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峰:震灾后听不到的声音(南方周末 2010-8-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00:00

电子报 >>南方周末>>第1382期

【放言四海】震灾后听不到的声音

作者: 许小峰 2010-08-11 22:05:54 来源:南方周末

不能在次要问题上投入很大精力,而忘记了最重要的事

影片《唐山大地震》中有一段情节:男主角方达看到同事们慌乱逃避时喊了一句话:“小震不用逃,大震逃不了。”这使我回忆起不久前在日本东京大学听过的一次地震灾害防御讲座。

演讲人是东京大学的地震灾害研究学者目黑公郎教授。为了掌握地震发生后的真实信息,目黑教授曾走访过多个地震灾害易发国家,也到过中国的汶川地震灾区,细致地研究过三十多个地震案例,如1996年秘鲁纳斯卡地震、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2001年印度古吉拉邦地震、2003伊朗巴姆地震、2005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震等。特别是对发生在1996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的日本阪神地震,做了非常详细的调查分析。他出了一本专著《错误百出的地震对策》,对防震对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独到的看法。例如,有人在震后发现搜救犬可以在废墟中寻找到幸存者,就主张应该通过购买或训练搜救犬来开展震后营救工作。但经目黑教授对多个国家震后救灾的实际资料调查分析,真正通过搜救犬发现的生存者是极个别的案例,如土耳其和印度地震各通过搜救犬发现过一名幸存者,多数情况下只能发现少量遗体。因此,目黑教授的结论是:搜救犬的作用有限,新闻价值远大于实际价值。

做研究时,目黑教授特别强调“看现场”、“实践性”和“从重要问题入手”,在演讲中也处处有所体现。我清晰地记得教授展示出的一张图:上面是阪神地震死亡人数按年龄的分布曲线。从图上可以看到在60岁以上的老龄区间出现了死亡分布峰值。教授向听众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分布?”有人回答:“年龄大的人反应和行动都慢,体质也弱,来不及躲避。”教授说有一定道理,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他又指着图问:“为什么在20到25岁年龄组也出现了一个死亡高值?”这次没容听众回答,教授自己开始解释:经过现场调查,造成老年人死亡比例大的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他们的住宅都比较老了,早期的建筑抗震能力差,且老年人腿脚不便,更愿意住在一层,而一层楼在地震中受到的剪力最大,破坏也最严重。此外,20到25岁的年轻人的死亡,多数是因为他们刚参加工作,经济条件较差,会租用价格便宜但质量不够好的房子。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房屋质量是致命的主要原因。

为了补充说明这一点,教授又给出了另一张图。上面显示了死亡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统计表明:死亡地点86.6%是发生在自己家里,92%的死亡是在6点前发生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死亡的人都没有机会逃离他们的住所,且是在地震发生后十几分钟内丧生的。这些事实进一步证实了教授的结论,由于建筑质量问题,这些在震后死亡的人确实是没有机会逃离,这是关键所在。类似情况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如2001年印度古吉拉邦地震、2005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震,都是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量房屋倒塌,造成数万人死亡。

目黑教授提出:要听听不到的声音,看看不见的事实。面对沉寂的废墟,要下功夫去挖掘事件背后的真实。有的奇迹可以提供新闻价值,如搜救犬发现了某处的生命存在,但不能在次要问题上投入很大精力,而忘记了最重要的事。

目黑教授还讲了其他一些内容,如“100美元加固法”,一种可以在欠发达地区实施的简易房屋加固技术,以及他所做的评估试验等,这些都是围绕着提高房屋质量这件“最重要的事”而展开的。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目黑教授在震后所做的细致调研分析。这体现了他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求实的工作态度,不轻信、不武断,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化解无谓的纷争,使任何事前的假定和判断都能最终基于量化的事实与分析。

有了目黑教授等学者在阪神地震后所做的研究和得出的结论,日本在震后制定了抗震改建促进法,在全国范围进行抗震诊断和抗震改建,文部省还从1996年开始实施学校建筑抗震改建5年计划,后来又延长了两次,至今还在进行。目前日本的学校经加固后,都可以在地震发生后作为避难场所。

中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如何对各种灾害案例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工作中的科学防范水平,相信日本学者的做法对我们会有借鉴意义。

(作者为国家气象局副局长)

http://www.infzm.com/content/4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