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0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46:04
满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满族
总人口
1068.23万[1]
 
分布地区
辽宁为主,河北、北京等31个省市区均有分布  
 
语言
汉语(满语已濒临消失)
宗教信仰
藏传佛教、萨满教、基督教…等
相关种族
女真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其它通古斯民族(东胡)
满族(满文: 拉丁转写:Manju)(原称满洲)。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参 1][2]目录 [隐藏]
1 满族历史
1.1 源流
1.2 明清满族
2 满族状况
2.1 人口与分布
2.2 语言
2.3 风俗习惯
2.4 传统饮食
2.5 服饰
2.6 宗教
3 满族名人
3.1 古代
3.2 近现代
4 近代满族历史
4.1 清朝建立及亡国
4.1.1 冯玉祥驱赶废帝
4.1.2 满洲国的建立
4.1.3 满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5 注释
6 参见
7 相关链接
 
[编辑] 满族历史[编辑] 源流
主流观点认为是在中国史书中曾经被泛称为生活在现在的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民族的一部,《后汉书·挹娄传》:“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魏书·勿吉传》“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隋书·靺鞨传》“邑落具有酋长,不相总一”。勿吉与肃慎是同一类型的不同民族,婚丧习惯不同唐代的汉语文献中将其称为“黑水靺鞨”,宋元及明时期的汉语文献中称其为女真,明朝在今东北地区设立三个卫所,分别称作:建州,野人和海西,分设督司受明总兵节制。辽(相当于北宋)时期,女真人在现中国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北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除语言风俗统一外,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其中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国,并灭北宋占据中原地区,根据汉字创制了自己的女真文字,女真文字后来由于金朝的灭亡而逐渐失传,最后在明末彻底消亡。经过金一代的发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变得更加明确起来,但是随着金朝的覆灭,中原的女真大量融入汉人,而原先女真的居住地除了仍有些原有的女真部落外又有新的部落迁入,满洲类似完颜是女真的一个部族名称。后来满洲崛起,征服了女真各部,统一称谓为“满洲”,其中包括了归顺满洲的蒙古、朝鲜及辽东汉人。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满洲人都是先前明时的女真人(金亡后,女真这一称谓再次笼统化),也不是所有的女真人都成了满州(“野人”女真的不少部落被排除在满洲之外,譬如现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完颜部的后裔也不一定就是满洲人,不少完颜部的后裔融入汉人,而完颜部本身也在继续分化,产生了不少新的部落。
[编辑] 明清满族
建州女真大约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大多集结到以阿木河(又作斡木河、吾音会,今朝鲜会宁)为中心的图们江东西一带。经常袭掠朝鲜境内。明成祖即位后为了扼制其向北发展,骚掠朝鲜于永乐元年十一月诏设建洲卫军民指挥使司,以阿哈出为指挥使。并遣千户王可仁等至朝鲜招抚女真。永乐二年置奴儿干卫、七年四月又置奴儿干指挥使司,先后置卫所一百八十四,凡来降者均加官,授印绶,赐耕地。1406 年(永乐四年)猛哥帖木耳“入朝鲜庆源界抄掠”在朝鲜的境内大肆活动,结果被朝鲜军击退。明永乐八年(1410年),建洲女真斡朵里部酋长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率部从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宁古塔(今海林市旧街乡)定居下来,这一支女真在历史上被专称为建洲女真。 同时迁来的,还有部分毛怜卫的居民。猛哥帖木儿所统斡朵里部人世与胡里改部为婚,两部关系密切。所以当因在“庚寅事变”中参与“寇庆源府(朝鲜地名)”,畏朝鲜卷土来攻,亦于1411年(永乐九年)率部众迁到凤州地面 。1616年,官拜明建州左卫督司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3]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鲜、汉、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作为血统最为“纯正”的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其他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同时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关内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
[编辑] 满族状况[编辑] 人口与分布
2000年人口统计,满族总人口为1068万人。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101.84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9.5%。另外,满族人口在1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期间,全国满族出生人口为94,440人(按长表推算),总和生育率为1.09。 同期死亡人口为49,087人。[注 1]
[编辑] 语言
历史上,满族曾使用民族语言满语和文字满文。满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最初满洲族群的确立是后金征服中国的需要,并非完全基于共同血缘。八旗就是以女真人为主,在加上蒙古人与汉人,另外还有少部分的朝鲜人、呼尔哈人、索伦人、锡伯人与俄罗斯人所组成。被融入满族的朝鲜人、蒙古人、汉人、呼尔哈人、索伦人、锡伯人、俄罗斯人被归划入满洲八旗后则日渐满洲化,风俗文化与满族无异。满族人至近代则因汉化而多用汉语,汉文。[4]。此外,满语对汉文化的影响可能是永久性的,目前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话 (北京话) ,即是融入了许多满语字汇而形成的语言。东北和北京地区的汉语方言中也吸收了很多满语的词汇。满洲族最初并没有文字,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母拼创满文,俗称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字母数目和形体与蒙古文字母大致相同。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令达巴克什达海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达海利用在字母旁加圈加点、改变某些字母的形体、增加新字母等方法,表达原来不能区分的语音,规范了词形,并改进了拼写方法,并创制了专门拼写外来音的字母。改进后的满文有了比较完善的字母体系和拼写法,具有区别于蒙古文字母的明显特征。俗称圈点满文或新满文。长达200多年中,清朝统治者主动汉化,子弟必须接受汉文化教育,官方文件用满汉双语发布,汉语成为满族通用语言,满语反而渐渐淡出社会生活。到清朝后期,满族已经很少使用满语。民国建立后几乎所有的满族人都放弃了满语而通用汉语。现代满族普遍使用汉语文,除了少数学者在研究满语,目前会说满语的满族人屈指可数,仅有黑龙江省富裕县的三家子村等地少量老辈村民仍然保留着原有的满族语言。至今仍有几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尚能使用流利的满语。近几年,富裕县拨款扩建了三家子满族小学,培养了年青一代的满语师资,该小学的开始实施满语教学。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锡伯人由于历史上受到满洲化,锡伯语基本上与满语相同,但同时也有部分锡伯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锡伯语和满语仍然存在些微差异。前者认为,从来源的角度来讲,锡伯语与满语是同源的,是“满语发展的第三阶段,可谓现代满语。”[5]目前,在故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
[编辑] 风俗习惯
 
满族剪纸艺术在东北地区仍可见到许多源于满族的饮食及风俗习惯。如食物中的酸汤子、酸菜、粘豆包、血肠、萨其马等。满族人禁忌狗肉,不吃狗肉,不打狗,不使用狗皮做的取暖物品。这与满族的犬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有关,也与狗在满族人生活、生产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有关,亦把满族人与其周边民族(例如:朝鲜族)分别开来。满族不伤害乌鸦。嘎拉哈(满语发音为gacuha)是满族妇女和儿童的一种游戏。后流传开,成为东北各族儿童游戏。历史上满族较少受中原歧视女性传统影响,女性不必与汉族妇女一样裹脚,也不必受那样严格的礼教压迫,女性在家庭事务中有一定发言权。
[编辑] 传统饮食
除拒吃狗肉外,今天的满族饮食与周边汉族较相似。传统的满族饮食大多为汉族民众所接受。满族传统主食有停悸、煮饽饽(饺子)、米饭、林米水饭、高粱米(休米)豆干饭、豆糕、酸汤子等。尤其喜欢吃粘食和甜味食品,如饽饽、年糕等。流传至今的“ 驴打滚”、“萨其玛”都是满族传统点心。火锅、全羊席、酱肉也是满族人传统肉食。用大白菜制做的酸菜是主要冬菜。秫米水饭:将秫米(高粱米)放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饽饽:用粘米做成,耐饥又便于携带。满族人春天用黄米、小黄米加豆面做豆面饽饽,夏天用粘高粱面和小豆泥做苏叶饽饽(外包苏叶而得名),秋天用大、小黄米面、豆泥做粘糕饽饽,油煎或蘸糖吃,香甜可口。酸汤子:用稍微发酵后玉米面团,用手和特制工具将其挤成筷子粗细的面条,荤炒、素炒或做汤面。略带酸味,吃起来比较爽口。酸汤子是粗粮细作的的好办法。布缩结:满语指酸菜。这是满族的主要素菜。满族生活在冬季寒冷的东北地区,一年有半年要靠窖藏的脱清蔬菜过日子。酸菜是秋天将新鲜的青菜在缸中发酵而成,味酸。炖,炒,生拌凉菜,做汤,做馅都行。猪肉炖酸菜是北方满族常吃的菜肴。农村逢年节人们爱吃白肉血肠酸菜。东北满族聚居的地方,家家的炕桌中央都有一圆形洞穴;正好能放下马勺,炕桌下放一火盆,就着马勺里的酸菜,寒冬腊月,全家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菜。部分满族传统饮食早已经被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人民接受,例如火锅现已成为国内最流行的冬季美食之一,并衍生出重庆红油火锅、清汤火锅等系列。萨其马的消费与生产则以广东最多。酸菜粉条汆白肉则成为东北汉族人民最喜爱的家常菜之一。
[编辑] 服饰
 
满族服饰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长袍马褂,原为四侧开叉,便于骑射。男子成人后要剃去周围的头发,编发辫垂于脑后。满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旗袍,围白丝巾,梳京头和“盘盘髻”,戴三个耳环,腰间挂长手帕。满族的帽子有礼帽(也称官帽)和便帽(现在叫的帽头),又分暖帽和凉帽;妇女戴"坤秋"帽或"卧兔",后来妇女头饰不断改进,贵族妇女多戴钢子,饰以绢花球翠。满族女性的鞋履很有特色,因为不需要与汉族女性一样受裹脚约束,大脚高底鞋普遍流行,现在有人称之为松糕鞋。民国期间,上海、北京等地汉族女性对满族传统女装旗袍予以改良,做为一种传统服饰而延续下来,实际上成为20世纪前半叶中国标准的女式礼服。满族男性则与汉族男性则一样流行西式礼服行。
[编辑] 宗教
早期满族人信奉萨满教,后在努尔哈赤时期,为了拉拢蒙古势力,不少人改信仰佛教,例如清朝的顺治皇帝即是虔诚的佛教徒。清朝的雍正皇帝对佛教亦深有研究,尤其是金刚经一书。虽然萨满教依然存在,但今日大多数的满族人并无因文化而产生的共同宗教信仰,部分人则信奉佛教(包括喇嘛教,即藏传佛教),基督教。
[编辑] 满族名人[编辑] 古代
清朝皇帝皇太极:清建立者,庙号清太宗。
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顺治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康熙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雍正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乾隆皇帝。
爱新觉罗·颙琰:清仁宗嘉庆皇帝。
爱新觉罗·旻宁:清宣宗道光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清文宗咸丰皇帝。
爱新觉罗·载淳:清穆宗同治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
皇太后叶赫那拉 杏贞:慈禧太后,咸丰帝妃,同治生母,光绪养母。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实际统治者。
康熙辅政大臣鳌拜:瓜尔佳氏,清初巴图鲁,康熙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索尼:赫舍哩氏,康熙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苏克萨哈:纳喇氏,康熙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其他完颜阿骨打:金国建立者。
完颜亮:金海陵王,修金中都者。
努尔哈赤:后金建立者,庙号清太祖。
多尔衮:皇太极之弟,清初摄政王。
奕?:奕詝之弟,恭亲王。自强运动代表人物。
索额图:赫舍哩氏,索尼之子,曾代表清与俄罗斯签尼布楚条约。
纳兰明珠:康熙时重要辅政大臣。
纳兰性德:明珠之子,著名词人
和珅:钮祜禄氏,乾隆时大臣。
长麟: 觉罗氏,乾隆嘉庆大臣。 [编辑] 近现代
马占山:黑龙江省代主席,中国现代抗战第一人。
邓铁梅: 著名抗战将领,东北抗联发起人之一。
赵尚志:著名抗战将领,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
佟麟阁:著名抗战将领,77事变时为29军代军长,中国抵抗军实际指挥者。
关向应:抗战将领,原八路军第一二○师政委。
全佑(吴全佑):清代太极拳师。
吴鉴泉:全佑儿子,吴氏太极拳宗师。
樊志涌:清末武术名家,樊氏八卦掌始创者。
程砚秋: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创青衣四大流派之一。
牛春明:近代太极拳名家。
老舍:原名舒舍予,著名文学家,文革中受迫害而自杀。
侯宝林:著名相声演员。
金铁霖:著名音乐教育家。
关牧村:著名女中音歌手。
王朔:知名作家。
郎朗:世界知名青年钢琴家。
启功:著名书法家。
王立平:著名作曲家。
溥仪:中国末代皇帝。
溥杰:溥仪之弟,曾任中国人大代表。
佟大为:中国著名男演员。
川岛芳子:中日第二次战争期间著名女特务、间谍,生平曾被改编为电影。
关中:考试院院长。
金溥聪:原名爱新觉罗·溥聪,溥仪、溥杰的堂弟,马英九重要幕僚,壹传媒电视筹划行政总裁。
佟铁鑫:著名男中音歌手。
那英:中国知名女歌手。
胡军:中国知名男演员。
惠天赐:香港著名动作片演员
惠英红:香港著名动作片演员
郎雄:台湾著名男演员。
马景涛:台湾知名男艺人。
胡茵梦:台湾知名女艺人。
舒宗鎏:中国国务院参事。
齐秦、齐豫:台湾知名歌手,原籍黑龙江。
柯岩:著名诗人。
吴京:中国著名动作片演员
Eugenia Mandzhieva:俄罗斯著名模特儿
关宝慧:香港艺员。
关之琳(关家慧):香港艺人。
周海媚:香港艺人。白旗人。
刘澜波:原国家水利电力部部长。
曹又方:台湾知名作家。
同荣泽:香港亚洲电视评述员。 [编辑] 近代满族历史[编辑] 清朝建立及亡国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 (后改称兴京,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境内)。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注 1][注 2],改元崇德,称帝。1644年,清军招降原明朝将领吴三桂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实质统治者。至康熙帝,平三藩,并收复台湾。历经雍正帝、乾隆帝,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文化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新疆、西藏均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至此中国疆域历史空前。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但此后清朝渐渐落入中国历代世袭专制王朝的“兴起─鼎盛─衰落”宿命。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纷纷以武力逼中国开放市场,并签订了割地赔款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太平天国叛乱严重打击了清朝国力,19世纪末的义和团排外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庚子赔款后清朝已无力再振。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末代皇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灭亡。自入关以来,清朝共历十帝,享国祚268年。
[编辑] 冯玉祥驱赶废帝
辛亥革命后,各地发生了规模不等的屠杀满族军民事件。在回天无力情况下清皇室同意和平退位。按照中华民国与清政府的协议,同意由政府每年支付清皇室的生活费用,皇室可继续居住在皇宫内,并改之称为故宫。1924年,西北军阀冯玉祥带兵入京争夺中央政权,驱赶溥仪和皇族出故宫,并且断绝一切生活供给。溥仪后被迫流亡天津租界。消息传出,有人鼓掌欢呼;也有人认为,冯玉祥撕毁协议的做法实际上为后来日本侵略者利用溥仪成立伪满埋下伏笔。当时的政治家如段祺瑞也严厉批评了冯玉祥的背信弃义,说清朝是和平交出政权的,民国政府答应的优待条件,全球都知道。你这样逼迫他,背弃了当初的优待协议,怎么还能让天下人再相信民国政府的承诺呢?
[编辑] 满洲国的建立
1932年,部分前满清贵族与日本关东军扶植被冯玉祥驱赶出故宫后流落在天津租界的前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为执政,帮助满族复国,组建满洲国,后再改为大满洲帝国。满洲国范围包括现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表示满洲国的实际权力控制在日本侵略者手中,溥仪及前清贵族只是傀儡[参 2]。 1945年随日本战败苏联出兵而灭亡。满洲国得到了苏联阵营及轴心国共23个国家承认,1933年2月24日,国联以42票对1票(日本)通过李顿调查团报告,拒绝承认满洲国,当时世界四分之三国家拒绝承认满洲国。 
清代的满洲侍卫中国、美国、英国等主要国家拒绝承认满洲国。
[编辑] 满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此条目的中立性有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2009年6月13日)
加上此模板的编辑者需在讨论页说明此文中立性有争议的原因,以便让各编辑者讨论和改善。
在编辑之前请务必察看讨论页。 东北沦陷后,当地满族人民同样遭受了日寇压迫与屠杀。抚顺平顶山大惨案遇害3000多人中就有满族人。满族聚居的凤城白旗村,273户人家被强迫出劳工200余人,占总劳动力的60%左右。外和睦村不足50户,就有50多名满、汉族青年被强迫无偿劳役。高强度劳动下不少人病饿而死。东北的满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道,坚决以武装抵抗日本侵略者。打响中国抗战第一枪的黑龙江代省长马占山、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都是满人。(七七事变指挥者佟麟阁、八路军第一二○师政委关向应、抗战时期知名空军飞行员高志航也是满人)。邓铁梅、苗可秀、李春润、阎生堂等在满族聚居的凤城、岫岩等地组织抗日队伍同日伪军浴血奋战。东北义勇军及后来在华北等地加入抗日队伍的满族人众多。他们认为满洲国只不过是与汪精卫一样的日本傀儡政权。满族人邓铁梅发起的东北民众自卫军,到1932年秋已发展到1.5万余人,组成八个团,两个大刀队,其中半数以上是满族青年。到1932年夏秋,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活动达到高潮,直接参加反抗日伪统治斗争的人数累计达40万之众,其中包括大量的满族领袖领导的抗日队伍,如:黄显声组建的“辽宁义勇军”,唐聚五领导的“辽宁民众自卫军”,高玉山所领导的“国民救国军”,白承润领导的少年铁血军,等等。[参 3]
[编辑] 注释
^ 满族人口
^ 今天仍有部分满族人自称旗人,认为凡是满蒙汉八旗后人均为旗人。而民国改称满族的主要理由其实是他们的定居区域早已不限满洲(东北)了。
^ “女真”一词(英文为Jurchen),明代记载作“朱先”,清初记载作“诸申”。
^ 清代东北满族“国语骑射”的保存与衰微 梁志忠 ,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南方周末》2007年7月25日http://news.sohu.com/20070726/n251258095.shtml
^ 昌盛,《满语与锡伯语关系刍议》,中央民族学院院报 。199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