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2:26:30
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对话

  ——泉州博物馆文化熠熠生辉

  林轩鹤

  当岁月的轮回和时光的流逝如白驹过隙匆匆时,用另一种方式来重现过去的存在、重温昔日的故事,已成为必然。这就是博物馆。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南音、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惠安女服饰、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等等,泉州的历史文化璀璨夺目。

  承载泉州的荣光与辉煌,需要博物馆。20多年来,各种博物馆便在名城大地上耸立。特别是随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成使用,泉州的博物馆群已经形成。

  政府重视、市民参与,加上泉州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使得泉州的博物馆网络不断壮大,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窗口。

  上篇;打造大格局的博物馆群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誉。

  但说到真正意义的博物馆,20年前,只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一枝独秀。作为中国最有特色的博物馆之一,海交馆曾经长期独力支撑着泉州博物馆事业的门面。

  20年后的今天,泉州的博物馆由过去的4座发展为22座,不仅数量增加了,而且,博物馆的门类和博物馆的收藏、陈列体系也更加完备,形成了众多地志性博物馆与专题性博物馆相结合的博物馆群落!

  瞧,原先设在泉州府文庙的泉州市博物馆,如今有了一座占地80亩、建筑面积一万六千多平方米的新馆,而且有着丰富的基本陈列和临时陈列,填补了泉州市综合性博物馆的空白。

  泉州的博物馆群中,有全国惟一的反映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专题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它同时又是福建省惟一的一座国家级博物馆。

  有全国最大的县级博物馆——晋江博物馆。

  在全国的地级市中,泉州又是惟一的有两座博物馆(海交馆和闽台缘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城市。

  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泉州的各类博物馆正在以其独特的收藏、展示、研究等功能,在海峡西岸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泉州的博物馆规划和建设都很大气。在泉州,博物馆不是孤零零的建筑,它形成了网络,与泉州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水乳交融,博物馆的作用已不仅是展示,而是传承和交流。

  泉州在历史文化保护中,找到了独具特色的传承载体,就是各个专题性博物馆。泉州从完善博物馆功能入手,使历史文化既得到了完整的记录,又有了展示的舞台。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于2006年5月正式开馆使用,它与先前建成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宗教博物馆等,形成泉州博物馆群,在侨乡大地上熠熠生辉。此外,泉州还有戏曲、音乐、建筑、陶瓷、茶叶等专业展馆。如今,德化的陶瓷博物馆、石狮的闽台服饰博物馆、安溪的茶文化展览馆等各个县的博物馆,也办得有声有色,并且与地方特色经济结合。

  中篇:博物馆托起名城历史文化之魂

  泉州的博物馆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城市的历史,民间的艺术,都在博物馆里得到很好的展示和保护。

  博物馆不只是让人们观望的散发着远古气息的地方,人们去博物馆更重要的是接受艺术的熏陶,激发、培养自己潜在的审美观念和审智观念。

  在泉州博物馆群中,每一座博物馆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它们既是历史的,又紧连着现实和未来。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初春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东南沿海。泉州名山清源山麓,一座上圆下方、气势磅礴、巍峨壮观的博物馆在绿树与鲜花的衬映下,赫然耸立,卓尔不群。远远望去,主体建筑与大圆顶之间观景天台上高6.2米、径宽4米的金玉莲花,金光灿灿,播撒着吉祥如意的福音。

  这就是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A、设计理念 天圆地方中华一统

  作为中国第一座展示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凸显了“天圆地方,中华一统”设计理念。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整座建筑浑然天成,充分利用红砖、白石,出色地体现人文精神和闽台特色,成为泉州标志性的建筑。主体建筑前的大型景观广场面积达2万平方米,是目前泉州市规格、档次最高的一个广场。广场充分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特色,以极富闽南建筑特色的红色为基本色调,充分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颜色,分隔出醒目的图案,远观如一张巨大的地毯,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

  B、布馆方式 意实结合动静相宜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154.2亩,高度为43米,主体建筑面积为23332平方米,共分为4层。一楼为国际学术报告厅,并设临时展厅、库房、办公区和设备用房等。二楼为综合主题馆,面积3466平方米,根据闽台关系的“五缘”,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分7部分设计布展,突出闽台同属中华一统思想。三楼为专题馆,展厅面积为2889平方米,其西展厅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展示闽台两地相同的民俗习性,深入表现闽台关系;四楼为信息及研究中心办公室场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单一的展陈手段,综合展品、文字、模型、场景、音像等多元性展示手法,声、光、电等各种高科技介入,意实结合,动静相宜。

  博物馆的每个建筑几乎都蕴含着闽台独特的渊源。除了展厅体现闽台关系的“五缘”外,馆区内还建有阿里山、日月潭、武夷山、鼓浪屿等闽台山水园,以及闽台特色的花木品种园,使来馆参观的两岸同胞及全球华人,都能直观地感受到两岸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泉州博物馆

  泉州西湖潋滟,倒映在湖中的天光云影在轻轻漾动。泉州博物馆就坐落在泉州市区西湖北侧,占地面积达80亩,建筑面积为16037平方米。传统的古民居“红砖白石”风格,鲜丽、壮观,一道道“燕尾翅”屋脊挑起……

  走进气宇轩昂的花岗岩牌坊,穿过广场,就来到了博物馆。泉州博物馆由主楼及三幢附属楼组成,四个区域六个展厅。一区系主楼,一层为库房、办公技术用房;二层展厅布展《泉州历史文化陈列》;三层展厅陈列泉州民间收藏和古代书法(中厅即将开设现代工艺展);四层为临时展厅。二区为泉州画院。三区一层展厅系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二层为南音、戏曲艺术展厅。四区为学术报告厅。

  在泉州博物馆,人们似乎置身于泉州古代的景象之中:男人手持锄具,下田锄田或上山打猎,女人采谷作羹,或织布缝衣,孩童或溪头戏水或田间捕蝶,其乐融融。

  一艘商船和一座泉州城池的模型,各式各样的出海商品及马可波罗的画像,让人仿佛见到满城的刺桐红,来来往往的商人旅客说着不同国家的语言,穿载着不同国度的盛装。还有铜铁、陶瓷、金贝、珠宝、香料、丝绸……无不诉说泉州历史的辉煌。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坐落于泉州市清源山南麓。该馆外观由圆弧状虹门连接东西两翼,喻意博物馆起着连接泉州与海外乡亲的桥梁作用。

  该馆以“纪念先贤、策励后昆”为宗旨,该馆落成、开放后,已经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各界人士前往参观,起到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2001年8月该馆荣获了“中国侨联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走进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第二个基本陈列展厅“泉州人在南洋”,首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巨幅古铜色浮雕,农耕、种植、开矿、拉黄包车,铁匠、木匠、理发匠,早年泉籍华侨在异域他乡开垦种植、贸易经商及其他各行业的繁忙景象栩栩如生。整个展览生动地再现了早期海外华侨艰难谋生、艰苦创业的生活图景,体现了华侨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展厅出口的触摸屏还设置了“华侨史知识有奖竞答”,与观众互动。展览反映了泉州人在海外发展的艰辛以及华侨社会三大支柱的重要作用,使参观者产生强烈共鸣。

  “泉州人在南洋”是泉郡华侨的创业史,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贡献,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渐渐衰弱,而私商贸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惟一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1959年创建,新馆于1991年建成。它的外型象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内设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几个展馆。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我们将从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兴衰。

  古代的泉州却以她博大的胸怀,同时容纳了多种宗教共同生存和发展。这当中有中国传统的道教、南朝传入中国的佛教,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千百年来,泉州的石刻默默记载了诸多宗教在泉州的兴衰。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由两万七千多人和近两百多艘福船组成的船队由泉州起航,浩浩荡荡驶向“西洋”,你可知其中有多少泉州人辛勤的汗水。

  通过泉州海交馆,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缠头赤足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宾”的辉煌岁月。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个再度开放的城市,将会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泉州佛教博物馆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为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泉州这座文化古城的历史评价。素有“泉南佛国”之称的泉州蕴藏着无数的佛教文化和艺术珍品。

  泉州佛教博物馆在泉州开元寺里。已故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人生前亲笔题写了泉州佛教博物馆匾额。

  全馆现有铜铸、铁铸、彩塑、木雕、石刻、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五十多尊。除了珍藏着卷帙浩繁的佛经典籍外,还保藏着从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有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像,高35公分。

  这些文物中,最珍贵的是斯里兰卡赠送的高30公分玉雕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佛、阿弥陀佛等三尊佛像。还有1955年从东西塔刹铜葫芦里取出的两尊高10公分七宝鎏金小罗汉,以及明代张瑞图、木庵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

  人们在泉州的博物馆里徜徉、沉吟,仿佛走进了古城深邃的历史、无垠的时空。 泉州博物馆群,托起名城历史文化之魂。

  下篇:“博物馆之旅”成为旅游新亮点

  博物馆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程度和历史底蕴,它能让旅游者领略到城市历史文化信息,开启智慧,润德励志,陶冶情趣。

  泉州开始考虑将博物馆作为城市名片推出,源于1998年的全国旅游交易会,当时,泉州开始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旅游资源,作为“侨城”,泉州1000多年的历史,就是对游客最大的吸引。于是,从1998年至今,泉州对地方文化进行全面盘点,共投入数亿多元用于建设博物馆群。

  博物馆里收藏和保管的物品载负着本地区自然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各种信息,是展示城市魅力的窗口,是城市特色化和个性化的集中体现,是发展城市旅游的重要资源。泉州旅游部门为了弘扬和传承泉州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开辟了“泉州博物馆之旅”旅游专线,受到了广大游客的青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提高了泉州城市旅游的品位。

  以旅游光大城市魅力

  一座城市能在多大程度上集中生产要素、组织贸易活动、聚合八方人气,决定着这座城市的内涵与外延。如今,当昔日的创新演绎成新的传统之时,泉州的过去和今天都渴望被分享、被认同。对于现代泉州人而言,一切开放与吸纳的都可以被打造成一个自信的名词——旅游。

  从1998年提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到2000年正式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泉州以此为契机,加速了城市基础和发展环境的改善,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使创建活动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古城市容焕然一新。

  “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是对当年东方第一大港、太平洋西岸最繁荣的城市古泉州的描述。如今泉州人矢志不渝地以旅游的名义,光大着城市的魅力。

  以旅游的名义重拾光荣

  泉州以旅游的名义,迈开了重拾光荣的脚步。

  在对原有文化遗迹修复的同时,泉州还兴建了最能展示泉州历史文化内涵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等一大批博物馆群,充分展示了泉州浓厚的历史积淀和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

  坐落在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泉州西郊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不仅仅从历史,而且从地理、自然、人文、物产、民俗诸多方面,全方位地展现福建与祖国宝岛台湾的历史文化渊源。那模拟场景中无论是两岸云山碧水,还是闽台风云人物,灵动的画面都赋予历史鲜活的生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里是集旅游观光、文化交流和对台宣传等功能为一体新的文化旅游区,是泉州博物馆群中最具震撼力的一个新景观。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台胞及海外侨胞旅游览胜的极佳场所,同时也是两岸文化交流和对台宣传的重要窗口。博物馆布展先进、实物翔实、内容丰富、主题引人,人们可在西湖泛舟之后,再到泉州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参观,最后登上清源山,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一带尽情“一日游”。

  泉州博物馆不仅是泉州古港文明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再现,而且是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惟一以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博物馆,堪称中国海洋文明的缩影。

  蔚为大观的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凝聚了泉州传统建筑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精湛的工艺技术,丰富的建筑布局、形制和风格,观后能让人感受到闽南建筑的博大精深,感受泉州工匠在建筑工艺上的心灵手巧,感受泉州建筑文化的源远流长。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成为海内外较有影响的华侨史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联系海外华侨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窗口。

  泉州的“博物馆之旅”,正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新亮点。

  泉州博物馆群,历史与未来正在这里和谐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