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母亲做弥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6:12:52
  做弥撒也叫望弥撒。

          我母亲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徒家庭,因为这,才有幸到上海去读高等助产学校。早些年因为家庭、工作、政治运动等等原因,不能也不敢有什么宗教方面的活动,最近这几年形势比较宽松,她对教会的活动特别地感兴趣了。前几年,我还没退休时,每次我探亲回杭州时从不陪妈妈去教堂。一岁年纪一岁心,这几年回杭州时我都会陪她去教堂做弥撒。毕竟90多岁的人了,陪一次少一次了。

        第一次陪妈妈去教堂做弥撒时,跪椅上各色各样的棉垫子引起了我的好奇,母亲说都是些老教友们做的,送给教堂的,免得教友们跪着膝盖疼。当教友们唱起经歌时我听到了悠扬的提琴伴奏声,随着琴声我看到了一位白发老妇人站在教友席位上动情的拉奏着小提琴,我悄悄地问母亲,拉琴的是谁,母亲说是一位教友,八十几岁了,几年来,每周日第一台的弥撒都是她来伴奏的,她是尽义务的。哦,我肃然起敬!!!忽然我心头一热,眼泪溢出了眼眶。在另一角,一群聋哑人也在做弥撒,神父在上面讲经,有一位胖胖的老妇人在给他们做手语翻译,虽然天很冷,脸上的汗水清晰可见,她的面部表情和动作非常丰富,聋哑人们都看着这个翻译的动作和表情,在聆听着上帝的教诲。我妈妈说,这个人也是在尽义务的,都是退休的,曾经和我哥哥在一个厂子工作,是当保育员的。啊!灵魂又一次受到了冲击!!!当弥撒进行到互祝平安时,大家拱手互祝平安,我看到了一张张不同的脸上都带同一种虔诚的表情,老的、小的、男的、女的、认识的、不认识的,残疾的、健全的,都互相祝福着,那么的温馨,那么的真诚,就像是一家人的感觉,我被感动的又一次流下了热泪。早场的弥撒大部分都是年老的人参加,因为老人能起早,而且一早的公交车较空,老人愿意坐。弥撒完毕后,大家都自觉的把进场时拿的经书放回原位,我看到有几位年轻的教友主动地把书架上的厚书归拢整齐,因为有许多的耄耋老人行动不是很方便,放不回原处。在这里我看到了在社会上不容易看到的一幕,年轻人的品格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当我们走到教堂出口时我看到了一位老者,缓慢的从跪椅上站起来,母亲告诉我,他是目前教友中年纪最大的一个,100岁了,我说他自己来的?妈妈说每次都是他自己来的,他走得很慢,我说怎么没人陪呢?,妈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每周都要来的,谁能陪到底呢。是啊,我妈妈不也十几年以来都是自己来的吗,无论刮风、下雨、下雪,天热、天冷,都会来的,我只能偶尔地陪陪,我哥也只是偶尔地开车送送。信仰啊,它有无穷的力量!!!

         走到教堂外的院子里,很多教友们都在忙碌着,我妈妈一问,原来下周日在萧山的一个新教堂开堂,这个教堂在文革时几乎被毁灭,最近在旧址上刚刚建了一个新教堂,是教友们募捐建的,萧山教友们邀请杭州的教友们去参加开堂的第一堂弥撒,我妈妈问我愿意去吗?我问妈妈你想去吗?她说你去我就去,我说你想去我就陪你去,于是我们登了记,交了车费。负责收费和登记的是一个叫杨老师的老人,我妈妈叫我叫她杨阿姨,我向她点了一下头,没有叫她,我这个人不大爱叫人,嘴巴不甜。这个杨阿姨忙着在安排下周的活动,她是老年组的组长,她要把年长的和年轻的搭配好一帮一的进行活动,她告诉我,你母亲有你了就不再安排别人照顾了,她说:七十几岁的老人不安排人照顾,自己照顾好自己。她安排了一些六十几岁的年轻老人去照顾那些耄耋和期颐老人,以及有残疾的老人。我看这个杨阿姨很热心很敬业,以为是教会的工作人员呢,我妈妈说:她也是尽义务的,曾经是老师,退休了,年纪还轻,才七十多岁,教友们就选她当老年组组长,其实她的身体也不是太好,有高血压、心脏病,每次忙工作的时候都要提前吃上药。她的老伴是个大学教授,看到她这么辛苦,常常阻止她干,弄得两个人常常不高兴。

        终于到了下周日,清早5点我和妈妈来到了教堂,杨阿姨已经早早地到了,她正在忙碌地安排着,我们没有打扰她就上了定好的大轿车,他一对一对的安排着,那么的有条理,那么的细微体贴,我感动地站了起来,对她的敬意油然而生,走到她跟前叫了声“杨阿姨”,我妈妈看到我主动地上前叫人,很满意地点点头,我对杨阿姨说:“你来坐吧,你这么辛苦”!”她说:“你坐好,照顾好你妈妈就行,我得站着关注着这些老人们”,我的心被震撼一下,怎么这么崇高呀,自己都是一个老人了还要照顾别的老人,这在以前,我很少遇到这么有境界的人。到了萧山教堂附近,大轿子车开不进去,我们就下车了,农村的道路不是很好,再加上头天夜里下了点雨,路上有些小水洼,萧山的教友们已经安排好几辆私家车在迎接了,杨阿姨就安排着耄耋期颐老人坐小轿车进去,别的人走进去,其实只有一点点路,比妈妈去菜场还近呢,竟然受到这么客气的款待,难怪妈妈这么喜欢到外头活动呢!

        开堂弥撒确实隆重,人气很旺,许多周边县的教友也来了,那气氛连我这个中共党员都身心沉浸了。

        弥撒完后,萧山的教友们为我们来捧场的教友们设了饭局,足足有三四十桌,饭局是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棚子底下进行的,跟露天差不多,十一月份的天气已有点冷了,可是饭厅里非常热闹,厨师们现做好的菜,由东道主们一盆(不是盘)地端出来放在餐桌上,热气腾腾的,人们赶紧地趁热吃,菜一盆一盆的上来,桌子上摆的满满的,都摞起来了,从杭州来的这些教友们吃得好开心呀,都是些上等佳肴,味美量足,虽然菜的品相没有楼外楼的菜做的精细,但那味道绝对不在楼外楼之下,而且那一份菜,在楼外楼可以卖出4、5份呢,足见萧山教友们的真情,足见萧山人民的富裕。整个就餐过程中,我注意到杨阿姨就没有好好地吃一口饭,她在招呼着上菜的,别落下了杭州来的老年组桌上的菜,忙着帮行动不便的人盛饭,看到哪边有刚上来的热饭,就招呼别人去盛,自己只是草草地吃了几口。那境界我真是自叹弗如,我学都学不来的,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

        因为我不懂教会的事,许多情节描诉不出来,可是陪妈妈做弥撒受到的无言的教诲却是刻骨铭心的、神魂震撼的。那个拉提琴的老阿姨,那个业余的哑语翻译大姐,那个忙忙碌碌的杨阿姨。。。我的心灵经受了一次难忘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