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报考浙江大学的十大理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5:47:23
(一)东方竹子,嘴尖皮厚腹中空
经过四校合并,现在的浙江大学已经在学校规模上,成为全国的老大了。可以做过去不 能做的事。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浙江大学新校区有3200亩。今年就可以招生。这是在宏观上 ,规模而言。而在出成果上,四校合并有什么好处?尤其在思维上,四校合并并没有给学校以大的发展空间。只要看看在浙江每年召开的高新技术会议上,浙江大学拿不出国际一流的,象样的高新技术来。在全国的各种学术排名中,在尖子技术上,是越来越落后了。
(二)海纳小溪,严重的宗派主义
文理的思维只有两个字:创造。如果将创造看作讲故事的话,那么没有一个文理科的教师会天天讲重复的老故事。创造成为文理科师生的共同意志。工科的思维就不一样,工科讲设计:教师天天,年年讲标准,规范。不能离开标准半步。这些都是非创造的内容。 让工科出身的团队来领导讲创造的文理科的教师。一种学术思维的对抗,学校一开始就存在。水土不服。怎么创造?这就害了原来其他几个大学的创造思维。浙大将他那一套不讲创造,求数量的办法强加到其他学校里,将原来杭州大学的所有系处的学术的和行政的。第一把手全部换成浙江大学的人。杭州大学的文科也不能幸免。文科的水平提高还是降低了?原来杭州大学校长郑小明,反对四学校合并,一撸到底。这本身建设一种工科思维。政治上讲这是极严重的宗派主义。他们连放一个做做样子都不懂。 原杭州大学一个从美国回来的老先生,做人造金钢石膜已经做到10公分大,已经可以做计算机心片的晶片了。杭州大学给的钱用完了,科学研究处不给了。没有接班人,以前投资65万也完了。 四校合并是好还是不好,现在看不出来。然而老浙大的劣根性的东西正在起着作用。就这一点看是不好的。
(三)群星璀璨,上大课,没有备课笔记。看着书讲。
北大靠什么领导学术前进?一批精英;一种克隆精英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院士上基础课。老先生将几十年的经验,技能,思想,气质,为人师表,在学问,做人的道理在讲台上传授给了大学生。学生受益非浅。这是其他大学没有的。 浙大把老先生去带研究生,搞研究,让二流教师上基础课。不重视基础课。真是检了芝麻,丢了西瓜。竟有这样的老浙大中年教师:上大课,没有备课笔记。看着书讲。误人子弟呀!进浙大也是560-600多分的重点分数线,可是出来后大部分人,难有成就。这样的大学,能一代一代的克隆出精英来?
(四)我为什么炒浙江大学毕业生的鱿鱼?
进浙大在一般学生中也是比较难的。可是问问学生是不是第一志愿时,竟使我大吃一惊:只有30%的学生是报了这个系的志愿的。70%的学生根本没有报在读系的志愿,是硬分的。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没有兴趣,怎么能成为这一行的专家呢?班主任的工作是让没有兴趣的学生考及格!乌呼!这是最大的人才资源浪费!进大学不是学习的天堂,而是学习的班房。那些学生就是在想,怎样在另外方面找出路,去成才。 那些招生的教师只管招学生,不管学生的志愿,这是在摧残一代人才!难怪学生不用功,那是折磨学生。
如今,大学生就业称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浙江大学的学生,过去被人称为“天之娇子”。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过去不愁嫁的皇帝的女儿,如今就业也遇到了挑战。
是社会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吗?非也!是企业不需要大学生吗?非也!问题不是出在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而是出在毕业生本身和培养大学生的大学教育。
今天,我炒掉了本公司一浙江大学的本科生。本人为什么麽炒掉该生?
一.专业岗位基本知识贫乏。
该本科生进入公司一个月,工作压力不大。为了检验他的专业知识,我安排他为公司业务员做一个星期的公司产品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的培训。该生大学毕业后,自称在咱们同行业的公司当过一年“项目工程师”,并拿出两个在国内同行业内技术含量领先的产品样板来公司应聘。
当时本公司求才心切,看到他浙江大学的毕业证书,又听他说那产品是他独立开发出来的,于是,很轻松的进了公司。
我想:让他培训业务员,对他而言,是小菜一碟。我寄予厚望。
令我失望的是:他的产品专业知识不如一个高中毕业的技工。这场培训,如果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业技工,不需要讲稿就可以有声有色的讲两个小时。而他呢?在准备讲稿的时候,产品的检测标准和内涵还需要在网上下载。
在培训过程中,他象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似的,一字不露的照读照念,使得受训的业务员打瞌睡。
我看不下去了。我自己亲自上去讲了一个小时。 专业技能知识相当贫乏。当他的产品实验完成后,在编写产品作业指导书时,国际通用的专业术语都不会写,不如一个普通技术工。在我严厉的训斥与指导下,他才懂得,在那个标准的后面还需要加一个M。
二.用欺骗的手段获取公司信任,漫天要价年薪十万。他进入本公司的条件是他自称那两个国内同行业的样板是他本人独立研发的。如果情况属实,进入本公司后,按照行业规律,只需一个月就可以造出合格的产品样品。然而,三个月后,他的产品拿到客户处检验,全部不合格。这就说明:那两个样品根本不是他本人独立研发。他根本不具备独立的工程技术开发能力。他是以欺骗的手段骗取高薪。
三.缺乏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在事业上的拼搏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他本人专业水平如此低下的情况下,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不是读书,不是查阅专业资料,而是上网聊QQ,打游戏。在公司的三个多月的日子里,从未见过他晚上主动加班做实验。对待工作,毫无紧迫感,压力感;
四.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公司为了图发展,在一外资公司物色了一位与他同专业背景的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任他的主管。在公司的引进过程中,他不顾公司发展大业,不顾公司全局需要,多次打电话给那位被公司物色的对象,千方百计阻挠公司的人才引进计划,保住自己年薪10万的收入。
值得庆幸的是,公司的物色对象没听他的挑拨,将按期到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今天毫不犹豫的炒了他的鱿鱼。
炒掉这位浙江大学的本科生后,本人感触很深:
一.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心态浮躁。部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基本功还相当不扎实,打工的基本本领不具备的状况下,求财心切。
本人在日本公司工作多年。日本公司培养人才,都是让应届大学生从企业的最底层做起。经得起考验的大学生,都先后在公司担任了要职,经不起最基本的从最底层做起考验的大学生,都被公司无情的予以淘汰了。
二.大学德育教育的不扎实。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全方位的。其中,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以德在社会上立足是最重要的。通过很多学生毕业后的表现,虽说多数毕业上的品德不错,但少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道德表现不佳,这不能不让人指责其母校德育教育的不足与失败。
无论是中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始终把毕业生品德的标准放在第一位的。,企业选人的标准永远是德才兼备,品德第一。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三.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企业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要求:市场对这类人才的要求是:能不断吸收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精华,对本行业和本企业发展的特点、焦点问题的实质和要害有深刻的了解和见解。对企业管理执着、自信而务实,可粗可细,可上可下,方圆有理,张驰有度,能里能外。这类人才在公司的企业经营、市场营销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和员工培训,行政法务,危机公关等方面能独树一帜或独当一面.他们也应该是非常专业的公司高层管理人才或职业经理人。
企业对业务骨干或部门中坚的要求:企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是:敬业乐业,热爱本职,在普通的岗位上,以一颗平常之心,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边工作,边学习,边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和价值,靠本人的实力和业绩在企业的技术、生产、经营、管理诸方面成为企业公认的业务骨干或部门中坚力量。靠本人的实力和贡献在本公司和本部门立足。上述人才是企业急需的人才。但企业的各类人才,包括专业的和普通的,中高层的和基层的,不论他在哪个部门,不论他在哪个岗位,都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不仅如此,他还要从口头上到行动上,再到思想上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对企业的目标和价值观所组成的企业核心理念能够明确理解,并坚决付诸实践之时,他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他才能够和企业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才是企业真正呼唤和期待的人才。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有大忠臣意识,能忠于公司发展大业的各类人才.
望毕业生和高校能从我今天炒掉浙江大学毕业生的案例中有所启示。
(五)硕果累累,做表面SCI文章,求数量,不求高新成果
浙江大学每到年终,要定量的给教师评“业积点”,分配奖金。一篇SCI文章,有一个业积点。有2,3千元奖金。这个指挥棒好厉害。辛苦了一年,不如一篇文章厉害!大家都来写。一篇拆成两篇,管它有没有思想,只要发表了就行。最好的办法是换一个物质,克隆一篇;研究稀土的,换一个配位体,换一个基团,换一个元素,写了十几篇,当了什么导师,可惜只会这一点本事。有一个一年有30多篇高产的。年终有10万奖金,本事真大。可是高新技术呢?没有人去做。搞所谓的‘理论’,写文章,是一种技能。如同,考试一样,但是创造新思想,创造高新技术,则难得多。一要要冒风险,不一定有结果。二周期长,前几年没有收益。三吃力不讨好:评分不高,前几年更没有分,当然没有人去做。几十年下来,多年筛选的结果,浙大浓缩,集中了一批这样的精英,不肯担风险的做文章高手。没有思想,干不来大事的“副总工程师”。北大出科学家,清华出部长,杭大出县长,浙大只能出“副总工程师”。看一看浙大的精英,给人的第一印象:绝对不是一个聪明人。这是浙大的最大的悲剧!不是将聪明的人集中了。而是将只会写二,三流文章的人集中了。靠这些人去开创事业?只能是二流,三流的水平。这是老浙大种了二三十年给自已种出来的“苦果”。 科学研究处也有相当的责任。处长目光短浅。看不来大方向。
(六)浙江大学建新校区负债累累 炸楼卖地筹款24.6亿
2006年1月6日,有“西湖第一高楼”之称的原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实验楼被爆破。这座原本设计寿命100年的大楼,因为它所处土地的昂贵身价,在使用13年后提前倒塌。
炸掉大楼,是为了履行拍卖和约。这座大楼所在的浙大湖滨校区的使用权,已经卖给了香港的嘉里集团。按拍卖和约规定,2007年1月必须将湖滨校区平整地块。
湖滨校区被称为是西湖边的绝版地块。2005年10月进行拍卖。虽然一般的拍卖规则是每轮加价20万元,但从拍卖第二轮起,就已经以千万元为加价单位。经过102轮的举牌,湖滨地块以24.6亿的价格成交。
“这是意料之外的结果。”浙江大学前党委书记张浚生说。浙江大学和政府当初对这块土地价值的心理底线,是15亿,而市场对它的定价超出底价9.6亿。政府多年来经营城市土地的苦心终于得到回报,24.6亿的价格为西湖边的土地价值设定了一个新的底线。而浙大获得的17.6亿卖地款,使他们摆脱了因建设新校区而欠债十几亿的还贷风险。
(七)招生典范,剩饭大学
浙江大学二志愿招收清北落榜生是大规模成系统的政策。如果只招收1-2个清北落榜生,还用得着在计划数50人的中小省份山西省用80个自主招生名额?这其中只有1-2个是用来招清北落榜生的“第二类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这把戏浙江大学已经在很多省份玩了。不过,能理解口不择言的浙江大学校友们的母校情节和自尊心。
内蒙陕西北京山西都有招生老师和考生揭发了,这些省份可不是平行志愿。浙江大学鼓励高分考生一志愿填清华北大,二志愿填浙江大学,并承诺万一清华北大落榜就把这些二志愿高分生做为“第二类自主招生”招进浙大。这种做法加重了本已很严重的清北敢死队现象,把清北高分落榜生这块蛋糕做得更大了。有这块独家大蛋糕保底,不难理解浙江大学的录取分数不但坚挺无比,就连断档都少见,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
比如浙江大学花的力气就很大,就基本上把陕西最好的几个中学给攻克了,他们学校的老
师鼓励学生报浙大,报不了浙大再报复旦南大等,甚至浙江大学还承诺招他们学校被北大
清华刷下来的第二志愿,这样中学的老师当然很喜欢了
复旦前两年在陕西很惨,今年就花了很大的力气,还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出来招生的几个
老师感觉都想是副教授级别的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老师,我们在西安中学现场咨询的时候
,复旦的摊子最拉风,人也最多
(八)前程渺茫,老浙大的劣根性
文理的思维只有两个字:创造。如果将创造看作讲故事的话,那么没有一个文理科的教师会天天讲重复的老故事。创造成为文理科师生的共同意志。工科的思维就不一样,工科讲设计:教师天天,年年讲标准,规范。不能离开标准半步。这些都是非创造的内容。 让工科出身的团队来领导讲创造的文理科的教师。一种学术思维的对抗,学校一开始就存在。水土不服。怎么创造?这就害了原来其他几个大学的创造思维。浙大将他那一套不讲创造,求数量的办法强加到其他学校里,将原来杭州大学的所有系处的学术的和行政的。第一把手全部换成浙江大学的人。杭州大学的文科也不能幸免。文科的水平提高还是降低了?原来杭州大学校长郑小明,反对四学校合并,一撸到底。这本身建设一种工科思维。政治上讲这是极严重的宗派主义。他们连放一个做做样子都不懂。 原杭州大学一个从美国回来的老先生,做人造金钢石膜已经做到10公分大,已经可以做计算机心片的晶片了。杭州大学给的钱用完了,科学研究处不给了。没有接班人,以前投资65万也完了。 四校合并是好还是不好,现在看不出来。然而老浙大的劣根性的东西正在起着作用。就这一点看是不好的。
(九)蜚声浙江,国际视野真大
浙大是华东五校里最差的一个,没有特色,只是靠规模取胜,这也是中国很多垃圾大学的特征。浙大的学生整天就知道跟南大、科大、复旦瞎计较。那我请问你,既然浙大那么厉害,NATURE、SCIENCE、CELL这些顶尖杂志上有几骗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浙大的?06届本科毕业生出国情况
本科毕业生出国比例最高的三个学院分别是:竺可桢学院(30.49%)、生科学院(20.77%)和信息学院(10.99%);出国比例最低的三个学院分别是:电气工程学院(1.28%)、生工食品学院(1.11%)和医学院(0)。
(十)全面发展,求学西子湖畔的悲哀
教育资源的浪费是不可回避的,它首先意味着教育发展的区域均衡,以及对学科的整体促进。但是浙江大学不但没有做到而且倒退了,在这个意义上我认同政协委员的意见。冷静的看,我们如果摆脱了好大喜功和虚荣的狂欢心理之外,我个人感觉四校合并从宏观意义上很难说是一个成功,至少这个成功是建立在巨大的代价之上的,从投入产出角度未必合算。至于说合并后综合性大学重理轻文云云,其实合并无非是把过去那种具有人文意识的综合性大学,合并为纯粹机械操作的综合性大学而已。原因不在于重理轻文,而在于这种新的大学缺少真正的综合性大学文化。其实被轻的何止是文科?理科、农科、医科同样被轻了。今天浙大理科的主要基础是当年杭大的理科,它也有失落感。有一天一个医科的教授曾经痛心的对我讲:今年的医学院招生只有200多人了,须知这是当年的整个“浙江医科大学”呀,由于浙江大学对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的浪费,致使这个原本社会需求很大服务于人民健康的专业毕业生,在浙江省的缺口绝大部分只能由“温州医学院”来承担;农学也如此,今年招生260人,这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浙江农大。文科招生400多人,这就是当年的杭大吗?
也许四校合并最大的结果就是,满足了浙江大学追求“第三”的虚荣。但是“第三”也是衰落的开始,这个话我对浙大有关领导讲过的(看来贴者来头不一样啊,编者注)。因为你永远不可能第二,而你的第三的位子本身也不确定,所以未来你只可能是第三之后,而不可能是第三之前。当我们习惯用虚荣满足自己的时候,这真是一种悲哀。另外,盲目高喊所谓世界一流是一种无知,或者是一种自欺欺人。世界一流不是靠得量的叠加而形成的。我的一个好友北大韩水法教授有文章《谁想要世界一流大学》已经讲到,浙江大学材化学院郑强教授那篇在网上广为流传的讲演稿,一开始也讲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引以为训。
2005年秋天的一个夜晚,为了浙江大学传播学科申报博士点,我曾经去上海拜访新闻传播学科的全国召集人,他说的一句话至今令我感到难过:“你们早在杭大时候就应该有资格上博士点了。”10多年前杭州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是全国很少几家同时拥有全部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学校,但是这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却是在四校合并将近10年之后才姗姗而来。学科发展的衰落难道要老师来负责吗?
今天看到浙大换了校长,名杨卫,不知道会不会有些水平,会不会有掌管综合性大学的能力?会不会给浙江大学(我指的是新的浙江大学而不是仅仅浙江大学的工科院系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中国的高等教育这样发展下去实在是岌岌危乎!不仅港澳高校会越来越占领中国大陆市场,而且我们自己的院校也会从无限扩张走向衰落,就象那些恶性膨胀的企业一样。盲目“摊大饼”最终会自食恶果的!作为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我们除了感到悲哀以外,没有别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