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兵器集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3:53:28



 中国古兵器集粹     

 

 

当我们远离古战场刀光剑影、血火交并的嘶杀呐喊,尘封几千年的斧钺勾叉、刀枪剑戟把我们的思绪拉回了久违了的战火弥漫的岁月。古代兵器见证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变迁。

  我们这里讲的中国古代兵器是指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从史前时期一直到清朝末年,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这个历史阶段里边,中国古代国家军队使用的各种兵器和总的装备情况。

  一般来讲,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把火药用于兵器作为一个历史的分期阶段,也就是说,在火药发明以前,军队里使用的兵器我们称它为冷兵器。火药发明以后,火药开始使用于战争以后,就出现了火药制作的兵器,就是火器。这时候是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期。中国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史前时期,从考古学来讲叫石器时代,我们称这个阶段是石器时代的兵器。



开始青铜冶铸后,这时候兵器的主要材质就开始变成了青铜的。我们称这个时期的兵器为青铜时代的兵器。人们懂得了金属的冶炼后,这时候军队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质也改为钢铁做的了,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的兵器。

  到了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兵器。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中国的军队是最早使用火药武器的军队。在北宋的《武经总要》里边讲了三种配方,即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火炮火药法。当时用火药做成了用抛石机发射的炮弹,当然抛石机最早的使用,就是炮的出现可能在东周晚期。

  南宋时候出现了竹筒火器,陈规的《守城录》里面讲到,开始用竹筒,里边放上火药能够往外喷火,或者能烧伤敌人。还有就是把长矛下边安上一个药筒,也可以喷火,当时也叫火枪。就是说开始出现管形的火器,这是出现最早的火器。



火药传到西方以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和资本主义萌芽联系在一起,它有一个极大的发展。所以当时荷兰、西班牙这些商船到了中国,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枪炮过来,明军才看到自己的落后,所以才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就开始引进了西方的枪炮的制作技术。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开始练新兵,袁世凯练新兵等等,开始引进新的西方的枪械以后,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就结束了。



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下中国古代兵器的情况,我们这里讲的中国古代兵器就是指的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从史前时期一直到清朝末年,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这样一个长的历史阶段里边,中国的国家的军队,使用的各种兵器和装备的总的情况。

  一般来讲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来说呢,把火药用于兵器作为一个历史的分期阶段,也就是说,在火药发明以前,这个阶段军队里使用的兵器呢我们就一般称它为冷兵器,对着火器来讲的,火药发明以后,火药开始使用于战争以后,就出现了火药制作的兵器,就是火器。这个时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时期,就是古代兵器里边,就出现了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期。那么在中国古代,这个分界线,这个分水岭在什么时期呢?就是在北宋时期,那么在火器发明以前,中国古代呢,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就是史前时期,那个时期呢,从考古学来讲,就叫石器时代,因为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用石头做的,所以我们就称这个阶段是石器时代的兵器。

  那么接着开始发现了青铜的冶铸,就是人们懂得冶炼金属了,这个时候兵器的主要材质就开始变成了青铜的。那么这个时代,在历史上也有人称做是青铜时代,所以我们就把这个时期的兵器称为青铜时代的兵器,以后出现了进一步对金属的认识,就开始了懂得金属的冶炼,冶铁和炼钢,这个时候军队使用兵器的主要材质也改为钢铁做的了,就进入了钢铁时期的兵器,就是铁器时代的兵器。



那么在冷兵器阶段,基本上就这三个阶段,可以说分成这么三个阶段。如果说过去的,按照社会发展史来说,也就是说石器时代的兵器,基本上是在原始社会的时候,那个时候战争也可以说是种原始的战争。也就是说它们原来是作为生产工具用的,那么到了氏族之间发生激烈的矛盾,需要武力来解决的时候,这些有锋刃的生产工具就被用来杀人,这个时候开始就出现了兵器的萌芽。那么最早的,在狩猎工具里边,人们发现最早的一个最古老的狩猎工具就是弓箭。那么在中国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现在发现的弓箭,可能出现最早的时期,就是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现在屏幕上放出来了一个石头的箭头,就是在箭上边绑上一个箭头,这个古代就叫镞,就是金字边一个民族的族字,叫镞,这个是在山西的峙峪发现的,它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大概最迟也是距现在两万五千年以前生产的这样一个狩猎工具。但是,发现了箭镞还不能够说明这些箭镞真正能用来杀人,那么在考古学上,我们发现的真正就是说古代的用石头做的箭镞,或者用骨头磨的箭镞真正用来伤人的材料,已经是更晚一些时候的材料。那就是说在江苏一个遗址里边,新石器时代的大墩子遗址里边,发现了一个墓葬,里边有一个死者,就是发现了人骨了,被一枚骨头做的箭头射中了,到他死那个箭头还插在腿骨,说明这个人,看来这个人很可能就是中箭不久就死了,这一个材料说明在当时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弓箭确实用来伤人的,也就是说它真正从生产的狩猎的工具转化成兵器了。



我们知道在石器时代,有一个工具,就是当时生产工具里边特别常见的,就是石斧,在有些石器时代遗址的墓葬里,比如说大汶口,男人的墓里边就放石斧,女人的墓里边就有其他,比如骨针,纺轮这些,这样的社会分工。所以在当时,男人的生产工具,这个石斧是最重要的,而这个呢,也就是最早变成在格斗中出现的兵器,就是斧。石斧的样子,因为它是适于生产的,它的刃部比较厚,但是作为伤人就比较不太适应了,于是把石斧就做了很多的加工,把刃磨得很薄,而且选择特别坚硬的石料,而且呢把刃磨得很宽,有时候把两边的刃尖就翘起来,这样呢就是后来说的钺,斧钺,钺就是斧子的刃开始开阔了。



那么我们看这个就是当时已经用玉做的一个钺,这个时候两边的刃呢,已经翘起来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呢是在良渚文化里边发现的一个玉钺,在这个钺上边上角有一个神人的像,可以看到,是一个带着冠的神人,底下骑一个兽,那个兽的两个大眼睛,有人认为它就是个老虎,那么在它的下角还有个神鸟的像,这样的玉钺,就是当时出现在身份很高的人墓葬里边的,那么就说明它既是当时已经形成的专门的兵器,也是身份的象征。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战争出现。那么兵器才正式地脱离开原始状态,也就进入了它的发展期,也就是从材质来讲,这个时候青铜已经开始出现了。那么当时社会上最高的生产工艺,当时就是青铜冶炼。所以呢,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就把当时社会生产最尖端的这些工艺用来制作兵器,在青铜时代,我从中国历史上,就是夏商周这个时期吧,国君最主要的两件事情,在《左传》里面记录的,总结得很简练的几句话,就是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祭祀和作战,戎作战。



现在我展示出来的就是一个在二里头发现的铜戈,在中国青铜时代,军队装备的最标准的兵器,就是和现在的制式兵器步枪和自动步枪的一样的兵器就是戈,当时是每一个战士都要装备的,由于这个兵器呢是最普通的军队里必备的兵器,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目前我们文字里边凡是和战争有关的字都缺不了“戈”字,那么戈呢它是一个使用起来呢,是勾杀的。就是说,它垂直地装上把,它的整个形状就跟现在的镰刀有点像,因为这种兵器它的特点是勾杀,所以这个兵器形状的改进,就是从夏到商,一直到周,这么漫长的青铜时代,这个兵器就不断地改进,但是恰恰就这种兵器就是中国古代的典型的兵器,而且一直延续到整个青铜时代。



那么在商代军队主要的作战方式是车战,所以当时的兵器从它的设计和制造都是为适应车战需要的,那么当时战车上的方式它就是中间一个人是御车的,专门为驾车,右边这个人,也叫“车右”是拿长把的兵器准备和对方的车做交手仗,左边这个战士也叫“车左”,他主要是拿弓箭的,负责射箭的。当时作战的时候,如果远了是射箭,远射用弓箭来射对方,当两个车到一块儿的时候,它不能头对头,头对头两边马搅在一块儿,车仰马翻,谁也打不着谁。所以这两个车对面驶来的时候,一定要用你的车的右边去找对方车的右边,因为两个拿长兵器的人都站在右边,叫车右,就是说你错车毂的时候,就是你拿你的右边错它的右边,然后俩人拿长把兵器的人就来一下,这叫一个回合,呼一下,谁也没有打着谁呼就开了,跑走了。而且战争跟礼节有关系,你看到对方国君了,要从车上跳下来,要把头盔摘掉,免胄,把头盔摘掉。然后再戴上帽子跳上车跟他打,在邲之战里边,晋人到楚人那儿去挑战,挑战完了之后,他驾车回去了,回去人家追,他射箭的车左,射的就只剩一只箭了,一看人家还在追,怎么办呢?看见前边跑来一个麋鹿,一箭射在麋鹿的龟上,就是背上了,然后回过车去,车右下了车,拿着这个麋鹿过去献给对方的主将,说是现在打仗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礼,那么把这个送给你,可以给你的手下去吃,对方的主将一看,说,哈,他“其左善射”,他左边这个善射,把他们的人射死好多,其右有辞,他这个车右会说话,好,你走吧。他回车走了,把他放走了。这是打仗。



所以和当时的社会制度,当时的战争方式,当时的礼制联系在一起,所以当时的这些兵器都是和这个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像戈这样的兵器,虽然它不合理,但是始终占主导地位。所以我们想看中国古代的兵器,它和中国古代的文化、战争各方面,都联系在一起,它不仅仅是一个兵器的问题。



  防护的装具呢,就是甲胄,当时虽然青铜兵器都是青铜生产的,但是这个时期的甲胄主要是皮的,所以我们考古发掘出来的铜甲,铜的甲也有些材料,主要就是皮的,特别是在南方的楚墓里,大量出的最好的皮甲就是在曾侯乙墓里出的,那么皮甲呢,当时呢就是说,是采用“合甲”的方式,就是把皮子做成片,然后几片皮子合在一起,比较牢靠,然后穿起来,这样的甲呢,青铜的兵器是完全可以阻挡住的。那么还有大的盾牌,当时的盾牌呢,是木头的,有的外面蒙上皮,上面有铜的饰件,主要的部位有铜的饰件可以挡住。此外,还装备有一些小的刀,那就是最后实在是车仰马翻以后,两个人抱在一块儿,才能使用的卫体的兵器吧。基本上是这样一种状况。



  那么到了西周时候,就出现了这种整铸的戟。它是把一个矛头和一个戈用把给它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从战国以后,一直到秦到汉初的戟,是这个样子的。那么这种兵器出现以后,因为它具有戈和矛两种兵器的用处,所以逐渐地它就在军队的装备里边,基本上取代了戈和矛,就变成了战国时期军队里边,每个军人都要装备的制式兵器,就是戟。所以大家看古代的史书里边,这时候,有时候称士兵就叫“执戢”。从东周时期,另外一种兵器就开始出现了,那就是剑。当然剑最早出现的形态比较短,在商代晚期一直到西周的时候,发现的还都是青铜的,比较短的剑。现在放的剑是一个早期的短剑形态,是在三门峡的虢国墓里,西周墓里出的,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东西,是一把铁剑,剑的茎,就是剑的把是铜的,把外边还裹上了玉。最早出现在兵器上的铁刃,是利用天然的陨铁,就是从天上掉下的陨铁,把这个陨铁做成兵器的刃,在商代已经有了,那么真正是人工冶炼的钢铁做成兵器,现在我们放的这一件可能是一个最早的例子,这是西周时候的。



中国的弓,当你不使用的时候把弓弦放开,弓就翻过来了,就翻成一个圆圈形,西方的弓不是这样的。这就是当时使用的箭,箭头呢安着铜镞,下边是箭杆,后边有羽毛,后来就把这两翼式的箭镞变成了三棱的箭镞了,那射的劲就更强了。那么青铜器兵器的使用,一直到后来,到了秦代我们从秦俑坑里发现了兵器,还主要是青铜,那么这个是在秦俑坑里发现的一个铍,看着样子像是短剑,实际上它安上长把以后,就是长刃的一个矛,叫铍,就是金字边一个“皮”,这个从战国到汉代,到西汉时期最常使用的一个阔刃的矛。那么战车的使用,秦俑坑里可以看到,一号坑里主要还是以战车为主的编队。这个铜车的车箱的前边呢,搁着有弩,有一个弩,还有箭囊,还有盾牌,这就是当时的战车的一个比较形象的材料。那么说到弩呢,由弓发展的一种远射兵器,大量使用强弩是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有人认为战车的衰落跟弩的使用有关系的,因为弓是靠人的臂力张开的,所以它有一定强度。所以射程它就靠人的臂力射出来的,就是不能射得过远。弩呢就不是了,弩是把弓张在木头做的弩臂上,可以延时发射,就是你把箭放好了,瞄准好了,等到敌人出现了才扣扳机。弓就不成,因为人拉开了弓等着,没那个劲,无论如何他也坚持不了的。所以弩的使用常常改变战争的面貌,虽然就是简单地把它安了弓臂,木头的弩臂,可以改变战争面貌,所以大家知道的故事就是庞涓和孙膑斗智,最后庞涓死追,追到了马陵道,孙膑当时已经准备好了埋伏,就是靠弩,他是把弩兵埋伏好了,都张好弩等着,等到庞涓到那儿,一看,树上有字点着火看看吧,孙膑告诉部队,你们一看见火光就射弩,所以他一点火,马上万弩齐发,一下子就把他,整个给全军覆没,所以弩在战国晚期大量装备军队以后,使战场的面目就改观了。



那么现在我基本上介绍了青铜时代兵器和战争,也就是配合着车战来使用的各种兵器,兵器基本上成了钢铁冶炼。刚才已经讲到了,在西周时候已经出现了人工冶炼的钢铁,但是大量使用钢铁的兵器,比较多的使用,用在兵器上,就是到了战国晚期,那么一直从战国晚期到了汉代,到了秦到了汉,一直到东汉时期,那么钢铁的兵器才取代了青铜兵器,作为中国古代兵器的主要的材质。当时军队主要装备是戟,就是铁戟。但是戟这种兵器,在钢铁兵器里边,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就基本上不见了,就消失了,就被淘汰了。为什么?就因为这种兵器它的横支也主要是勾的和戳的,但是钢铁的铠甲越来越制作得好、精良,就需要穿透这个铠甲,就需要一种力量,那么这样的戟就不太好使了。同时呢,到了南北朝时候,不但人穿铠甲,马也穿铠甲,是重装骑兵,所以戟对付重装骑兵就不太好使。而且锻造起来困难,还得做出一个旁支来,最后呢就都改成了长的马槊,就是丈八长矛,马矛了,长刃的马矛,这样穿透力强,所以逐渐地戟就消失了。所以到了南北朝以后,军队里边就不见戟,看不到。所以古代的兵器常常是随着时代,随着材质的变化不断地消失,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把在火器出现以前,中国古代军队里边使用的冷兵器做了一个比较概要的介绍。



那么到了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兵器。那么大家都知道,中国是火药的故乡,所以,在中国的军队里边是最早使用火药武器的军队,那么在北宋的《武经总要》里边讲了三种配方,就是蒺藜火球,霹雳火球,还有就是火炮火药法,主要就是当时用火药做成了砲弹当时用抛石机发射,当然抛石机最早的使用,就是砲的出现可能在东周晚期就开始了。大家知道,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就使用霹雳砲,霹雳砲就是这种砲,这种砲是用大的石头弹,用杠杆作用把它扔出去,这边呢有一个皮兜,把石弹放上去,然后几十个人合力把它拉起来,靠杠杆作用把它摔出去,石弹就一个抛物线的形状就打到敌人那边去了,主要用做攻城,或者是守城时打击集合起来的对方的军队,因为这个砲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它是打抛物线的,所以像陈规的《守城录》他讲,可以采取隐蔽射击,就是守城的不一定把砲放在城墙上,可以放在城墙里边,在城墙上面站一个人观察,然后呢,看到敌人在哪边,然后通知这个砲,它就可以隔着城墙打出去,因为打的抛物线,打到敌人。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中国象棋里边的炮还是这种打法,它一定要隔一个子打一个,就是反映这个砲的样子。而宋代的象棋上图形,砲就是一个抛石机,这个咱们已经发现了。那么最早的火药兵器就是靠这玩艺儿,这种抛石机把火药弹扔出去。



那么大概到了南宋的时候,开始出现了竹筒火器,陈规的《守城录》里面讲到,开始用竹筒,里边放上火药能够往外喷火,或者能烧伤敌人。开始出现了这种火枪。还有就是把长矛下边安上一个药筒,也可以喷火,当时也叫火枪。就是说开始出现管形的火器,这是出现最早的火器。那么后来呢,据记载呢,已经出现了用巨竹做的这种火筒,然后放进火药,可以出大声,然后就把里边装的东西给射出去,但是到现在我们也没发现这种火器。因为考古发现发现不了,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最早的射击火器是什么样子的。那么真正地用金属做的管状的射击火器,就是枪炮的前身,是到了元代才出现的,这个是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一个元代至顺三年的一个火铳,火铳就是中国最早的金属管形的射击火器,金属的管形射击火器,那么它的后边呢,是有一个可以安把的銎,安着一个木把的,前边呢有一个药室,上面一个洞可以放药捻,从口先把火药塞进去,塞到药室里边,然后装上药捻,然后前边放上石头等等这些东西,点了捻就可以把它射出来了,这是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就叫火铳。特别到了元末明初,在明代的军队里边,朱元璋军队里头在大量生产使用。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这种青铜火铳,很多都是洪武年间的铭文,所以那个时候这种火药兵器,在明代的军队里边已经是普遍装备的一种兵器,所以在朱元璋统一全国,这样的战争里边,火铳也起了很大作用,当时在世界上这是最先进的。口大的、大口径的火铳就是后来的炮的前身。这个小口径的呢,那就是后来枪的前身。这是最原始的枪和炮。



但是这些火药兵器和火器的使用呢,还取代不了冷兵器,所以一直到明清,军队主要的兵器还是刀、矛,比如戚继光的《练兵实纪》里边讲,主要还是这些东西,腰刀、长矛这些东西,附以火器。



  火药传到西方以后,由于和社会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和资本主义萌芽联系在一起,它有一个极大的发展。所以当时荷兰、西班牙这些商船到了中国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枪炮过来,明军才看到自己的落后,所以才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那么就开始引进了西方的枪炮的制作技术。那么当时明和清兵的作战里边,在东北作战里边,就开始使用“红夷炮”,当时红夷炮还起了很大作用。后来清兵吴三桂开进山海关,清兵进关之后取得了明朝的红夷炮以后,装备军队,但是呢,因为当时汉人说少数民族是“夷”,所以清人看到这个炮名他不太满意,这个“红夷”不好,“夷”就是骂他自己了,所以就改叫“红衣炮”,就是红衣服的“衣”。而且这个炮,因为这种炮在战争里边起了很大作用,就封它为“大将军”。所以“红衣大将军炮”,就是这种炮。所以在清初的时候,火器营装备已经很好了。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来了,那么我们中国的军队还装备的是红衣大炮,那和当时英法军队装备的这些新式的枪炮就完全没法抵抗了,武器的装备完全落后于人家,战争的胜负当然就很明显了。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中国古代兵器历史发展进程就结束了。那么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开始练新兵,袁世凯练新兵等等,开始引进新的西方的枪械以后,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就结束了。那么我基本上,简单地就把中国古代的兵器介绍了,就是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那么最后它的结束就在清朝末年。那么我们的中国军队改变了之后,那么这些古代的、使用过的兵器,就随着它历史发展的不同,就不断地被新的品种取代,到最后就完满地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那么随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后来呢,当时军队的装备的那些古代兵器呢,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了。所以到了现在,很多人只是从电影戏剧里边,对古代兵器有了一些认识。实际上这种被遗忘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兵器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被淘汰,不断地更新,所以旧东西自然就被人遗忘了,那么我的讲演就结束了。



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制作中国古典武侠RPG要用到的哦~



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又称直兵。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剑和钢剑。唐代已经不把剑作为实战兵器了。从宋代一直到清代,军队中剑也只是用做装饰或领导地位的象征,但不同的是,诸如武侠小说里频繁提到的一样剑在民间的使用很广泛,尤其应该提到的是道教的“七星”剑,“挂符斩妖”剑等,道教的剑都有很明显的特征。

越王勾践剑

   中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使用的一把青铜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越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即“勾践”,“乍”即“作”)铭文。该剑出土时置于黑色漆木剑鞘内,剑身光亮,无锈蚀,刃薄锋利。铸造工艺达到相当高水平。





枪是一种在长柄上装有锐利尖头的兵器。枪的别名叫“肩二”。

   《清异录》:“蜀王建军中隐语,枪曰‘肩二。”枪亦称为‘一丈威’,《事物异志》:“隋炀帝易枪名为一丈威。”枪的历史可以追溺到原始社会。原始的长枪仅仅将木棒头削尖就是了。《通俗文》:“削木伤盗曰枪。”汉时的枪与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长木杆或竹竿为杆,装上锐长枪头,配以枪缨即制成。相传诸葛亮制木柄枪长达两丈(约6. 7米),竹枪长达两丈五尺(约8.3米)。《长枪法选.长枪说》:“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不同用途的长枪其长度各不相等。用于车战,骑战的枪明显长,用于步战的枪明显短,用于守城御寨的明显长,用于进攻的枪明显就短。长枪可达八米之余,短枪可为一点三米之多。宋代李全用的铁枪,杆长七八尺(2.3-2.6米),重约二十多公斤(摘自《齐东野语》)。《手臂录》记载:“沙军杆子丈八至二丈四”,“敬严木枪长九尺七寸”。后世习武之人通常以“丈八大枪”“七尺花枪”“六尺双枪”为标准。

   枪的种类很多。宋代有双钩枪,单钩枪,锥枪,抓枪,环子枪,素木枪,拐枪等。清代有蛇枪,火焰枪,钩镰枪,虎牙枪,雁翎枪,十字镰枪等。枪以宋,明两代最为盛行,创造了样式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运用于步兵和骑兵。





中国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1.8-2.7米,有的达4米多。矛头一般长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矛头。

吴王夫差矛

   中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存矛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矛头为青铜铸造,长29.5厘米,宽5.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矛刃锋利。其铸造工艺之精细为同类兵器所少见。



斧(钺)

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斧的用法有:挑,拦,架,格,砍,抹,刺等。远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石制的斧,以作耕种捕猎之用。

商妇好大铜钺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女将,曾率军征伐夷、羌、土等方国,战功卓著。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4件青铜钺。其中一件大钺长39.5厘米,刃宽37.5厘米,重达9千克。钺上饰双虎扑噬人头纹,还有“妇好”二字铭文。该钺并非实战兵器,而是妇好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  

   戟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极为重要的兵器,它多用于战车上使用,最为盛行的时期是西汉魏晋。《三国志.吴志》:“吕布手使方天画戟......。”晋以后,戟逐渐的淘汰出战争的舞台,到了唐代,戟已被用为仪仗器物。  

   戟按式样和大小分为方天画戟,青龙戟,钩镰戟等长兵器,以及双戟,短戟等。戟都是由锋,援,胡,内,搪五个部分组成。《释名.释兵》:“戟有三锋两刃,内长四寸半,胡长六寸,其援长七寸半,三锋者,胡直中短,言正方也,刺者著截,直前如截者也。戟胡横贯之,胡中矩之外勾磐拆,与柄长一丈六尺。”《周礼.考工记》:“戟,广有半寸,内二之,胡四之,援五之。”戟用援之法有冲铲,回砍,横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横砍,截割等;用内之法有反别,平钩,钉壁,翻刺等;用锋之法有通击,挑击,直劈等。





中国古代用于近距离砍和劈的单兵格斗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身狭长,刃薄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其种类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环首刀等,是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早期为石刀,后来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

中国古代刀的出现,原于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主要以石刀为主,另有骨刀。在甘肃东乡马家窑发现了距今5000年现存最早的青铜刀。商代铜刀开始渐多,一般刀身较小,有直柄刀,兽首刀,长刀等。商末至西周刀的形制仍没太大变化,但在北方草原少数民族地区兽首刀极为流行,有大量实物出土,青铜冶铸技术及制造工艺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汉时期刀有了长足发展,最有代表性的为环首刀(也称环柄刀),一般为钢铁制造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窄呈圆环状,刀形细长。两汉时代刀的长度多为一米左右。环首刀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期。汉代另外还有阮家刀。据说阮师作刀“受法于宝青之虚,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侯,取刚柔之和”,三年造刀1770口。北齐时期发展了晋代创造的用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造出了著名的宿铁刀。此刀钢质柔韧坚硬,经久耐用,可以“斩甲过三十扎”。隋唐时期军队中大量使用横刀和陌刀,并配有双附耳的刀鞘。横刀也称佩刀,短柄。陌刀也称拍刀,为长柄两刃刀,长约三米,主要流行于盛唐。北宋开始出现,以后各代一直沿用的手刀,刀身及刃部较宽,刀头上翘,刀柄有护手。另外在宋《武经总要》中还介绍了掉刀,掩月刀,戟刀等多种刀型。火器的出现使刀在战争中的威力也逐渐减弱,因此宋以后用于实战的刀,开始日趋减少。明清时期腰刀已不作为有效的进攻武器,除骑兵部分使用外,还被用作防身和权力等级的象征。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使用的一把军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刀上部刻“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说明这把军刀是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铸造的。



匕首

一种短小似剑的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





   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戈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后期已绝迹。



   中国古代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待机发射的远射兵器。由弩弓、弩臂、弩机三部分组成。弩机由青铜或铁制成,包括牙、牛、悬刀三部分。汉代的弩在弩机外面加装了一个青铜机匣,称为“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张力。 另外,汉驽在用于瞄准的“望山”上增设刻度,相当于现代步枪的标尺,提高了命中率。  

弓箭

  中国古代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是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战车  

  中国古代用于战斗的马车。一般为独辀(辕)、两轮、方形车舆(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 其种类很多,有轻车、冲车和戊车等。战车最早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使用。以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车成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到春秋时出现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到了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战车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  

  1980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彩绘铜车。前面的一号车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  



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的手持防护兵器。形状有长方形、梯形或圆形。材料为皮革、木材、藤或金属等。大盾高约1米,宽约60-80厘米。小盾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  

铠甲

   中国古代军队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兵器。由3部分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缩,便于作战。最初以藤木和皮革等材料制造,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铠甲,可以用效地防御青铜和铁制兵器的攻击。  

火铳

中国元代及明代前期金属管状射击火器。由前膛、药室和尾[上“巩”下“金”]组成。使用时点燃由药室引出的药线,引燃药室内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预装入前膛内的石弹或铁弹射出,杀伤敌人。火铳是中国元古代第一代金属管状射击火器,以铜和铁铸造,至迟出现于元代(约公元14世纪初),后普遍用于海战和陆战。战时使用的火铳有:单管手铳、多管三眼铳、五排铳、七星铳、十眼铳和大口径碗口铳(口径为100-120毫米)等。

佛朗机

中国明代中期火炮。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铳身两侧有炮耳,可将铳身置于支架上,能俯仰调整射击角度。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形孔槽,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小火铳,每一母铳备有5至9个子铳,可预先装填好弹药备用,战斗时轮流装入母铳发射,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佛朗机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每门重约300斤,母铳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之后,明廷又陆续仿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各式佛朗机,装备北方及沿海军队。  

鸟铳

中国明朝后期对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统称。由枪管、火药池、枪机、准星、枪柄等组成。使用时通过预燃的火绳扣动枪机,带动火绳点燃火药池内压实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枪管内铅弹射出,杀伤敌人。鸟铳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年间由鲁密(今译鲁姆,位于今土耳其)传入中国,明廷遂仿制。最初仿制的鸟铳为前装、滑膛、火绳枪机,为近代步枪雏形。口径约为9-13毫米,枪管长1-1.5米,全枪长1.3-2米,重2-4千克。弹重3-11克,射程150-300米,曾为明、清军队的主要轻型火器装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