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喜欢"坏学生"的十大理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2:57:23
在很多人眼里,似乎都是好学生才是老师眼中的宝贝,其实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觉,别看老师整天把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挂在嘴边,一表扬就是好学生的名字在前边,然而在老师的内心深处真正喜欢的是那些“坏”学生,因为那些“坏”学生更具备活生生人的特点,他们的行为和内心才是更加完美的。
  一,“坏”学生在学习上更让老师轻松
  人们的感觉好像老师在学习上对那些不愿学习的学生身上下功夫,其实不尽然,学习不好的学生,老师大可不必整天盯着他们的作业本,或者每时每刻提问他们,大多数情况在课堂上,他们只是“摆设”,课堂上认真学习的那些准备考大学的好学生,所以所谓不学习的坏学生倒让老师轻松起来。
  二,“坏”学生更理解老师的辛苦
  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很辛苦,特别是班主任,工作量更是超出正常工作量的几倍,起早贪黑都是正常现象,以前都是无偿奉献,现在还好有补课费了。老师的辛苦在那些准备考大学的学生眼里
  非常正常,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老师才是他们的真正的“陪考”后盾。那些不爱学习学生却经常想着老师,帮你想着在课堂上倒上一杯水,扫除的时候总是多干一些,而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这时候只是埋头苦读,老师在他们心中没有什么真实的地位。
  三,“坏”学生经常给老师阳光般的笑脸
  在紧张的学习中,特别是备战高考的老师,似乎已经不会真诚的展开自己的表情,每天脸部的肌肉都在紧张之中,“放松”这个名词,在老师的印象中好像已经消失了。可是那些不学习的所谓“坏”学生却时时会给老师带来意外的笑容,比如他们跟老师开个玩笑,讲一段小幽默,这些在好学生那里都是不可能的得到的。
  四,“坏”学生对时尚高兴趣令人振奋
  时尚其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不管是文化上的时尚,还是服饰上的时尚,都会让人感到生活的新鲜感,有一种驱逐陈旧的昨日,迎接美好明天的感觉。可是这些正常人应该具有的风格在好学生那里不能表现,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可是那些“坏”学生常常会在意外中,让你振奋起来,比如他们就敢在上间操的时候不穿校服,就穿着哪个明星时兴的服装站在那里,真是叫人佩服他们的胆量。
    五,“坏”学生更有美好的仁爱心理因素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每个班级五六十人,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在这种时刻,率先站起来为出现困难的学生伸出双手的往往就是那些“坏”学生,他们会毫不吝惜自己的时间,甚至自己兜里仅有的几块钱,为那些需要解决问题的同学以解燃煤之急,而那些学好的同学几乎都是拭目以待。
  六,“坏”学生似乎更明辨是非
  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局限,有些好学生已经完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了,他们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已经到了对世界上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都和自己无关紧要了,除了考试复习题,没有任何其他消息可以进入大脑了。然而那些所谓的“坏”学生,却能阵阵有词的和你谈论一些“黑砖窑”事件,甚至还可以评论一下韩国“人质事件”的内幕。让你感到这些学生才是真实的人,并且有正常人的思维。
    七,“坏”学生更通晓古今中外
  有人认为那些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生似乎更对历史有清楚地认识,然而并不是这样,那些学生只能成为对历史知识记忆的机器,他们不可能对历史有清楚地分辨,甚至已经没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恰恰是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更愿意谈谈“太平天国”为什么不是真正的“革命运动”,他们用自己看法评论“义和团运动”的真正起因和衰落,而那些准备考试的学生,他们背诵的只能是条条框框,历史在他们脑海里只是一个“题”,并不是活生生人的历史。
  八,“坏”学生知道人性化是什么
  高考的机制已经把那些好学生“锻炼”成考试的“僵尸”,他们的脑海里除了考试题,已经不会装下任何充满人性化的东西,他们周围的人已经不会在他们眼睛里留有地位,就连他们父母也只能是一种影像。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却是相反,他们更明白父母的辛苦,回家会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会对父母的疾苦视而不见。
    九,“坏”学生懂得自己将来做什么
  在学校学习的时刻,很多人会感觉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将来是无所事事的学生,其实这种观点大错特错,等到毕业的时候,他们都是马上给自己找个能挣钱工作的地方,也不分高低贵贱,即使有的不马上工作,也要到职业学校去进修,他们都有自己的打算。倒是那些考上大学以后的好学生有一部分毕业没有找到相应的工作,依然会在家里“徘徊”着。
  十,“坏”学生也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有人认为不能考大学的学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其实这只是人的错觉,我们不是没有看到过那些在大型工厂里生产线上的高级蓝领,他们有的可能就是当初那些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的“坏”学生。我们也会看到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出国打工回来,那种“衣锦还乡”的感觉远远比那些上了大学毫无建树的好学生强的多,他们只要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就是社会的有用人才。
  实验室里教授与学生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