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快速崛起的背后——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探秘(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43:24
 2010-08-09 07:50 来源: 新余日报 蒋小勇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1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烂地泥塘路草荒,空房宿鸟鼠嚣张”的荒地。除了茭白、莲藕,几乎再没有别的出产。
  16年后的今天,在这片荒地上崛起的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名扬全球的高新技术产品跨国研发、制造基地———以中国十万分之三不到的土地,汇集了超过3000多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形成了半导体、光电、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每年创造的IT和IC产值约占全国的3%和16%。
  16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GDP比开发之初增长率近100倍,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了500多倍;
  在这个制造企业云集的园区,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已达17亿美元, 而万元GDP能耗、单位COD和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3、1/18和1/40;
  与之相伴的是,恬静、清澈的自然湖泊,清幽的寺庙,高达45%的绿化面积,以及全年多达331天的优质空气质量……
  一个没有机场、没有海港,在人们印象中总与评弹、园林、文人诗赋相伴的古老城市,缘何能在短短十余年间,建起这样一个令世界刮目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这一切,是苏州人解放思想、冲破传统思维模式禁锢、勇于借鉴、善于创新的结果。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将来自新加坡的先进经验“比新加坡还新加坡”(新加坡人的评价)地移植到苏州工业园区,使园区真正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窗口”。
  从3000万元到四个超千亿
  关键词:超前规划 合理布局  高标准建设
  在人们的印象里,通常的工业园区是一片连着一片的工厂和库房。而在苏州工业园区,不仅没有变成厂房的海洋,反而变成了苏州最具吸引力的人居胜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
  “一天创造1个亿的GDP,一天上缴1260万元的财政收入,一天引进4000万美元”,为何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园区负责人认为,园区“最值钱的”就是有完整的规划体系。正是这个规划,保证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套规划的最大特点是超前,它要求先规划、后建设,先建地下、后建地上,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比如,规划要求污水100%截流,而当时“国家环保模范城”也只要求污水50%截流。当时一般城市基础设施要求水、电、路“三通”,而这里却要求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燃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九通”。
  这套规划的另一个特点是合理。比如道路规划,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其两侧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工业区运输量大,重型车辆多,就远离商业区而紧靠园区外围的交通干线,这样,去工业区和商业区的人流、车流自然分开,互不干扰。
  花了3000多万元规划费,但他们并不觉得昂贵,因为它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见、避免盲目性、低风险的投资环境,十几年几乎没有改动,成了吸引投资者的“法宝”。
  接踵而来的3000多家外资企业、247亿美元外商投资,11000多家内资企业、1156亿元国内投资,为这个国际一流的规划提供了注解。
  16年前,3000多万元的规划,如今,换来了园区GDP超千亿元,上交各类税收超千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超千亿元,注册内资超千亿元“四个超千亿“的发展成绩。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也因此被誉为“最赚钱的规划”。
  从“450米”到“-16米”
  关键词:高效利用土地   拓展发展空间
  2008年,借着轨道交通一号线将穿越园区的契机,园区着手建设城市发展地下空间。星海街地下商业广场——这个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的苏州工业园区首个地下空间项目,包括5000平方米的下沉式广场、1.8万平方米购物商城和2.7万平方米地下车库,地下开挖深度为14米到-16米。
2010年,有着“江苏第一高楼”之称的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超高层项目在园区湖东CBD动工,一下子就将园区的“身高”拉到了450米。从88米高的国际大厦, 到282米高的环球、310米高的新鸿基,再到 450米的九龙仓项目,10年,园区“长高”了362米。
为拓展发展空间,园区加快推进城市空间从平面开发向立体综合开发转型,积极鼓励轨道交通线、CBD等区域的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目前,利用轨道交通1号线开发的公共地下空间将达40余万平方米,同时将区域内几乎所有高楼的地下室打通。园区写字楼已建成的有14栋,总体量近50万平方米。据了解,园区CBD规划面积约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
  在向地上地下要空间的同时,园区始终坚持集约利用的原则,用地向“三高三低”项目倾斜。
  从2003年开始,园区对投资额低于1000万美元的项目原则上推荐进标准厂房。在周边三乡镇,少于1公顷土地或低于5亿美元/平方公里的项目原则上不供地,一律推荐进标准厂房或多层厂房。同时,园区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标准,提高项目用地的门槛。工业用地容积率严格要求不得低于0.8,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建筑占比不得超过15%。
  为提高土地产出率,苏州工业园区注重择商选资,加强投资项目的筛选,重点向“三高三低” (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项目倾斜。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发展前景好、无环境污染、占地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优先保证项目所需的土地供应,对限制性产业严格控制项目供地,对禁止性产业停止供地。16年来,8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31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00个。
园区环保、国土部门通过严把项目准入关,采取“提前介入”、“一票否决”等手段,努力从源头控制污染和资源利用率低的项目进入。16年来,园区因资源利用和环保因素被否决的引资项目有300多个,投资金额20多亿美元。苏州工业园区还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创建试点,有效提高了资源重复利用率和单位土地产出率。
  从“园区制造”到“园区创造”
  关键词:发展创新型经济  建立产学研平台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如果说,500强企业云集的苏虹路曾是苏州工业园区制造业的标杆,那么,独墅湖畔的仁爱路就是今日园区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的LOGO。
在这里,看不见密密麻麻的工厂,也看不到忙忙碌碌的工人,但这总面积11平方公里的科教创新区却可称之为园区的“智库”——这里集中了中科大、人大、南大、西交大等14所著名高校的苏州研究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样国际合作办学的院校,这里还有国内首屈一指的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等创业创新载体。在这里政府牵头,企业找到新技术,学校培养产业人才,科研人员找到施展技术的天地,实现产、学、研“门对门”的合作模式。
  以领军人才、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新型经济,正是眼下园区人努力追逐的。其实早在2006年,园区就开始“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地转型调整,相继启动实施了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四大计划”和领军人才创业工程。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仅科教创新区就引进了科技项目289个,新增各类研发机构22个,新增专利申请885个。
  特别是在去年底,在《苏州工业园区3+5产业发展报告》中,园区提出除了要将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传统主导产业作为“三驾马车”做大做强之外,更要有针对性地在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制药、软件及动漫游戏、融合通信、环保五个新兴产业“布局谋篇”。其中,纳米技术及运用更是被园区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创新型经济,园区从招商“源头”做起。2006年7月,园区正式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科技招商中心”,面向全球,招聘了一支以“海归”为主的50多人专业科技招商团队。这个团队就像“科技猎头”,围绕需要的软件、IC设计、动漫、游戏、半导体等行业,像导弹一样精确地找到海内外精英人才,确保了园区引进的科技项目连续多年保持在每年500个以上。
发展创新型经济,离不开政策驱动。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金融产业创新发展、促进CBD发展、总部经济发展、会展业发展、综合保税区发展、服务外包发展、大学科技园发展等20多个政策性文件,重点在总部楼宇建设、税费优惠、资金配套、风险担保、租金减免、住房优供、人才补贴等各方面给予特殊支持。


  作者手记:
  在采访中,作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规划必须超前,也必须靠前。“16年前的规划是什么样,如今的苏州工业园区就是什么样。”可以说, 16年间,规划的效益在传承中得到加速释放,不仅得益于先行者的前瞻,更得益于后来者的“守成”。而超前的规划并没有让园区人一劳永逸。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他们以全球化视野,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通过集约用地拓展发展空间……。在许多城市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经济转型等困境时,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做法无疑给了我们许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