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保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34:59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一)瞬时记忆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它完全保持输入刺激的原样,而且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长时记忆中存贮的、正在使用的信息,是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l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一)遗忘及其进程
  1.遗忘的含义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遗忘有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回忆);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暂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等。
  2.遗忘的进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经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二)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从这个角度来说,为避免遗忘就应该多加练习。
  2.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一般而言,时间上接近、内容上相似、要求上相同的学习之间容易产生干扰,所以学校的课程、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相互间发生干扰。
  3.同化说
  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提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遗忘有积极的遗忘和消极的遗忘,前者指高级观念代替低级观念,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后者指或者由于原有知识结构不巩固,或者由于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楚,也有可能以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
  4.动机说
  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该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至意识之外。
  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一)深度加工材料
  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
  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二)有效运用记忆术
  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记忆术有:寻找记忆材料的规律,做一定的归类和整理,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记忆。将零散的材料用一定的方法串联起来.展开想象等。
  (三)进行组块化编码
  1.组块的含义
  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2.组块的对象
  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单词、一个词组,甚至是一个句子。
  3.组块的方式
  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  (四)适当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当然,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五)合理进行复习
  1.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曲线提醒我们要及时复习。复习应注意:首先,要有计划。其次,控制复习的量。
  2.分散复习
  分散复习是相对于集中复习而言的。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便于集中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
  四、知识的应用
  应用是学习过程中检验新学知识,并使知识的理解深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使所学知识经验系统化的重要方法。知识的应用主要就是学生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目的.可有不同形式:口头或书面解答各种作业性课题,或通过实际操作去完成各种实验实习作业。这种模拟性应用是知识应用的主要形式。
  (一)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学生应用知识的具体过程因课题的性质与难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就其智力活动而言,一般包含以下几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环节:
  1.审题
  审题,是指确切了解题意,明确课题的条件与要求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弄清课题的基本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课题的映像的过程。
  2.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
  在审题基础上,重现课题的有关知识,产生对课题性质的理解,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联想在 有关知识重现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重现课题有关知识时,有时会发生困难,其可能原因:一是学习的知识不牢固;二是受到与其相近知识的干扰;三是注意涣散或心情过于紧张;四是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
  3.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法
  课题类化就是课题归类,是指学生把所要解答的课题纳入到相应的知识系统中去,以便理解课题的类型,依据已有知识找出解答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的类化是在审题基础上。以课题要求为线索,将课题与有关例题加以比较,从而做出课题类化的判断而实现的。
  4.解题与验证
  解题即做出解题判断与实施课题解答。所谓做出解题判断是指学生对解答课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做出判断。这对课题解答起着关键作用。所谓实施课题解答是指学生运用一定方法,依据一定步骤具体解答。验证是指在解题之后对其答案与解题过程的正确性加以检验。
  验证一般有三种方法:验算法、变更课题法与验读法。应培养学生认真验证的良好习惯。
  (二)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
  知识学习的各个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知识理解得越深,知识巩固得越牢固,则知识的应用就越迅速和正确。
  2.课题的性质
  识识应用的难易与所解决课题的性质有关。一般说来.以抽象形式提出的课题比带有具体情境的课题容易;单一的计算题比综合应用题容易;单纯的文字题比需要实际操作的课题容易。
  3.智力活动方式
  学生解题时的智力活动方式对知识的应用有重要影响。例如.有的学生解题时缺乏目的性,盲目尝试,有的却能有目的、按步骤进行;有的缺乏思维灵活性,时常套用老方法,有的却能随机应变、灵活应用等。
  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学生在应用知识解题时,如果缺乏动机或动机过于强烈、情绪过分紧张或满不在乎、注意不集中等,都会妨碍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