体制官僚化现状和公共教育产业化倾向扭曲了教书育人的本质。“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宋代教育家胡瑗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让中国人有尊严地生活。怎样才能有尊严地生活?著名哲学家帕斯卡尔认为:“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而思想就是人格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要想让中国人有尊严的生活,就应象孔子所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学会思考,善于创新,并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读书死记硬背、看法人云亦云,见识随波逐流。有《北京尚未了解“一流大学”的真谛》一文评说,目前中国大学尚缺乏两大要素,一是多学科的广度,二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国学生不能只作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必须学会自己思考,并希望中国大学不要忘记年轻人对真正教育的需求。不幸的是,这些正是中国当代教育所忽视的问题。(5月14日《环球时报》)
  教育体制官僚化现状严重,不思进取改革,仍然是以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惟一标准。中国有推“素质教育”之名,仍行“应试教育”之实,人才培养观念没有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创新,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没有改革,同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衙门式管理学校,这种“大一统”的计划管理体制大大影响了学校的能动性、教师的创造性、学生的创新性,成为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障碍之一,也是倍受社会广泛批评的原因。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学生从小就处于被动状态,而这种教育的模式学生毕业走上社会,不知该如何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有的宁可啃老,“宅”在家里,也不敢或不愿去闯荡社会,不敢去接触社会独立生活,而是犹如“八旗子弟”,坐享其成,沉溺玩乐,这样的教育结果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啊!
  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公共教育产业化倾向明显。各中小学为了追求升学率,只能把单纯的知识训练放在首位,几乎剥夺了学生的其它兴趣与心身健康发展的机会。于是,有人把学生比作“考试机器”,把学校比作“教书机器”,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标准化工具。而不是在“育人为本”,不是在培养有完整人格的人,不是在培养优秀的社会公民。由此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的另一则报道,教育发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这令我们感到尴尬和忧虑。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多弊端,治学陷困境,教书不育人,社会不满意。中国教育抛弃五四传统,所建立的高考制度与应试教育这个模式,导致了当前的困境,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如何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严重存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观点,认为受教育的权利是人人生来都享有的,不能因为贫富、贵贱、地域等有所区别。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大学教育,追求公平理应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尺度。可当代教育却无形中偏离了这个方向。去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中,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择校费、大学高学费和高考加分政策,是公众心目中最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分别有75.8%、69.7%和58.7%的人投票。
  从义务教育城乡不平衡可以看出,教育资源分配等向城市倾斜,城市学校因而“锦上添花”,农村学校却亟需“雪中送炭”,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当前构建覆盖全民、普惠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还有诸如各省市高考门槛差异很大,至今未见解决举措;各种高考加分政策,演变为权贵家庭子女进入名牌大学的暗箱通道;农村学生考上名牌大学的比例越来越低,其在就业竞争中也处于明显的弱势;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低,高学历低能力比比皆是,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日益低下……凡此种种,不公平现象屡见不鲜,城乡差别越来越大,社会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特别是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有人总结为: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即由于“差别原则”的存在,城乡教育经费预算和拨款机制存在差别;“歧视原则”的存在,户籍制度人为制造城乡教育的身份鸿沟,优质学生被“掐尖”,留守儿童受漠视;“马太效应”的放大,城市优秀质学校的发展往往压制农村特色的发展空间;“互补机制”的严重缺失,各种结对子学校未做到相互促进、携手共进。(8月3日《福建日报》)城乡学校的巨大反差,无形中造成延滞“三农”问题的解决,形成了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的不利影响,蕴含着社会的危机。
  第三,当今中国社会的不良风气污染了大学这块净土。一是中国的官场按理就应当是道德的楷模,具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中国民众历来有“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的心理传统,而遗憾的是,目前官员阶层并非一个好的道德示范群体,在其自身上反倒可以找到许多道德问题。从道德滑坡自高职位、高阶层向下“落势化”移动的角度来看,其造成不良影响污染着大学校风。影响到在学校官本位思想严重,出现了以官治学,权力本位,学术腐败愈演愈烈,那些拥有官职又混迹于学界的人,抄袭剽窃,有恃无恐,再加上一些官员也挤进来在职攻读学位,更加剧了权钱交易和权权交易的现象。更严重的是,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出现这么多大学校长、院长卷入抄袭剽窃的丑闻,把历来是社会净土的大学变得乌烟瘴气,乱象丛生……这样的环境,学校的风气,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社会的不良风气对青年学生的腐蚀尤为严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诚信成了社会的问题。现在到处是弄虚作假,欺诈盛行,坑蒙拐骗,腐败成风……这样的人际关系,这样的生活氛围,颠倒黑白,不分善恶,自然会影响到学校,造成校风日下,学生抄袭愈演愈烈,作弊有恃无恐,各种高科技手段都用上,五花八门,花样繁多,让人瞠目结舌。学生的品行更是每况愈下,许多有识之士对此痛心疾首。当今的中国社会,什么时候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那我们的教育就真的有希望了!
  第四,中国教育的弊端使优良传统黯然不彰。中国教育本应教书育人,大力弘扬五四精神,实现教育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优良传统,培养学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成为具有德智体美的独立人格的人,或如杰出的钱伟长校长培养的“全面的人”。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体制始终是在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动,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围绕“一纸文凭”为核心的整体性的恶性循环。在2009年的冬末,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一口气历数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八宗罪”:“官体位浓厚、人事制度老化、计划经济严重、师生关系系疏远、教学声望下跌、泡沫学术抬头、人文精神模糊、改革步伐缓慢”。①章校长所言不虚,君不见:中国出现了世界最多的校长学术剽窃丑闻;部分教师品行不端、学术腐败,不安心“传道授业解惑”本职工作,蜂拥争当处长等不良现象;更有甚者,有某校副教授聚众参与淫乱,道德败坏,遭到整个社会的批评……中国的学生寄托着父辈太多的期望,却落到了这样的学校与老师手中,真的令人感到悲哀?孔子在天有灵,拜托作出新的《论语》,给当今的中国教育指出一条光明之路!
  
  谁都知道大学是教育和学习的场所,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教育水平以及教师的业务水准和道德素养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没有师道师德的民族是没有未来和希望的民族。如果不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不引导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试问,我们的教育还有希望吗?
  中国教育史上,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始于“卢沟桥”事变,终于抗战结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却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和许多杰出人物,写下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辉煌的一页,它的出现是风云际会的产物,也是传承五四精神的结果,同时,又是民族危亡背景下教育界一大盛事。而当今的教育在事实上却出现了与五四传统完全相悖的趋势。众所周知,进入千年中国大学在数量上完成了一次大跃进,以超常速度迈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而在“知识改变命运”等口号诱惑下,整个社会把大学毕业与工作就业混在一起,成了蔡元培所痛斥的教人“抢饭碗”勾当。另一方面,招生规模短时间扩张五倍,但是培养出来的真正人才并没有增加,学生的素质甚至还在下降。中国博士生的数量超过了美国,但质量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中国自主创业软肋很多》一文说,统计显示,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的平均水平在2%左右,而欧美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则达20%。如此大的差别,除了大环境,中国大学生应有的心理素质与创新能力欠缺是影响创业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我们感受到社会舆论对教育改革殷切期盼五四传统的回归?
  此外,道德教育受冷落,教育界陷入了道德滑坡的困境。过去,人们常说:“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中国父母希望学校把孩子造就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然而,中国教育走上产业化的道路,造成了教育公共产品和公益性质的变异,学校世风日下,成了道德滑坡的灾区,引起了社会对校风日下的不满。有人说,商界道德缺失,关系到百姓衣食住行;而学校道德缺失,更是直接毒害了下一代与民族精神,社会必然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大学道德缺失了,学术不诚不信了,培养真善美信仰的基地沦陷了。于是,才子加流氓可以横行于世,并象病毒一样可以不断复制。这样的校风,背离了师道师德的基本原则,又怎么能培养学生心灵的高尚,培植出坚强的“中国心”,学做中国的脊梁?我们的大学啊,真的可不要培养出象林语堂当年痛骂的:“中国的官,就是读书的土匪。”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学校培养出来是越来越多缺乏道德感与责任感的下一代,这对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他们希望播下的是龙种,如若收获的是跳蚤,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噩梦的开始,此乃真的会让他们悲从中来,潸然泪下,长歌当哭!
  前不久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拜金主义最为严重的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社会出现了信仰紊乱、诚信匮乏、礼仪缺失、道德滑坡的征兆,道德教育的滞后使社会也付出了巨大的信任成本。因而,许多有识之士都发出了道德重建的呼吁,而学校肩负“育人为本”的重任,当然应该是义不容辞地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培养合格的中华民族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水准充满爱国情怀的优秀公民,不辜负国人之期望,民族之重托。若如此,此乃民之福矣,国之幸甚!
  周邦虽旧,其命惟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也是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在落实“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的教育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在不远的将来不必让国人忧心忡忡。
  “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中国的教育,到了能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和亿万优秀的公民,才是中国真正的崛起。
  行文至此,此时此刻,我们还是把悲观忧虑交给上帝,把自信乐观留给自已。让我们对中国教育拭目以待,乐观其成!
   2010年8月7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