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华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0:00:34
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6-08-03 15:08:36) 来源

    “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企业而言不仅是一种社会义务,一种历史责任,更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客观需要,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互惠共赢之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如何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本文借鉴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提出了“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和建议。

    一、“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性

    所谓“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在自愿的基础上,有组织的使工商企业与村庄结成对子建立紧密的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联动,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不管是国内外的理论者还是全国各地的实践者,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完全破题。其实,工商企业的大量涌现就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可以使工商企业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带动农民,进一步巩固前一阶段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而且可以用现代工业的技术装备强健农业,工商企业的经营理念强大农村,科学文明的思想素养强势农民,彻底改变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状况,让广大农村和农民也能共享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实惠,从而真正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村企结对”建设新农村不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唯一机制,却是被国际经验所证明的有效机制。不管是欧洲的意大利、法国、德国还是东亚的日本、韩国等等,无一不是在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调动全社会特别是工商企业的力量来建设新农村的。特别是韩国的“一社一村”运动,通过构建企业支农扶农的机制性渠道,为缓解“农业和农村的危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在现阶段,纯粹依靠各级财政的资助或农民自己的财力来完成新农村建设,显然是不现实的。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增长幅度达到14.2%,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全国9.5亿农村人口平均后每人每天还享受不到一元,远不及国家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一项的补助。根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级水平要投入3万亿元,中等水平需5万亿元,较高水平的需7万亿元至10万亿元。我们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和社会各界的资助扶持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新农村建设倾斜,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而企业是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单位,也是社会资本最集聚的场所。“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能使企业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产品渗透到农村市场,在农村寻求到产业支撑,解决企业的民工荒、资源紧缺、市场收缩等问题;另一方面能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同和认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解决公众对企业的信任、企业家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的进一步和谐等问题。因此,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的活动,对企业来说未必就是单向地付出,两者有机结合能聚变出巨大的能量,达到双赢的目的。也就是说,“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企业而言不仅是一种社会义务,一种历史责任,更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客观需要。对众多企业和企业家而言,“村企结对”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容易出现一呼百应的良好局面,从而成为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挥民营经济优势的有效路子。人们常说,浙江步子快主要是农村发展快,浙江经济活主要是农村搞得活,浙江人民富主要是农民率先富。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浙江省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特别是民营经济相对较发达,已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3以上。截至2005年底,浙江拥有各类中小企业30多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资产总量35683亿元,占全省总资产的82%。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3以上,全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中占23席。浙江乡镇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比较早,发展到现在不少企业实力雄厚,需要更加注重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而通过“村企结对”回报社会就是一条很有效的路子。因此,“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浙江省比全国其他地方更有条件、有基础、也有可能。浙江农民收入已经连续21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浙江的“三农”工作20多年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下一阶段,浙江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走出一条有浙江特色的有效路子,就是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相对较强的优势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走“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

    二、“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种类型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已经掀起新一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潮,其中“村企结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热点。台州市已经召开了“千村千企”结对共建新农村动员大会,宁波市拟订了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嘉兴市、义乌市等许多地方的企业还签订了协议书或倡议书,浙江省省委、省政府也刚刚召开过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座谈会。从省外看,发端于山东威海的“民企帮村”活动已经面向山东省10万民营企业全面展开;广东湛江市已经发起“民营经济人士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倡议;北京房山区窦店镇的30个村已经和136家企事业单位结成了共建新农村的对子;重庆市巴南区89家民企结对帮扶偏远山村帮助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连市正在开展的“厂村结对”也收到了良好效果等等。从目前来看,“村企结对”建设新农村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公益捐赠型。就是由企业或企业家捐资捐物,由农民自己作主建设农村各类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福利性社会事业项目。这种类型操作比较简单,受益比较直接,副作用比较少,目前比较普遍。如台州市的飞跃集团致富不忘回报社会,近年来无偿资助企业所在地周边村下陈街道下六份村改水工程、造桥造路工程、新建村办公楼、村民老房改造,陈洪村造路,牛轭村建老人活动室,后邱村村部建设等,共计304万元。镇海的中鑫毛纺集团近5年来累计投资800多万元,帮助骆驼街道民联村改善村庄道路、绿化、卫生等基础建设,新建村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和剧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据嘉兴市预计,2006年全市企业捐助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可达1亿元,其中平湖市可突破3000万元,该市的黄菇镇就有53家企业签约资金550多万元。

    全面包办型。就是一个村庄(或一片区域)的新农村建设,基本上由企业或企业家规划设计、具体承担和全面包办。这种类型对企业的实力要求比较高,时间跨度比较长,操作难度比较大,目前还比较少。这一类型最典型的就是山东省的“梁锥希森新村”。投资北京房地产“玫瑰园”成功后的山东德州希森集团董事长梁希森,2001年回到梁锥村先在村子附近辟出100亩地,耗资4200万元盖起了64套别墅和64套楼房(比全村户数多出几套,预备人口增加),村中心的公园里有和城市公园里一样的健身和游玩设施,然后请乡亲们搬进去。粱锥村的村民们为别墅付出的价格是:以新村二层小楼的居住面积减去自己家中房子的面积,剩下的每平方米面积乘以100元。这样下来,希森集团只收回不到30万元的资金,不到总投资的1%,基本等于给每户乡亲白送了一套别墅(或单元房)。新村建成后,村民们全部被梁希森招募到希森集团的鲁西农牧发展集团去上班,从事喂养、屠宰、冷冻、加工等工作,成了每人每月700元左右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