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快速的学习法(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7:15:29

惊世快速的学习法

    近几年来,日本普遍流行一种“快速学习法”,为人们获得“文凭”和“职称”及在校学生的升学起了很大的作用。据称,“快速学习法”能够提高学习效率5倍,能使人较快地掌握课本知识。那么,什么是“快速学习法”呢?就是打破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处于“被动”的收纳库般的地位;让学生们动用自己现有的“潜在知识”,为自己讲授课文。调动其“能动性”的学习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一是“自我讲授”课文每小时可达20多页,譬如在日本,要通过司法考试,取得律师文凭,需要三千页的各种教材,需时约5年,而采用“快速学习法”一般一天学3小时,约50多天就可以完全学会全部科目。一年就可以重复的学习7次以上,足以充分记牢并通过考试。事实证明,在日本,无数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的人们,都顺利地取得了诸如“会计师”、“律师”、“企业诊断师”、“工程师”等文凭。其效果是显著的。

  “快速学习法”的学习步骤如下:

  一、首先编制“目录一览表”。对照课文前段的目次,用清晰的便于记忆的文字讲它们整理改写在一张纸上,每个大目次的下面附上相应的小目次,使它们像“网络”一样具有良好的索引功能。

    二、“目录一览表”。逐次对全部课文进行“自我讲授”。由于对课本还未过目,在讲授中不免会有些牵强附会,张冠李戴。但你应毫不在乎,尽其心力,动用你以前学到的所有知识——“潜在知识”,像一位讲师给另人上课一样,努力把课文“说通”。要注意的是,“自我讲授”一定要大声地用口语讲,最好不要默念或喃喃自语,因为放大声音能使你的脑细胞得到较强的刺激。

    三、“通读课文”。当你翻开书,认真看下去时,许多你第一次“自我讲授”时讲错和讲不到之处,就会象一个个“闪耀的亮点”,从书中“跳出来”,使你“为之一振”并发出会心的微笑。第一次通读中,如遇到不解、疑惑之处,也不应看参书或向别人请教,而是用笔在这些地方打一条“着重线”,以示注意即可。这一次连贯的通读实际上是“浮浅的”和“一带而过”的。

    四、第二次“自我讲授”。这次,又该你合上课本,放大声音,进行又一次“自我教授”了。由于你已读过一遍课本,并有了一些印象,所以,讲的内容也多得多了。当你对照着“目录一览表”一个一个题目讲下去时,许多第一次自我讲授时,讲错或讲不到的地方便会得到纠正,总之,第一次通读时“打旁线”的不解之处也多少有了相应的解释。

    五、第二次“通读课文”。这一次通读课文不再是浮浅的了。你会感到,许多第一次通读没留意到的地方及许多细微之处,变得清晰起来,重点也变得突出了。由于第二次“自我讲授”的收获,一些不解之处有了答案。整个月底过程,变得较为顺畅。

    六、第三次“自我讲授”。这一次讲授,变得有些滔滔不绝了。血多论点得到了强调,条例越来越清晰。少数原来的疑惑和不解之处有了新的解释。并具有了一定的说服力。由于理解的深化,你能对一些理论用事实加以说明。从头至尾,讲得层次分明,自我感觉是:“有点像个教师的模样了”。

    七、第三次“自我讲授”。这是一次较为掌握了课文实质的通读。阅读得比较流畅,比较深刻,觉得许多关键的观点和理论“跃然纸上”,自己也几乎“融入了课文”。原先的少数不解、疑惑之处,越加变得明显起来或是有了更完美的解答。对全部课文基本上吃透了。

    就这样不断深化和循环,逐渐地把教材全部掌握……

  “自我讲授”和“通读课文”反复进行;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原因,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提到了一个困惑的难题向别人诉说,当你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之后,你往往也会理清头绪,突然得到了解决的答案,这时你会一拍巴掌,叫道“哦,我知道了……!”“自我教授”也同此理,当你按部就班地讲述课文时,许多错综复杂的条例便会被你“理解”,使你终于掌握了课文的关键,提纲挚领,吃透全文。

   那么,“目录一览表”又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大仓库,各种各样的知识都是胡乱地对方在地上的。要用时找不到号,难于取出。而“目录一览表”则像一个存放“知识产品”支架,通过人们就用“自我讲授”的方法,把原有的胡乱放置的“潜在知识”——归类,整理出来并整齐又规律的摆放在支架的各个档次,这样,当你一旦要用(譬如考试),你就能迅速地、有条不紊地把它们抽取出来,派上用场。

   进行“快速学习”的注意事项有如下几点:

   1、当教材较长,不易一次“自我讲授”完成时,可以把他们分成若干个部分,逐步地分期地进行,但在最后阶段,一定要把整个教材进行几次连贯地自我讲授,以收到头尾呼应之效。

   2、“大声地”自我讲授,在城市中比较困难,因为易于影响别人。但你可以关起门来进行,一遍散步一遍进行更好。

   3、本“快速学习法”最适合于拥有较为丰富“潜在知识”的自学者、考职称者使用。

 

http://blog.sina.com.cn/jianyanshe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