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永:“大同社会”的古往今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7:44:17
韩晓永:“大同社会”的古往今来时间:2010-08-13 09:50 作者:韩晓永点击:322次
  不管是孔子对于尧舜禹时代和周朝的“古往”还是对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今来”历史的滚滚洪流必将推动着“大同社会”从“古往”不断走向“今来”
  《礼记·礼运》中记载,孔子参加完一次重大祭祀之后,一阵唉声叹气,弟子言偃问道:“老师为何叹气?”孔子说:“大道施行的时代和三代英杰辈出的时代,都没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接着他描述了所向往的那个时代,这就是让千百年来的多少中国人无限憧憬过的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般认为,这其实是儒家按照他们的政治思想主张,以社会建构为目的,对所追求的社会形态的抽象化。这个社会构想,把实现人类的自由平等与和平社会作为目标,追求的是近似于共产主义的社会结构。尽管当前的人类社会,确实在某些方面已经实现了“大同社会”构想的目标,但是,如果从“大同社会”的综合体系考量,还是具有相当差距。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蓝图预示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以至于几千年来,它一直被政治家、普通民众、甚至为政者作为理想政治目标而顶礼膜拜。推崇者儒家则在历史演进中,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不断地发展、丰富这个社会模型,并作为整体和个体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某个时代的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进行大力推进。
  到了近代,“戊戌变法”的一代风云人物康有为,为了推动变法革新,还以孔子描述的“大同社会”的社会历史构想作为思想基础,结合儒家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当时西方传入中国的政治社会理论和一些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统治的政治现实,在流亡印度之时,完成了一本《大同书》,提出了自己“大同社会”的建构模式,为中国近代社会的改革转型提供理论基础和建构方案。而更为众所熟知的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和在其革命政治理想蓝图中所倡导的大同社会因素,也显示出“大同社会”之政治理想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
  的确,即使是在现代的政治法律制度框架之下,“大同社会”的构想也是一个具备相当科学合理性的社会架构。如果用现代政治法律的话语系统去重新诠释它的内涵,展现给我们的则完全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蓝图。
  从制度学意义上,这个理想社会首先是一个规则社会,盛行规则就是所谓的“大道”,它们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则,将会严格约束民众。只不过是孔子认为的“大道”,是在尧舜禹时代的远古社会和周朝所盛行的“敬天保民”思想,充满对神的崇拜和对民众的严格道德规范,也还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
  同时,“大同社会”的天下共有特征,决定了其社会权力体系和社会财产体系的分配机制,保证这一分配格局的机制是选举,选举对象界定为“贤能”之辈,选举的权力赋予全社会。这样,从实体和程序上破除了权力私有化的倾向和特权形成的可能。这种机制,给社会造就了个体平等和社会和谐的空间。同时,社会个体穿越了儒家传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模式,权力属于共有而不被个人垄断,以诚信和和睦为手段,营造超越血缘的良好社会结构,每个人得到充分的个体发展和社会保障,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罪恶绝迹,整个社会不需要暴力和强权政治、甚至军队和战争,最后能达到夜不闭户的程度。这完全是一幅社会结构合理、人际关系和谐、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步和谐推进的未来社会图景。
  之所以产生这个思想,也是出于当时社会正处在奴隶制开始松动崩溃,从公有转化为私有的社会转型时期,氤氲混沌的古昔秩序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故而孔子希望能重新回到贵族奴隶统治的时代,从这个角度,似乎可以看出孔子在表达一种怀旧情结,仰视先古,从而抒思古之幽情。而实际上,他所钟情的“三代”,只不过是典型的带有原始民主制色彩的奴隶制时代而已,在那个时代,尽管有一些原始的民主进步色彩,实质上与孔子自己设想的“大同社会”有相当的距离。因为孔子自己所处的正是“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的时代,因此,孔子所设想的社会构成正是其本身所处社会的稀缺因素。
  因此,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设想,在形式表达和实质内容上是表现出“互相矛盾”的情形。形式上是“怀念过去”,向往原始民主制色彩的尧舜禹和周朝的奴隶制时代,实质落脚点却是在“展望未来”,给社会提供了一幅憧憬未来的蓝图,是以“古往”的形式向往表达“今来”的实质追求。
 来源:《法治周末》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sxpl/sx/article_20100813155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