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应高度重视初中与高中阶段的全面衔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3:18:19

历史教学应高度重视初中与高中阶段的全面衔接近年来高考文综试卷中历史学科成绩一直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试题难度有些偏高外,反映在历史教学上的问题之一则是学生初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欠缺和学科能力培养的不足,导致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与断层。现就这一问题及产生原因,并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全面衔接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历史教学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可见,初中历史要求对学生进行的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初中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些功能。忽视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对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不会总结、不能分析、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书本内容,知识不扎实,方法很机械。

显然,这样的学习方法和基础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而目前的高考,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初中历史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初、高中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初中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中学习则特别紧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能力培养目标层次不清。目前,初、高中历史教学采用的课程标准,没有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提出具体的能力分级培养目标,而只有笼统的要求,教师有纲可依,但无章可循。

2.期末质量测评的导向有违新课程目标。目前的初中历史期末质量测评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目前期末质量测评处理不当。能力要求很少体现,问题答案框得过死 ,有时虽有能力要求,但与高中考试能力要求相比相距甚远。事实上,高中不可能很快缩短这段差距,使能力培养一步到位。

3.学生思想不重视。由于初中历史中考分数较少而且考试内容是在初中六册历史中抽考,学生在初一、初二时能混就混,到初三局限于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根本谈不上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的学科特点。另外由于平时期末质量测评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历史容易学,会背就行”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学生进入高中后,不具备与教材相适应的学习能力,进入高二文科班,学科深度广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差距拉大。

二、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全面衔接

为缩短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距离,扭转脱节现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培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毫无疑问,历史知识体系是培养历史能力的载体。无论是观点的形成、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呢?

首先,提高期末测评的能力要求,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自己动手构筑知识体系。由于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提高期末测评的能力要求,不能受制于期末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中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知识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初中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记忆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授每册新教材之前,先让学生看目录,从而勾勒出知识框架,如《中国历史》第四册的基本线索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从此,中国历史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这50多年按历史发展情况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6年,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第二阶段,1957年至1966年5月,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第三阶段,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四阶段,1976年10月开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四个方面构成该册教材内容主骨架。先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中国历史第四册讲到改革开放,可以先联系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通过横向联系,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其三,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对课本有了基本的掌握后,要进行初步的归类、分层整理。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现象、本质、表现、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有的放矢。

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不同阶段能力的培养要衔接、逐步提高。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其次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比较。这一训练有前阶段的概括表达能力作基础,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力提高较快。如“哥伦布与郑和远航的异同点”、“五代十国与南北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等。第三进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训练。这种训练不仅只提供两个可比对象,而只提供一个历史区段,最好是阶段特点较明显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是某一方面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 能力训练“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国、德国、意大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等。这类训练比较接近高中的能力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及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宏观驾御教材的能力,综合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提炼观点,得出结论。第四培养历史观点的形成及运用能力。这一阶段是对前面各段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形成历史观点的基础上,运用这些观点、方法、技能去评价历史人物,得出历史结论和解决历史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使历史学习驾轻就熟。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培养同时交叉进行。这样才能使初、高中学历史教学环环相扣,形成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