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清官”仇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3:14:12
“中国式清官”仇和
http://www.slrbs.com  2010-06-04 11:36:17  大众书评网
在这社会,清官政治、强人政治从来是靠不住的,只有民主与法治才能保证长效、可持续发展。
近代以降,史官逐渐被记者所代替,很多新闻人主观上并无这样的自觉,客观上却以自己的笔记录了亲历亲闻的历史。记者成了历史的记录者,新闻成为历史的草稿。
这就是一本主观和客观一起成就的人物传记。两位作者都是战斗在一线的资深记者,因为职业关系和仇和、和宿迁有过亲密接触。他们作为新闻记录者,客观见证了一个极富争议的地方官员的十年之路。他们处于对这位个性的“七品芝麻官”关注,从他主政沭阳之初就打定决心长期跟踪采访。
当仇和日益成为一种含义丰富的政治符号和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时,历史使命感告诉两位记者必须拿起手中的笔,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仇和,一个更具有深意的仇和。于是就有了这本《政道:仇和十年》。
所谓十年磨一剑,对传主仇和来说,这十年可谓毁誉参半,他被贴上了“最富有争议的市委书记”。捧之者,视之为神话,把他当成爱民如子的青天转世,实行经济大发展的改革先锋,甚至有人喊出“求天求地不如求和”;而贬之者,把他妖魔化,认为他是折腾百姓的酷吏,侵犯人权的代表,大搞形象工程的昏官,甚至把他描写为开历史倒车的罪人。一时鲜花与板砖乱飞,传闻与事实混杂,仇和在舆论面前早已失真。这么多围绕着仇和的是是非非,甚至形成一种“仇和现象”。
“仇和现象”是多次被曝光的,光央视就针对仇和十年执政三次“焦点访谈”,第一次是沭阳开设电视栏目《沉重的忏悔》,让犯错误者上电视现身说法,以警示社会;第二次是沭阳大力进行交通建设,从所有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中扣除一部分钱修路;第三次是宿迁对国营幼儿园进行制度改造,一些老师不得不下海。
在这些聚焦之外,关于仇和被诟病的铁腕行政更是无数,如他为了使得翻护栏的妇女道歉,不追到不罢休;他与乡镇长玩信息不对称游戏,愣是让乡镇长即使在上厕所也不得不如实报告;在拆迁工作中,他手指到哪里就拆迁到哪……然而,似乎没有任何一个书记,能像仇和那样一意孤行,即使面临巨大的争议和压力,依然能够坚持到底。
光从这些措施来看,似乎不是侵犯了人权,就是与现行法规相抵触,但正是这些被我们视为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却促成了当地迅猛发展。“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真成了仇和的尚方宝剑。仇和在一片争议声中,仕途上连续“三级跳”,从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到江苏省副省长,再到昆明市委书记,一跃当选为中国改革30年“改革之星”。
这本《政道:仇和十年》不是一味歌功颂德的英雄谱,也不是作秀式的样板戏,两位记者用真实的笔触重写那些曾经争议一时的改革。读这本书好处在于让人清晰看到“仇和现象”的来龙去脉,看到了仇和的庐山真面目,而不是媒体报道的鸡零狗碎与断章取义。
把一个人脸谱化、符号化是不公正的,若要真正了解仇和及他所做的事情,只有还其本来面目。读完此书会发现我们之前对于“仇和现象”非黑即白的惯性思维是错误的,这无法认清其折射出中国处于转型期政治的复杂性。仇和产生的土壤是中国特殊国情,诸如老百姓缺乏公民精神、缺乏基本权利意识等等。这些导致大多数人遇事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悲叹自己命苦。所以,只能期望青天再现,为民请命。
于是出现了仇和这样一个好人、能人、强人,他强权在握雷厉风行,使得当地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面貌也焕然一新。虽然他很多做法至少让我这样的人无法赞同,有时甚至觉得仇和式的强权让人感到害怕,但在现实中国往往还是他这样做来得更见效。
个人认为“仇和现象”最致命的缺点是,依靠强人政治取得了短期速成,往往“人亡政息”,没有一个制度性的延续。所谓“仇和式发展”也单单局限于经济发展,对于民主、人文方面缺失太多,这种发展也是以有损社会民主法制根基为代价的。
读完这本《政道:仇和十年》,只会让人更加坚信制度才是最重要的,清官政治、强人政治从来是靠不住的,只有民主与法治才能保证长效、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我们依然只能仰望星空,感叹任重而道远。(作者:周为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