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代表建议允许医生开个人诊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4:16:27

  一方面是社区医院缺好医生、没人光顾,一方面是黑诊所、游医庸医泛滥害人。社区医疗怎么办?”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谭家驹提出,修改《执业医师法》和《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让医生从目前“只能在注册医院看脖的尴尬处境摆脱出来,开办个人诊所,实行“医药分开”,“这样我们这些大医生也可以下班回去后,就帮街坊看病,方便又便宜。”此建议得到不少卫生界代表、委员的支持。

  医生在诊所只收诊金市民到公共药房买药

  现在国家把发展社区医疗作为医改的探路先锋、解决看病难的重要药方,但现实确实尴尬。谭家驹代表指出,现在老百姓为什么还是“看感冒也挤大医院”,关键就是社区医院缺好医生,信任度低。社区医院没办起来,大医院又人满为患,结果导致黑诊所泛滥。

  他提出,修改《执业医师法》和《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让医生从目前“只能在所注册医院看脖的尴尬处境摆脱出来,允许多点执业,开办个人诊所方便街坊。“国外都是这样的,只有我国还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思想,把医生绑在医院,浪费医疗资源。修改条例,有利于医生从‘单位人’向‘行业人’的转变。”

  按照他的设想,医生工作之余开诊所,除了可以改变群众“小病都挤大医院”的错误导向,缓解看病难;还可进一步设立几个区域的公共药房,市民凭处方到药房买药,医生在诊所只能收诊治劳务费,这样可以真正做到“医药分开”,避免医生为了牟利而开“大处方”,群众看病贵也可望缓解。至于诊所医疗安全如何保证的问题,他觉得只要配套出台“准入制”,严格规定医生资质,定期加强监管就可以了。

  诊所并非都是黑的社区医疗应多条路

  谭家驹的建议得到了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方潮贵这两位全国人大代表的支持,他们也在建议上签了名。

  不少医疗卫生界的政协委员也表示赞同。他们指出,发展社区医疗要允许多条路,除了钟南山院士呼吁的加快培养社区全科医生,还应学习国外经验,鼓励医生开办诊所,提供便民服务。

  “现在一讲诊所就是黑诊所,都是那些没有资质的黑医搞臭的。其实在国外,哪有医院一天看五六千个病人的?老百姓头疼脑热,多找私人诊所。“北京的朱宗涵委员说,国外医学生毕业后到大医院的不多,很多拿到执业证后,就开各种专科诊所。以前我们的医生也是个体户,解放后按照工业体制,才集中在医院看玻现在应该适当回归这种灵活的个人诊所、联合诊所制度,为老百姓提供社区诊疗、预防保健服务。不要把担子都压在社区医院头上。

  王智琼委员也上交相关提案称,按照现在的执业医师法,医生只能在注册的医院看病,在其他场所看病就属于“非法行医”。这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应该尽快修改执业医师法。

  评论:名副其实的社区医疗才有前途

  “看病难、看病贵”这几年来一直是各级两会的热点话题,全国两会由于涉及到全局性的医改,更是惹人关注。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城市医疗体制的改革便摆在了眼前,而社区医疗制度则成为了制度设计中的突破口。可制度设计的用意即使上佳,也难免会因对现实情况掌握得不够全面,出现一些问题。也正因为制度设计从来不是完美的,才需要不断地加以改革。那种自以为制度一颁布就天下太平、万事大吉的态度不仅虚狂,而且不利于制度的完善,更不利于相关事业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毫不犹豫地举双手赞成钟南山委员(详见本报昨日04版报道)和谭家驹代表对现行社区医疗制度的有益批评,即便他们的提案或议案可能存在偏颇之处。从我国社区医疗制度的建立来看,早在2006年2月,卫生部即公布了将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首诊职能的消息,后来,“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

  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又表示,今后百姓看病将先进社区服务中心首诊,然后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到大医院看玻这在制度层面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医疗的建设速度。

  问题是,社区医生具备首诊的能力吗?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吗?事实上,虽然居民亟须社区医疗的发达,但合格医生的缺乏这一核心要害却让社区医疗在很多地方缺乏居民的信任,并直接导致一些社区医疗机构名不副实,陷入瘫痪状态。纵然国家将发展社区医疗作为“医改”的探路先锋以及解决看病难的重要药方,但如果罔顾当前缺乏合格社区医生的现实情况,且不切实加以解决的话,那社区医疗的建设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主管部门的面子工程,其结果是表面上红红火火,暗地里名存实亡。

  正如国际通行的经验一样,社区医生主要是全职医生,应向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从医疗、预防、保舰康复到医疗保险、计划生育、教育与卫生监督管理等方面于一体的服务。然而,当下医学院校在这方面的培养机制还有所缺乏,公立医院的医生能否兼任社区医生还有待讨论,这都需要医疗主管机关早日拿出解决方案。光画个饼是充不了饥的,还是得实实在在、因地制宜地做出饼来。

  社区医疗倘若施行得当,将大大改观当前的城市看病难题,当下尤为紧迫的就是如何使人们建立对社区医疗的信任,并培养出有病先找社区医生的生活习惯。但信任从来都是建立在实际效果之上的,卫生部不妨多考虑专家和来自民间的呼吁,至少在社区医疗尚不完善的阶段多通过变通手段来培养这一事业在民间的发展。否则,社区医疗空壳化,名不副实,又怎么谈发展呢?(编辑: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