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夫德里克:全球化是殖民主义的最后实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1 00:26:32
阿里夫·德里克:全球化是殖民主义的最后实现
作者:阿里夫·德里…    文章来源:读书    点击数: 35    更新时间:2007-7-22
全球化、现代性与中国
[美]阿里夫·德里克(Alif Dirlik)
关于中国的历史,不仅中国学者在研究与思索,在美国、欧洲等地,也同样有学者试图对之加以理解,找出有意义的解释。要注意的是,近二十年来世界形势的迅猛变化,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这些学者的研究思路。因此,首先,我想谈一谈,全球化这一现象对于当代中国历史研究所产生的影响;然后,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我想简单涉及一下,中国社会自身发生的变化,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发生的变化,对于美国学者的中国研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远离革命的学术
比如,我们可以注意到,在近年的研究中,现代化的话语置换了有关革命的话语。从八十年代以后,研究中国的美国学者开始不再关心革命方面的内容,所谓告别革命,忽略革命。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很多人开始关注上海。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的学术界,关于革命和现代化的理解,和美国学者始终不太一样。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美国学界的情况并非如此。具体来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关于中国研究的最有影响的刊物是《现代中国》(Modern China),这本杂志的主编、作者都是在六十年代进入学术界的学者,如黄宗智(Philip Huang)、爱德华·弗里德曼(Edward Friedman)等。更前一代的学者虽然在表面上不注重理论,但是,他们最根本的前提是现代化,其论调是,正因为中国如何如何的不发达,所以才会爆发革命。按他们的看法,革命是现代化失败的一个结果。我也是属于在六十年代开始研究生涯的那一代人,我们这一代学者受到第三世界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对于中国的现代性的理解和上一代学者有不同看法——我们希望解释,中国为什么会有革命发生。但是我们当中彼此也有不同之处,其中一些学者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乃是通过中国革命而去了解,因此,研究中国革命就容易缺乏一个省视的态度。而我对中国革命当然是尊敬的,认为这场革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对我来说,它也有值得批评之处,例如“文革”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许多解释就是不对的。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一代人想解释,中国为什么会发生革命?我们相信,它的发生必然有一定的道理。还有一点不可忽略,上一代的美国汉学家,一般都受到五十年代冷战的影响,他们不喜欢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没有什么意思,他们也完全看不起中国的道路。比如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主编了一本名为《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History in Communist China)的书,书中声称,当时那个年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术完全不是学术,而只是意识形态。
我所写的第一本书《革命与历史》,就是针对这批人的观点而做出的反应。我指出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了解得不够,对于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一切,包括中国学术研究,都有必要进行再评价。实际的情况是,当年中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学术框架里展开的中国社会史、经济史研究,对我们这一代研究革命的学者都有很大的影响。无可否认的是,这其中包括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所产生的影响。
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革命对于美国学者的学术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小了,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者们都不关心革命的问题,只强调商业的发展啊、上海的城市化啊等等这些内容;另外,从九十年代开始,受后现代、后殖民理论的影响,一些学者把在美洲发生的一些有关民族国家的讨论,融入政治经济学当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一学术创见所做出的贡献,当然必须予以承认。另外,顺便要提的是,一九九三年开始出版的期刊《立场》(Positions)在开创学术道路上也做出了贡献。当时,一部分学者感到《现代中国》这本杂志越来越保守,甩开文化、思想等方面,而只谈经济,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新刊物来抵抗这种潮流。因此,《立场》在抵制学术的保守化上,是一个重要贡献。
可以看到,在九十年代,美国学界也还是存在着对于革命和现代化的反思,但其最重要的趋向则是:一方面越来越忽略革命的历史,关于工人运动、 农民运动的文章越来越少,这与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情况很不同;另一方面,就是范式扩散(dispersal)问题。很多学者着手研究的时候,只是关注自己的兴趣,而没有了一个终极的追问。旁人看他研究的题目,都不能明白他这么研究的目的何在。以前,大家还会追问一个研究的“意义”。但是在后现代主义产生影响以后,“意义”不复存在,一个人要研究这个题目,只因为他想研究。对意义的追问没有了。学术当然不应该受命于政治,但学术也不可能与政治完全没有关系。但是,当前的形势却是,很多人研究一个题目只为了自己的兴趣,而不去考虑其与政治的联系,呈现出“去政治化”的倾向。实际上,具体说到中国研究,真的就没有一个范式吗?范式扩散这一现象本身,很可能也就是个范式。
一统化的现代性
目前对于现代性的态度,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可以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美国目前有很多学者热衷研究上海,致力于各种相关题目,但他们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在理论上,究竟何为modernity,何为中国的modernity,这些人不加追究。很明显,他们没有提到的是,上海的现代性,是“殖民地的现代性”。“殖民地的现代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实际上很多人对何为现代性是有点糊涂的。这些研究还有一个很糟糕的特点,就是在看待中国的“现代性”的视角上都只关心城市,关心城市的风格等问题。因此,这些学者研究现代性的时候,忽略革命,忽略马克思主义,言下之意是以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现代性,中国革命也不是真正的现代性。他们所了解的现代性,就是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是资本主义的那个现代性。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唐小兵最近出版的关于现代性的著作,就既包括描写农村题材的小说,也包括城市题材的小说。应该考虑到,革命的历史也是中国的现代性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并且,也是近几百年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点是不可忽略的。
一涉及现代性,也就涉及最近以来大家都比较关心的热点话题了。在此要提到的是,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对于现代性的解释是弥足重视的。大约十五或十六年前,有位研究文化的美国学者马修·伯曼(Marshall Berman),写了那本名为《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著作,谈论现代性的问题。佩里·安德森恰恰对他这本著作进行了批评,指出现代主义不是一个感觉方面的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最后,佩里·安德森说到,要区分三个概念:现代化——modernization、现代主义——modernism、现代性——modernity。 现代化是指工业化、城市化等等;现代性是指现代化之能产生的条件;而现代主义是指人们对现代性的反应,这一反应也可能是反现代性的,反现代性的方面也应该包括在现代性之内。如果通过这三个概念来观察近来中国史学的研究,可以说,现代化、现代主义、现代性,都在学术当中被加以涉及,但往往三者混淆不清。
许多所谓现代性的研究,比如伯曼那样的研究,是在完全忽略第三世界的思路之下展开,不考虑第三世界与现代性的关系,以及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实际上,欧洲、美国的现代性与第三世界是相连的,并非没有关系。因此,必须要说的是,很多学者对“现代”的概念有些糊涂,他们只强调城市化之类是modernity,而不承认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是modernity。他们只看到欧洲和美国,顶多把俄罗斯包括进去,完全不承认第三世界也与现代性有着关系,看不到欧洲和美国的现代性与第三世界也有着关系。并且,他们强调革命范式和现代性范式之间的冲突,把二者视为不相融的对立体。我们当然不能用革命的历史来解释近代中国的一切现象,可是,现代化这个概念本身也是有很多问题的,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上。正因为意识到现代性概念的限制性,很多学者开始致力于后现代性。可是,后现代性其实仍然是现代性,在根本上,是以肯定现代性的普遍性为基础前提。所以,无论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都是不足以解释世界的。
全球化的历史?
无论如何,从现代性或后现代性出发以研究历史,在目前是流派纷呈,百舸争流。另一方面,近来美国与欧洲学界对于现代性、后现代性理论的反思和批评也在逐渐增多。其中一个予人印象比较深刻的角度,是跨国主义与全球化。
在美国,全球化的一个后果,是大家重新对世界历史有兴趣了,例如出版了一本期刊就叫做《世界历史学报》(Journal of World History),甚至有学者建议创立“global history”这样一个概念。不过,在我看来,这一主张并没有提出新的理念,没有解释清楚 global history与原有的 world history(世界历史)二者在观念方面有什么区别?global怎么就在概念上超过了world呢?倡议的学者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是,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全球化已经在对学术思维发生影响,这一情形同样反映在中国研究上。
目前,对后现代、后殖民理论来说,全球化制造了意想不到的困窘。当然,全球化首先是一个物质性的现象,但是,无论如何,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文化的跨国流动。然而,后现代理论主要涉及第一世界,后殖民则主要牵涉第三世界,后现代、后殖民理论的自身框架与变化的现实之间存在抵牾。迄至今天,后现代、后殖民理论中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已经被世界各地的学术所吸收,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于后现代、后殖民理论的兴趣渐趋减弱。
还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美国新一代学人重新对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兴趣,对后现代、后殖民也有了一个批评的态度。在中国研究方面,他们呈现出两个趋向:其一,虽然后现代主义批评了元叙事,但是元叙事仍然在发生着影响。比如,在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方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影响就比较大的经济学家贡德·弗兰克(Gunder Frank),以及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和王国斌(R.Bin Wong),他们都是对物质现象展开长时段的研究,其影响力可说是很大。在这里我要提到一位学者、我的前妻罗克斯安·普拉兹尼亚克(Roxann Prazniak),她有一本著作《穿越文明的对话》(Dialogues Across Civilizations),想突破以各个文明为单元的传统研究方式,进行跨文明的观察;还有一位穆素洁(SuchetaMazumdar)著有《中国的糖与社会》(Sugar and Society in China)一书,这位学者也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书中,她试图研究中国的工业化和欧洲的工业化有什么区别。比如,她提出,生产糖需要奴隶制,但在中国,一直到十九世纪,糖的生产都是家庭工业。看一下这位作者的背景,我们就可以理解她这一研究的思路由来。穆素洁是印度裔,因此她受到来自印度的一些影响。印度新德里有个发展中心,那里的研究者如南地等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甘地以及毛泽东的思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都是左派,因此这个中心的研究思路受到中国革命的影响。包括南地在内的这些研究者关于现代性的一个有趣的解释就是:我们不是现代性的他者,而是另外的一个现代性。这个中心致力于研究印度过去年代的传统工业,他们指出,印度传统工业都是家庭小手工业,直到殖民时代以后,印度工业才大型化了,变成了现代工业。
对于以上谈到的各位学者的研究,我的批评很简单——他们所研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全是采取一种经济主义的立场,没有国家,没有社会,没有阶级,没有人的活动。他们只解释资本主义,但资本主义是从哪里来的?我认为,贡德·弗兰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将资本主义自然化了。对于华勒斯坦等学者,有一种批评,即是认为他们不注意资本主义与经济组织、政治组织之间有什么关系。我的一个学生发明了一个词形容这样研究中国的学者:“Eurosinocentrism”(欧洲中国中心主义)。虽然表面上这些学者是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但所做的研究的模式一端是欧洲,另一端是中国。他们喜欢论证,在欧洲发达的东西,其实在中国也很发达。这样的学者虽然声称试图超越文明、国家的界限,但他们实际没有能够超越这些界限,也没有观察到那些引起质变的东西。实际上,当说到“欧洲”的时候,这些学者也只是指其一部分,如意大利、荷兰、英国等等,而非考虑整个全部。与此相近似的是中国学者所谈论的明清时代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即使有这样一种萌芽的话,也只是发生在江南等部分地区,而非全部中国都曾出现这一现象,但学者们却只是笼统地称之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可能最应该让人警觉的是,现在有一个趋向,即为了超越欧洲中心主义与中国中心主义,于是不自觉地就产生了亚洲中心主义。实际上,我们谈论问题的时候,不能只想到欧亚,而要同时将非洲等都包括进来。特别是在谈论资本主义的时候,就一定要包括美洲,历史上,正是美洲的很多东西引进到亚洲之后,对亚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美洲的白银就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巨大。但是,现在很多学者却还是局限在国家、民族之间做各种比较。
目前美国学术界在中国研究上还有一个趋向,就是一些学者,如彼得·珀杜(Peter Purdue)、郝瑞(Stevan Harrell)等人,把关注点放在中国的边疆,研究中国的东北、西南、新疆等地区,意思是应该从边疆来看中心,宣称要以此来超越中央主义的观点。从边疆看中央、从国外看中国,这样的用意是什么呢?很清楚——他们说,进入“现代”之后,不仅在欧洲有帝国主义,在中国也有帝国主义。他们就是这样看待十八世纪前后、乾隆时代的清朝。我对这些学者的质疑是,他们为超越欧洲中心主义、中国中心主义所做的努力,还是局限于中国与亚洲的范围,他们仍然受到民族主义视点的限制,而没有能够把视野放宽到欧亚之间的交流等范围之上。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声称,欧洲有帝国主义,清朝也有帝国主义,甚至澳大利亚有位学者写书说,中国从秦朝开始一直都是帝国主义。但是,他们不去解释,奥斯曼土耳其、清朝等等这些传统的帝国,与资本主义的那个帝国主义是否一样?这就
是他们研究的缺陷。
近代的起点
回到现代性与中国历史之关系的问题,我认为,对此必须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在时间与空间上都要改变观念。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当中,二是把世界历史纳入中国历史中来。我越来越感到,以十九世纪作为近代史的划分界线是完全不行的。
一些学者的研究,总是把中国与欧洲进行各种制度上的对比,其实这还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没有超越文明的界限。目前在欧洲学界,特别是艺术研究领域中,已经有一派学者注意到在欧洲现代化过程中的亚洲因素。比如当时欧洲艺术受到波斯影响,而研究发现,那时的波斯有很多中国来的手工艺人,因此,在那个时代,各方面交流是很活跃的。因此,现在的研究不应该再以中国或者欧洲等等作为独立的单元,而是要观察这些“单元”是怎样产生的?其中一些单元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前提,而是我们去反问它们作为一个单元是怎么成立的?
比如,在十三世纪,还没有所谓的“欧洲”,在那时,“欧洲”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同时,看一看十三世纪的中国,无论从文化还是制度等方面,都确实有一个完整的存在,从元代一直到明清,中国有着稳定的制度,其中很多则是新的制度,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多新的东西。因此,中国的现代史与欧洲的现代史,都应该是在十三至十四世纪开始的,另外,奥斯曼土耳其、印度的莫卧儿王朝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
我们必须了解,资本主义的起源与现代性的起源是有紧密关系的。在上述这些文明之间的交流中,资本主义慢慢产生,然后再进一步成熟。在这个时期,中国对其外的世界有着很大的兴趣。要再次强调的是,考察历史上的这个阶段,必须把美洲也考虑进来。美国学者何柄棣研究十六世纪从美洲传来的若干种农作物,让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所以才有人口的增长等等现象发生。很有意思的是,中国学者提出,明清时代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而正是在这个时期,从美洲传入了很多物品。这里要谈到一个有趣的事情,以前,中国学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提出“资本主义萌芽”说,美国学者对之是不接受的。但是,到了今天,他们却都变成“资本主义萌芽派”了。
全球化是殖民主义的最后实现
我要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样的情况,在世界各地的结果却不一样?例如,明清时代,中国人在东南亚很活跃,有着大量的移民等活动,但为什么其结果与欧洲在这一地区的活动不一样?为什么只在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在中国、土耳其、印度等地却没有出现?
我们要注意的是,十六世纪的时候,恰恰是在奥斯曼土耳其达到其辉煌顶点的时候,与欧洲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涉及贸易的权利,这一条约对后来土耳其的半殖民地化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欧洲与其他地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在航海等方面的势力无可对抗,但欧洲通过贸易等手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应该标志着欧洲的一个起点。到了十八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之最终超过了其他地区,而帝国主义也在这个时候于欧洲兴起。因此,现代性是一种关系,现代性是没有中心的,而在这个关系之下,各个地方出现了不同的发展。稍后,在十八世纪,又出现了统一化、重新整合的趋向,全球化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关于全球化,学者之间也存在着争论,有些人认为它发生在十九世纪末,这既包括经济的全球化,也包括人的活动的全球化。应该注意的一个有趣现象是,第一次全球化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其结果却是导致了民族主义的普遍化以及殖民地的诞生。
社会主义当然有其理想性的一面,但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控制一个空间、区隔一个空间,按照民族的利益来决定保护哪些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生了又一次全球化,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次全球化是后民族主义的、后社会主义的、后殖民的。我在《全球现代性》(Global Modernity)一书中拒绝全球化的目的论。虽然我们可以宣称现在是后这个后那个的,但是,实际的形势却是,全球化并非全世界统一的进程,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分裂的现象。有意思的是,很多欧美学者把欧洲与中国做比较,认为没有现代化是中国衰落的原因。但是,到了二十世纪末,恰恰是现代化的全球化过程,造成那些反现代化的旧传统在很多地方死灰复燃。察其原因,全球化当中,一方面发生着资本主义的普遍化,另外一方面,这一普遍化造成的不是国家的取消,而是集权的扩散。跨越国家的界限,存在着很多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形成了各自的边界,他们之间的区分,不再表现为以前那种类型的民族主义,民族的边界被取消了,这是当代的全球化的一个结果。
我同意一些学者所提出的观念:无论是否还会有民族国家,无论民族国家的前途如何,无论是否边界最终会消失,在文化方面,我们都必须有一个全球的眼光。以前的学科设立等等,都是按照一个个国家而考虑的,现在的眼光必须放宽一点。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同时还意味着统治阶级的全球化趋向。帝国还是有中心的——认为帝国没有中心的观点,在我看来是不正确的——但是,这个帝国越来越有合作的性质,目前,全球各地的统治阶级,包括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包括这些世界中的知识分子,越来越有合作的趋向。
当然,现代性的成熟,还是发生在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欧洲。我们批评欧洲中心主义,但必须认识到,欧洲与中国、土耳其等等地方还是不一样的。英国有位叫霍普金斯的学者写了一本书,在书的序言里,关于历史分期,干脆没有殖民地这一阶段了。按照他的分期,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殖民地阶段,是“proto-globalization”(前全球化),就此取消了殖民地。但是,我的看法正好相反,在我看来,全球化恰恰是殖民主义的最后实现。global modernity同时也是 colonial modernity,全球化的历史,也正是殖民主义的各个阶段次第登场的一部历史。这是物质的历史,也是思想的历史。举例来说,目前大家被灌输的概念就是,除了资本主义,不可能再有别的道理,只有资本主义才能产生现代性。后现代本来只是建筑一个领域中的现象,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文化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