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花组”记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3:57:51
当年,四大家鱼人工不能繁殖,鱼苗要在西江捕捞

 

  □谢 璋

  大榕树下

  芳村花地地处珠江白鹅潭畔,鱼塘特别多。上世纪50年代中期,芳村公社设立了一个以饲养塘鱼为主的“鱼塘生产队”。“鱼塘生产队”里设有一个“鱼花组”(即鱼苗组),负责为整个公社各生产队供应鱼苗。  

  当时,鱼塘所饲养的青鱼、草鱼(鲩鱼)、鳙鱼(大头鱼)、土鲮鱼等家鱼均不能在鱼塘自行繁殖,鱼花要在江河中捕捞。

  在肇庆高要金利等地处西江的地方,每年春汛来临之时,便有人用特制的网,在江中捕捞鱼花。所以,每年“鱼花组”都会派专人前往采购。这些在西江自然环境中孵化出来的鱼苗,颜色乌黑、幼小如头发丝一般。

  采购时,是以每盅(直径比碗口稍小、高约40厘米的陶瓷器皿)论价钱的。“鱼花组”采购鱼花回来后,便将专用鱼塘清理一番。首先,把塘边的杂草清除去,换上清洁的河水。鱼花放落鱼塘后,要用专门的饲料喂养———用磨幼的米作饲料,并要提防水蛇捕食鱼苗。

  早午晚都派专人巡视鱼花塘,如发现塘水污浊了,便要及时换上清洁的河水,这样鱼花才能生长得快。

  当各种鱼苗生长到二三厘米时,便用网捕捞上市了。出售鱼苗是按照鱼的品种及大小论价钱的,以100条为一个计算单位。所以芳村有一俗谚曰:“九江佬数鱼花,一戒五、二戒十”。 戒即是蚌壳,鱼花组的社员,是用一大蚌壳把鱼苗捞起来计算,捞一蚌壳,里面大约有5鱼苗条。南海九江人多数是以捞取鱼苗为生的,他们读“壳”的音似“戒”,所以便有上面的俗谚。 

  当时,整个芳村公社所辖下的东滶、茶滘、鹤洞、坑口、新爵、南滘、东塱、西塱、海南、海中、海北、增滘等各个生产队鱼塘所需鱼苗,都是到“鱼塘生产队”来购买。邻近的南海、顺德等的生产队也来购买。台湾农民也通过各种关系到我们这里采购鱼苗,空运回去饲养。

  运鱼花的技术,也值得提及。担运鱼花时,要用力把桶中的水震荡飘起水花来,这样才能使桶中的鱼花不致“焗死”。

  装运鱼花的“鱼花木桶”也是专门定做的,木桶上有一个特制的窟窿,用来穿绳子的,绳子要用细小的结实的棕绳,不能够用容易断的草绳。

  鱼花运送到鱼塘时,不能站在鱼塘岸上把鱼苗一气倾落鱼塘,养鱼人要走下鱼塘,半身没入鱼塘水中,把装着鱼苗的木桶慢慢倾斜,小心翼翼地把鱼苗放入塘中,这样鱼苗才不致受惊而死亡。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由外地传入一叫“非洲鲫”的鱼种,这种鱼生长快,繁殖力强,味道也鲜美,并且,它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在鱼塘中自行产卵繁殖。不过,非洲鲫有畏寒缺点,冬天温度下降得多时,它很容易冻死。

  饲养非洲鲫鱼,每年冬天来临之前,便要把它从鱼塘中全部捕捞起来上市。并从中挑选出壮健的鱼公及鱼女,放养在能保温的室内鱼池中,以待第二年春暖花开时,放回鱼塘繁殖。

  “土改”运动时,邻近的西塱村,有一个100多亩的农田,是沥滘地主王百的物业,土改被改造,由“广东省农科院”接收,农科院将其改为“淡水鱼类养殖场”。“鱼花组”黄晚等人被派到“淡水鱼类养殖场”作技术顾问。

  还有一趣闻:建国初期,有一口号叫“要古巴不要美国佬”,古巴与我们友好,送给我们很多古巴牛蛙,放在“淡水鱼类养殖场”研究繁殖。经常有硕大的古巴牛蛙逃出养殖场,跑到我们“鱼塘生产队”,由于走动迟缓,常被村民捕捉做菜食。

  到了1958年,我国著名水产专家钟麟等科技人员,首次人工繁殖成功鲢鱼和鳙鱼。之后,四大家鱼相继人工繁殖成功,解决了养殖所需的种苗问题。  

 

谢 璋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