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理大城市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2:31:33

北京治理大城市病

北京市政协近期完成的《促进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调研报告》称,截止到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972万,且每年以5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

无独有偶,上海市人口在2009年底突破了1900万,也在向2000万的数量迈进。广州、深圳等亦向这个目标挺进。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2千万人口俱乐部”中的城市将越来越多。如何在资源、环境有限的情况下治理一座拥有庞大人口数量的城市,成为了北京和诸多特大城市所要思考的问题。

人口汇聚之地“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北京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因素。”北京市政协在《促进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调研报告》开篇便点出了人口在北京未来发展中的关键位置。

调研报告预计,按照这样的增长态势,北京市2020年的人口势必突破2500万。这个数字已经比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整整多出了700万。

“我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景体华对记者说。

据了解,“十一五”以来,我国城镇化在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1000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生活。

此外,由于国家近年鼓励人口流动、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政策取向,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镇的趋势还将延续。而北京又因为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众多流动人口的聚集地。

“与周边地区比起来,北京在各方面几乎拥有绝对优势。”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王金营教授说,“而且,在中间又没有过渡地带可以缓冲,使人口在流动方向上缺少其他的选择。”

北京市经济发达,功能多样,产业门类完整,且在结构调整之后,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家政服务、商贸流通、餐饮等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为流动人口进入北京生活提供必要条件。

“这种形式的就业人口扩张太快,是导致北京人口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景体华认为。

北京市政协调研报告指出,“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运行的风险不断累积,社会安全保障难度不断加大。”

问题已难以忽视北京市人口激增与水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诸多问题中十分突出的一个。

据了解,北京市年均可利用水资源为26亿立方米,实际年均用水量则约为36亿立方米。超出的10立方米水依靠消耗水库库容、开采地下水和应急水源常态化来维持。

北京市政协在调查中发现,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大量聚居的地区,部分水井的取水深度已经超过1000米

但问题还不只限于水资源本身。北京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苗告诉记者,“北京地区地表河流大多干枯,无法补给地下水,同时减少了湿地的分布,这些对生态都有很不良的影响。”

另外一个问题是压力日益增大的交通。调研报告称,北京六环路以内地区日出行总量已经达到3500万人次。尽管交通设施在逐年增加,但新增的交通供给能力很快被人口增量所抵消。

除了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交通设施的绝对需求在增加以外,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也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这种需求。

“在北京的内城,就业人口的数量在上升,但居住在这里的人口却在日益减少,并出现了一种城郊化的现象。”景体华说,“这种居住区与就业区错开的城市格局,也给北京市的交通带来了格外大的压力。”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人口的压力下日渐显得匮乏的同时,治安问题却由此而显得日趋突出。调研报告称,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极易成为团伙犯罪和恐怖活动的孳生地。

种种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北京以及那些与北京一样面临人口压力的大城市应该如何治理。

大城市的出路拥有庞大人口数量的特大城市不只有北京。

上海市2009年年末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1921.32万人,根据上海市人口计生委的预测,到2015年常住人口将达到2140万,2020年将至2250万人。

广州人口也已经突破了1400万,距离《广州市生态城市规划纲要(2001年-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以内”的目标仅一步之遥。

“规划的速度一定是赶不上城市发展速度的,特别是北京,可以说是处在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秀山指出,“过去的规划一般都是建立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基础上,但现在看来这种思路可能需要一定的改变。”

北京市政协在调研报告中建议,按照人口、产业、功能相一致的原则,推进新城建设和郊区城镇化,引导支持中心城功能向城市发展新区转移,充分发挥新城和中心镇在疏解城市核心区功能和人口的作用。

调研报告还建议,申请编制大北京城市群规划、调整行政区划和建立副中心等与人口规模调控相关的特殊政策。

陈秀山认为,除了通过北京市自身的努力解决外,还应该从更大的区域去进行考虑,通过京津冀的区域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调研报告也在这方面提出了建议,加快实施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战略,实现北京与廊坊、燕郊同城化,在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教育、医院、商业、物流等城市服务资源向周边城市转移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