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开国大将 共和国战神(经整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1:30:34

章节                                  8月10日是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百年诞辰

  • 1 毛泽东:将中“粟裕最会打仗”

    2 成名之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2.1 经典战例——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2.2 特殊战役——心理战巧取大上海

    3 常胜将军打了3年爱情仗

    3.1 首次求爱信被撕成碎片

    3.2 再次表白又遭拒绝

    3.3 三年等待终成眷属

    4 简朴的家,不朽的爱

    5 60多位老首长缅怀粟裕

    6 战友回忆

    毛泽东:将中“粟裕最会打仗”   

  • 粟裕

    有人这样概括他的一生:“一心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过长江,五人总前委之一,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尘,九死一生,十大将之首。”
    
        8月10日是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百年诞辰  

  • 23年前的2月5日,粟裕在北京病逝,终年77岁。按照他生前的意愿,骨灰撒在他曾经频繁战斗过的地方,与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知粟莫过陈。长期与他并肩战斗的陈毅元帅曾手书赠一联:“食少事繁诸葛公,轻袭缓带羊叔子。”也有人这样概括他的一生伟绩:“一心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过长江,五人总前委之一,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尘,九死一生,十大将之首。”

     

    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着名军事家、战略家粟裕身经百战。在夫人楚青的印象里,“除了排长,军中从班长到总参谋长几乎所有军职粟裕都亲任过,他是一个完全依靠战绩战功,从基层点滴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生前曾不止一次有人称赞粟裕“百战百胜”,粟裕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哪里是百战,好几百战了。”

     

    他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藏在脑袋里长达54年之久的弹片。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军中粟裕被认为打仗最像毛主席的将领,从指挥小型游击战到运筹大型战役,毛主席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粟裕的信任和赞赏。三大战役仅有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60万对阵80万最终歼敌55.5万余人,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党军占歼敌总数的80%。毛泽东事后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苏中七战七捷、鲁南大捷、血战孟良崮、沙土集之役、淮海战役……戎马一生粟裕以胜仗闻名军中,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1949年9月,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期间,刘伯承由衷地向中外记者称赞粟裕:“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

     

    毛主席的欣赏、将领们的钦佩、部下的拥护以及最为重要的百战百胜的骄人战功,当1955年授衔时,“战神”粟裕最终没有跻身元帅,而被毛主席封为第一大将,于是关于他“两辞司令一辞元帅”的说法,成了粟裕身后战功之外,人品的最佳注解。

    成名之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粟裕

           粟裕大将一生经历许多胜仗,特别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典战役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苏中战役以3万之兵擒服敌人4倍精锐,而且七战七捷;济南战役后迅速提议中央发起决定新中国解放步伐的淮海战役,并被毛主席赞为“第一功臣”;上海战役巧妙地以军事压力摧毁敌人的心理防线,最终避免了上海经济遭受创伤……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与南京、上海仅一江之隔的苏中地区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重点。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指示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铁路,并准备歼灭由浦口北进的敌人。粟裕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与其外线出击,不如先在内线打一仗再走。

    

        1946年,从7月13日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余人的劣势兵力迎击国民党军12万人的进攻,连续作战7次,歼灭敌军5万余人,被解放区军民誉为“七战七捷”。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初战,起到了战略侦察的作用,为中央军委制定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借鉴。华中野战军在战役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极大地提高了装备水平。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卡宾枪,高兴地说:“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汉阳造不好用,就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

    

        战后,作为这次战役策划者和指挥员的粟裕,得到苏中军民的高度赞扬和由衷敬佩。“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民谣被改编成歌曲和故事,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经典战例——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是我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军区部队(共60万人)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指挥下,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具体运筹指挥下,以徐州为中心,在北起临城(今薛城),东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广大区域内,同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大决战。

     

    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略决战,唯独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余人,而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有16个纵队、1个军、3个军区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党军占歼敌总数的80%。

    

        斯大林得知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在笔记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首任大使尤金来华前,斯大林特意交代他:“淮海战役打得成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你到中国帮我办一件事,就是研究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尤金到中国后,向毛主席转达了斯大林的要求,毛主席说:“这个战役是粟裕同志在济南战役快结束时提出来的。”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德将淮海战役的经过情况向尤金作了详细介绍。 

        在淮海战役前、战役中,粟裕三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使战役进攻发展为南线的战略决战。在战役指挥上力求先解决黄维兵团,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鉴于粟裕对淮海战役的贡献,毛主席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 特殊战役——心理战巧取大上海 

         1949年4月20日至21日,第三野战军渡过长江后,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兵临上海城下。

 

晚年的粟裕曾经回忆说:“我在淮海战役一结束就开始考虑上海战役了,渡江不紧张,国民党的江防算不了什么,当时主要考虑的是怎样截住上海的汤恩伯集团。”粟裕认为,解放上海不能采取长春方式,因为上海有600万人口,一旦长期围困,老百姓的生活将陷入绝境。完全按照天津方式解决也不行,万一把上海打烂了,对全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太大。最可行的办法是攻击吴淞,既可以截断国民党军的海上退路,又能吸引市区守军前来增援,有利于我军在野战中大量歼灭敌人,从而避免在市区进行大规模的战斗。

 

1949年5月1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向吴淞及其附近地区发起进攻。经3昼夜激战,我军伤亡很大。正当粟裕调整部署,准备对上海发起全面进攻时,忽然接到上海守军将全面撤退的情报,于是决定提前发起总攻,并再三提醒攻城部队:“进入市区作战时,尽可能不使用重炮轰击。”

 

23日夜,第三野战军各部队从四面八方向上海发起进攻。此时国民党军的心理防线被摧毁,20万守军除5万人乘船逃跑,少数负隅顽抗者被武力解决外,大部分缴械投降。27日,上海战役胜利结束。 

常胜将军打了3年爱情仗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粟裕大将是着名的常胜将军。而在悄无声息的情场上,粟将军却屡屡受挫,好在他在挫折面前毫不气馁,打了三年爱情“持久战”,终于赢得了意中人的芳心。  

 

首次求爱信被撕成碎片

 

1939年了,32岁的粟裕的婚事成了新四军上下关注的事。这天,时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的粟裕到军部开会。会后,他想在教导总队挑选几个优秀的学员,充实二支队机关。梁国斌队长说教导总队第八队有个名叫詹永珠(楚青当时名叫詹永珠)的队员不错。粟裕当即表示要找楚青谈谈。

 

见到楚青,粟裕的心中突然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通过交谈,粟裕得知楚青是扬州人,20岁。当问及楚青是否愿意到二支队来工作时,姑娘不假思索地就同意了。过了一个月,粟裕写了一封信,让支队政治部主任王集成交给楚青。楚青拆开后,发现信纸里面夹着粟裕的一张近照:“……从内心讲,我很喜欢你。”楚青把信和粟裕的近照撕成了碎片。“我认为作为新四军的高级将领,粟副司令员不应该向一个小姑娘求爱!”说完,她就走出去,并且拿定主意,以后不再见粟裕的面,无论谁来说都不行!

 

王集成回去之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粟裕。粟裕生平第一次情海泛舟,心里自然很难受,但这并没有扑灭他心中燃烧的爱情之火。

 

再次表白又遭拒绝

 

1939年11月,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奉命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兼参谋长。而似乎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詹永珠从速记班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机要科担任速记员,此时的她为避免家人受牵连已改名为楚青。楚青到了机要科后,十分害怕与粟裕见面,她怕粟裕再次向自己求爱,更怕他报复自己上次撕信之事。可粟裕对待她就像对待其他同志一样和蔼可亲。

 

一天,粟裕把楚青叫到他的办公室,亲切地询问了她的工作近况。接着,粟裕再次表明了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情,她沉默了一会儿,低头回答:“首长,虽然你是一番好意,可我现在还不想考虑这个问题,是不是以后再回答你……”“好呀!你慎重考虑吧,我可以耐心地等你,一年,两年,三年都行!”粟裕坚定地说。
  

三年等待终成眷属

 

转眼到了1941年春天,粟裕已改任新四军一师师长。他是个说得到做得到的人,他真的等了楚青整整三年。由于部队频繁行军以及生活供应困难,楚青病倒了。身为师长的粟裕一听说这件事,马上赶往医院。粟裕心疼地看了看楚青,便回过头去对警卫员说:“你快回司令部去,把我那床军毯拿来给她盖上。”半个小时后,警卫员带着军毯出现在了病房。粟裕亲手为楚青盖好毯子,又叮嘱了医护人员一番后,才带着警卫员匆匆赶回了司令部。

 

一周之后,楚青病愈归队,想把军毯还给粟裕,并当面道谢,可当她走到粟裕宿舍门口时,却又犹豫了起来,就在这时,粟裕刚好从屋里走出来,连忙热情地招呼她进屋。楚青憋得满脸通红地说:“毯子我已经洗好了,还给师长。”“你身子单薄,留着盖吧,就当我送给你了。我还有个紧急会议,就不留你再坐坐了,请原谅。”

 

望着粟裕远去的背影,楚青的心里泛起了阵阵涟漪……慢慢地,粟裕在楚青心中的印记越来越深,她决定接受这位个子不高的将军的求爱。

 

1941年12月26日,34岁的粟裕与22岁的楚青在如东县石庄一师的司令部里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婚礼。三年的“持久战”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婚后,粟裕与楚青的感情更是与日俱增。他们彼此不仅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家属”,而且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同志和战友,心心相印,一同走过40余年的风风雨雨。   

      简朴的家,不朽的爱

粟裕         在粟裕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拜访了粟裕生前一直居住的小院,采访了粟裕大将的夫人楚青,听老人讲述当年的风云旧事,感受家中那厚重的怀念氛围。

初到粟裕大将的家中,那里和记者想像中的实在相差太远。它太简朴了,很难想像这是一个为共和国的建立戎马倥偬,最后授衔共和国开国大将的老将军的家。

 

从上世纪50年代定居在北京,粟裕大将夫人楚青就住进了北京什刹海旁边的一个四合院。那时,元帅将军们大多是两家合住一院,粟裕也如此,一个宽敞的四合院被分成了两半,前面住着罗荣桓元帅一家,后院就是粟裕一家。说是后一半,其实也很简朴,连接前后院的走廊,就势隔出了三间卧室和一个长条形的客厅。三间卧室三个孩子一人一间,走廊的尽头左边一个单间是粟裕夫妇的卧室,右边一间曾经是书房,现在为了让不断前来纪念大将的人有个哀悼之所而常年设成了灵堂。在粟裕大将故去23年后,他们仍然生活在一起——楚青老人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和丈夫相互陪伴着。



踏进老人的卧室,白灰刷就的墙壁映衬着磨掉了漆的老家具。一张褐色的大床,一个同色的木头书架,摆放着他们的、孩子们的、孙儿们的和重孙的照片——楚青老人说,现在家里已经是四世同堂。最醒目的显然是那些古旧的黑白老照片。这一张,是粟裕大将夫人新婚时的,身上的旧式长衫映衬着两张青春的灿烂的脸;那一张是中年时期,楚青剪短了秀丽的长发,神情恬淡而幸福;再一张,两人已进入老年,白发的粟裕大将和白发的楚青老人,似乎是在旅游当中在一处景点前合了张影。



60多年岁月,就这样在纸上一一划过。在粟裕大将的像前默立一会儿,恭敬地鞠了一个躬。



粟裕大将(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侗族。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参加了南昌起义。

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随部队上井冈山。

1934年参与指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赣皖。后挺进浙南,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指挥和参与指挥了苇岗、黄桥、车桥等战役战斗。

1945年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1946年与谭震林一起指挥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

1948年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

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了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建国后,历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9年后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常委。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4年2月5日逝世。 

60多位老首长缅怀粟裕

没有焰火的渲染,没有鞭炮的庆典,没有音乐的演奏,没有彩幅的修饰,昨天一场悄无声息的纪念会在北京雨儿胡同的一处院落内进行着。“低调、简朴、拘谨”,除了默默进出院落的人,这样的氛围恐怕无法让路人想像,这会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更无法想像这样的氛围跟一位一身战功、名震天下的共和国大将有何联系。



昨天上午8时,在胡同里,院门外早早挤满了大小汽车,一个共同的特征是汽车无一例外地挂着红色的军牌,从车上上落的人们大都是早过了花甲之年的老者。中午11时不到,进出的60多辆车送来了60多位老者。他们大都是粟裕大将生前领着打过仗的老部下、老战友及亲属们。如今这些人大都是从各个军政部门退下来的老首长,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连说话都困难,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他们却无一例外地从全国各地赶来。



整个上午,一个不大的客厅一直被站满着,老人们有序地走进粟裕大将的灵堂(过去是粟裕的工作室),上三炷香,鞠三下躬。然后一一向80多岁的粟裕夫人楚青老人问好。老首长们一批批来了又去,粟戎生中将(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粟裕大将之子)都会一一将来客送到门口,粟戎生忙不过来的时候,楚青也会拄着拐杖送客人,客人来访,无论身份高低都要送到门口,这是粟裕将军留下的规矩,粟裕离开24年后,粟家的一切规矩没有任何的改变,就连住的房子也是50多年来从没变过。谈起粟裕将军,这些老人感慨万千。

 

战友回忆 吴报鸿(粟裕部队机要员)——战士们心目中的战神  
粟裕 

1941~1947年,吴报鸿在粟裕身边呆了7年,由于参军时,吴报鸿是中学生,在部队是知识分子,所以追随粟裕部队担任了机要员,负责接发电报工作,负责传达粟裕指令和接收总部的指令。



作为战士,最关心的就是战争的胜负,因为这是性命攸关的,但是只要是粟裕指挥,战士们就吃了定心丸,因为粟裕打战就打胜仗。相反,大家最担心的是,战争中上面说要换将领就会很担心,因为不瞭解将领的情况。



“1943年日军清乡时,是我军最艰苦的一个时期,但是粟老总领着我们却顺利克服了那个困难期,最为重要的是,粟老总的游击战节节胜利,在军队里,人人都说粟裕打仗最像毛泽东。”



吴报鸿回忆说,当时江浙的老区人民很拥护粟首长,民谣到处传开:“芝麻开花节节高,粟司令指挥战战胜。”



除了军队常胜外,军纪也是十分严格,粟首长总是以身作则,解放后,他仍保持这种习惯,住了53年的房子从不更换,几次上面提出要给这位开国功臣换处宽敞的居所,但都被粟裕婉拒:“这里挺好的。”至今他的简朴作风,为人随和的态度在他的家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影子。



朱楹(跟随粟裕11年的秘书)—粟裕有着广泛的理论成就



从1973年至1984年粟裕去世,朱楹一直陪伴左右。朱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认识是粟裕不仅是军事家,还有着广泛的理论成就。”



1973年,粟裕在国务院业务组工作,两年后回到军队任军委常委,这时他主要考虑是未来战争的问题。这是粟裕军事才能、战争经验和理论能力的综合体现。1979年,在中央党校和军政大学(前国防大学)的演讲中,粟裕发表了《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的几个问题》,这篇报告在当时震惊了全军、全国乃至全世界。粟裕原来在军事科学院当第一政委,后来一位副总参谋长调往军事科学院当院长时讲话里就说到:“如果我在这期间,能出一篇粟裕这样的研究成果,那么我就算满足了。”



章立人(粟裕部队指导员)—说话和气一点都不像个大官



章立人管楚青叫楚姐姐,她是粟裕家的常客,她是最早追随粟裕部队的新四军老战士之一,67年前的抗战时期,粟裕时任新四军一师师长,并指挥了着名的黄桥战役,章立人就是那时候加入粟裕的部队的,当时13岁的章立人还是个小女孩,黄桥之战胜利后,粟裕指派章立人等女兵去打扫战场,刚打完仗,会有很多敌军先进的装备,这种活还没受过训练的新兵干比较合适。



章立人至今清楚记得,那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粟裕,“当时也不认识首长,所以根本不晓得眼前的是大官,因为一点都不像,就看到他一个人在指挥分配工作。看长相并不是想像中的高大魁梧,但说话很和气,一点都不像大官。”章立人说。


毛主席接见粟裕 

粟老总生前为人很好,所以每年的生日、忌日,老部下都会赶往看望,不光是一师的,还有当年在一起呆过的六师的老战士。章立人说,遇上百年诞辰本是大日子,但粟家家风简朴,依旧是没有任何特殊装点。不过大家都不在意这些,主要是有个念想,因为战友们都很怀念粟老总指挥作战的日子。


        楚青作诗纪念粟裕大将百年诞辰


初识

忆昔当年初识,惊君俊杰英才。

随君北战又南征,蒋顽日寇胆寒。

何堪遭忌蒙冤,坎坷二十六载。

天未露晴魂已逝,忆君思绪万千。

 

遗念

千般思绪却来时,是事恼人何自持。

夜长只觉天难晓,昼永偏怨日落迟。

三年病榻愁和泪,一夕永别恨与思。

极目东南青山远,遗念期期复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