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与存在的沉思 [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29:11
1、惊异
惊异是深入事物的开始,让惊异者跨入新的领域,进入新的境界。作家们除了对语言有特殊的认识,还对语言所指称的事实有着强烈的敏感与惊异。我们看到,马尔克斯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的第一句时,他差点因内心的震惊而从床上掉下来。那些思辨热衷者,当其经历事物之变时,便会坠入令人着迷的寻觅之中,即使是一般的手艺人对新产品亦报以浓厚的兴趣。就个人而言,发现令人惊异的事实乃是自我发现的一部分——被隐藏的然而却真实存在的那一部分。当我迷恋的词语由模糊而清晰,由清晰而模糊,如此这般循环往复,字典及词语汇编的阐释对我就毫无意义。在我的体验中,概念和实物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升腾而起的意象便触及这神秘之感,重又引起内心的惊异和震荡。我似乎变成远祖时代的初民,第一次将概念和实物联系,深深玩味创造的乐趣。
2、领悟与使用(由一个范例说开去……)
完壁归赵。我之所以想到这个词语,完全是因为我对赵氏的赵字产生了联想,这一事实本身昭示出对词语的领悟和使用的个人性。完壁归赵这一成语包含的历史详情未必人人尽知,但人人皆清楚他意指什么。这里的意指就是我们所获得的领悟。使用即是将已有之领悟投入到语言实践中,此际,我们可能忘记原真故事,而只是撷取其意指,完成我们的所指;此际,蔺相如、赵王、秦王、和氏之璧仅化为了意向化的代称,仅仅作为现实存在的象征;此际,使用该词语的我们可能成为一个同赵王一样面临尴尬处境的存在者,我们有聪明的侍者如蔺相如,有强敌如秦王;此际,我们正在以曾有复述当下,我们感到生存永远都不是孤独的,我们总能在人类的历史中、在我们的语言里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境遇。因此这个实例也昭示,语言富有丰富的内涵,,对它我们几乎必须要到整个存在的境域里才能求得对它的正确解。
3、非语言陷阱
我置身于那些古老陈旧的话题之中,我跌进了这些陷阱:容貌/内心;顺从/抗拒;污染/清洁;进入/逃离……语言上有如此绝对清晰的界定者,表现为实存时,他们却摸棱两可,心灵难于作出决断。原因在于这些并非语言的冲突,属于非语言陷阱,乃是人类生存的悖论。
4、言语的失信
也许我的思想越成熟,出自别人口中的言语也就愈会失效。因为这些言语已经脱离语言的轨范——是一场从事实到言语的错误。因为我明白,并非我失去敏锐的感觉,而是我同别人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言与意的分离。我常常用怀疑主义的眼光看待这些言语:新闻、广告、演说、表白、解释、评论、宣誓……多少人言语咻咻却背弃神明啊!
5、语言与存在之悖反
上述第三、四条已经体现出来了。下面再研究一句话——“我正在说谎。”无论听者从何种角度去理解,都会发现其中存在悖反现象。它存在于语言的内部,无关言者之口听者之耳。表面看它是一个形式问题,而语言的实质正体现在各个单词的无限组织之中,我们正是通过形式而达到事物的,因此。语言毋宁说是我与物之间横隔着的茫茫大海上的渡船。对语言形式的追究决非毫无价值。
“我正在说谎”,但就字面理解,一个小学生亦可完成。问题在于我们只是习惯于这样的搭配:你在说谎/他在说谎。换言之,我们陈说这个意思时适用于他者,而不适用言说者本身。当言说的对象和本身合一时,就显出了悖论。假如我承认言者所说为真,即他所说正确,然而他说话的内容是什么呢?——“我正在说谎。”说明“我”所说又非真,这是对刚才的假设进行了否定。一件事情怎能既真又非真呢?其实我们做相反的假设,会得到同样的结论。考察这种语言的悖论告诉我们在语言的使用中必须搞清言语的适用环境,正如基督教徒反感类似的言语:“上帝能找到一块他自己也搬 不动的石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