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史上十大谜团(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50:36
从1980年到2010年,中国电视连续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升。也留下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和公案,任人评说。

 (6)《红楼梦》成就几对真夫妻?

侯长荣(左)和高亮扮演柳湘莲和贾琏

八十年代初,老版《红楼梦》剧组从全国各地“选美”,从十几个省市及北京地区近万名的候选人中,筛选了近百名竞选者参加录像,从中产生五十名演员。从入组培训开始,到全剧杀青,主要演员和职员要在剧组生活三年。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一群青年男女们同堂学艺、朝夕共处,要不发生点恋情那就太不正常了。

 

负责选角的王贵娥在南京的江苏省扬剧团一下看上了两个演员,一个是气质高傲、落落大方的沈琳,一个是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的侯长荣。导演在北京看完侯长荣的录象后,兴奋地认定他就是宝玉。但王贵娥提出:宝玉要是一米八多的话,给他配戏的黛玉又得多高?导演只好放弃了原先的打算,派他演了柳湘莲。

 

“柳湘莲”在戏中深爱尤三姐,在戏外却狂追“苦香菱”陈剑月。剧组当时不许恋爱,他们只能深情暗藏。在一次小品练习中,柳湘莲毅然邀请了苦香菱给她配“尤三姐”,当“尤三姐”自刎倒地,柳湘莲含悲扶起的时候,“尤三姐”的脸竟然刷地红了。大家便明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后来,导演也就默许了他们的关系。在三年的剧组生活中,他们不但谈了恋爱,甚至生了小孩!这是红楼剧组的一段奇闻,也是一段佳话。

 

沈琳开始是按“妙玉”录的像,回来以后被导演给否了,给她安排了“平儿”的角色。“平儿”在戏里最会“和稀泥”,是个八面玲珑的脚色,在戏外被扮演贾芸的吴晓东看上了。平儿当时已有一段不太幸福的婚姻,是剧组帮着解脱的。而吴晓东用王扶林的话说,“在剧组干了三加事:演戏,做场记,追平儿”。剧组理论上是不许谈恋爱的,吴晓东变着法儿追求平儿,终于抱得美人归。吴晓东后来还在王扶林导演的《三国演义》中扮演了孙坚和孙权,一脸英武之气,再也不复贾芸之低声下气。

 

第三对儿夫妻不是出在演员之间,而是“琏二爷”高亮和化妆师胡焰。高亮是舞蹈演员出身,拍完戏后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胡焰负责贾琏和宝玉的造型,是个很有想法的化妆师。宝二爷天生一张娃娃脸,贾家败落之后要求他出现落魄的感觉,怎么折腾都不行,后来胡焰想出了“留胡茬”的办法,效果奇佳。演员和化妆师耳鬓厮磨、日久生情是很正常的,何况是风流倜傥的“琏二爷”,不久这一对儿也成了。

 

(7)《渴望》演员是怎么“骗”来的?

《渴望》是1990年最火的电视剧。女一号“刘慧芳”是导演通过“蹭饭”选定的。凯丽当时是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女演员,她在筒子楼宿舍里从容不迫地接待了导演鲁晓威。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剧会有后来的风光,反倒是一听说全剧长达50集就不太想演。时近中午,导演还是没有走的意思,凯丽很家常说:“就在我这儿随便吃点儿吧,也没什么好吃的,就是面条。”话音一落,导演就说了:“你刚才的表情分明就是刘慧芳嘛,就是你了!”


男一号“王沪生”则多有周折。鲁晓威当时一意想用空政话剧团演员濮存昕,可是人家没有档期。鲁晓威就让导演助理赵宝刚去电影学院选演员,找到了孙松。看了录象资料,鲁晓威觉得他太嫩,不太想用。他听了天气预报知道下午5点有雨,就跟孙松约好5点钟到摄影棚见面,心想他到时候肯定不来,就有了不用的理由。没想到,孙松5点钟真到了,被淋成了落汤鸡,鲁晓威被他的诚意所动,把他定为王沪生。

 

“刘大妈”曾经是鲁晓威的一块心病。形象对的口音不对,口音对的形象不符。直到见到了孙松的母亲韩影,导演眼前一亮,那份神情和腔调,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刘大妈”。从此,“王沪生”的亲妈变成了他的“丈母娘”。

 

其他几位演员的选定,充分体现了鲁晓威导演的“大忽悠”本色。剧中的“王亚茹”是身遭不幸进而心理变态,以折磨刘慧芳为业。导演想请黄梅莹来出演这个角色,但又怕她不接受这个坏得出奇的角色。当时剧本已经出来20集,他只给黄梅莹看了前9集。在前9集中,王亚茹基本上还是个正常人。“王亚茹”看了剧本后毫不设防地来报到了。

 

“肖竹心”在剧中主要起搅和作用,戏也不多。当时已经通过《篱笆、女人和狗》中的“枣花”出名的吴玉华嫌戏少,导演满口应承:“你别看前头戏少,后头的戏都是你的!”“肖竹心”满怀着憧憬就范了。谁知道,在后30集中她还是没能逃脱“黄花鱼溜边”的命运。

 

扮演月娟的杨青是被导演一步步诱入毂中的。导演先给她讲剧本里的动人故事,让她喜欢上了“刘慧芳”这个角色。杨青表示有意出演,导演答应予以考虑。杨青带着《渴望》剧本先去拍了别的戏,有空就琢磨怎么演刘慧芳。回到北京后,杨青去了摄影棚,意外地发现《渴望》已经开机,而拍的正是刘慧芳的戏!在导演的劝说下,她从“刘慧芳”变成了“徐月娟”。

 

扮演王沪生父亲王子涛的是人艺演员蓝天野,那是赵宝刚和鲁晓威“死磕”来的。俩人都是蓝天野的话剧粉丝,认定此角非他莫属。看了剧本,蓝天野坚辞不演。赵宝刚就跟他说:“我也做不了主啊,要不您去现场看看,跟导演说一声。”蓝天野就去摄影棚看了看,见了导演,心里还是不愿意演,但没好意思当面拒绝,想着第二天电话里说。结果,第二天鲁晓威电话打进来,根本不问愿不愿意的事儿,直接就谈剧本,请教王子涛这个人物应该怎么改。蓝天野张不开嘴说不,也就应了。

 

(8)六位编辑的奇妙关系

1992年的热剧《编辑部的故事》一共25集,编辑部里六个人,不断地搀和到社会热点中,跟三教九流斗智斗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小单位里也有左中右。戈玲和李冬宝关系暧昧。他们若即若离,忽远忽近,与老同志们发生冲突时,他们是天然的同盟军。老刘和牛大姐的关系很哲学,既同一又斗争。牛大姐看不上老刘的小气自私,老刘嫌牛大姐总是盛气凌人。遇到少壮派和元老派闹矛盾,他们同进共退。余德利是小混混出身,大学毕业后混进文化人的队伍,余德利年龄不高不低,每有冲突就坚定地站在年轻人一方。老陈是领导,超脱一些,还得搞平衡。

 

在《人工智能人》那集,几人想了个互相揭发的法子,妄图诓出蕾丝的真话,没想到刚一开火,自己就真刀真枪地干起来。这段对白最能体现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牛大姐(率先发言):“我先说吧,我觉得老刘毛病不少,突出的一点就是爱占小便宜。”
刘书友(急赤白脸):“我也说一条,老牛这人从来都是马列主义对人,乌鸦落在猪身上——光看别人黑。”
牛大姐(再度发难):“我觉得老刘心眼儿太小,也比较自私……小余呢?不客气地说,可说是低级趣味,对年轻女同志和岁数大点的女同志不能一视同仁”。
余德利(表情讽刺):“我觉得牛大姐还不光是看不到自己黑的问题,她简直把自己看成一朵花儿了,确实属于既不能客观地看待别人也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典型。”
戈玲(高声):“不要吵不要急,慢慢来,不要人身攻击。”
刘书友(掉转枪口):“戈玲这人比较傲慢,好打扮……”
牛大姐(加磅):“打扮得还特俗气,还有她跟李冬宝到底是什么关系?成天嘻皮笑脸,那么轻浮,一个编辑部的同志,很不正常。”
刘书友:“不光是李冬宝,她和谁都打情骂俏。”
戈玲(开始生气):“我这人就是一副笑模样。”
李冬宝(大声):“无耻!我觉得有的人就是专对桃色事件感兴趣,看似道貌岸然,思想肮脏的很。”
陈主编(呵斥):不要吵了!大家研究对付蕾丝,怎么自己吵起来了?(停顿一下又问)戈玲,刚才大家说的你记下哪条了?
戈玲(气犹未消):我一条也没记,说的都是人话吗?
牛大姐(反问):怎么不是人话,哪条说错你了?身正不怕影子斜,自己不心虚,干吗暴跳如雷?
刘书友:告诉你,我早就看不惯你这做派了。
戈玲(走过去):我的做派怎么了?明告诉你,我还不改了。看不惯,回家看你老婆去,少在这儿看我!
李冬宝(声援):你们以为你们自己就好?全编辑部我顶烦的就是你们俩,工作不见你们怎么抢,议论个谁、算计个谁,回回都跑不了你们俩。你们说过谁好?
牛大姐(厉声):不好就是不好,甭想让我说好。我还告诉你们,牛某人这嫉恶如仇的脾气不打算改了!
陈主编(声音都变了):不要吵了!


几位活宝如在眼前。他们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相生相克、争论不休,编辑部的故事才那么精彩。


(9)老版《三国演义》为何饱受批评?

老版《三国演义》1994年播出的时候,评论界批评的声音很高。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电视剧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应该有自己的叙事方式和艺术创造,即使是改编名著,也必须放开手脚。可是《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册立场未变,情节发展未变,人物关系照旧,就连台词也是大段地取自原著的浅近文言,以致于不得不打上字幕。历史剧往往过分拘泥史实而疏于创造,而这部电视剧走得更远,甚至掉进了“忠于话本小说”的桎梏里,可见创作者思想僵化,才思平庸。


十几年过去了,人们对这段公案有了新的认识。其实,名著改编从来就是两种做法,一种是萧规曹随,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和还原为追求,改编者并不不想过多加上自己的烙印,甚至可以说,他们对原著充满敬畏,时时不忘自己的卑微。另一种是以我为主,自行取舍,甚至尽情颠覆,不管是什么名贵酒瓶,里面装的只能是我新酿的液体,港台的影视人往往采行这等手法。他们充满自信,决意在巨人的肩膀上再辟新天地。这两种做法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有做得到位不到位、精彩不精彩之别。一般来说,名著第一次被改编的时候,人们往往选择保守稳妥的“描红”的做法,就像老版《三国演义》,第二次的时候则必须考虑创新的问题,就像高希希的《三国》。


现在来看,老版虽然略显谨慎,尤其是武戏拙态尽显,但文戏很有看头,一招一式,韵味十足,把三国时代的英雄群像和智谋韬略刻画出来,原著的精髓基本在此了。这已经很难得,比之后来很多打着观众需求的旗号胡加乱改、注水稀释的片子不知好了多少倍。只是,《三国演义》的武戏粗笨简陋,给这部英雄史诗减色不少。

 

(10)与《还珠格格》有关的上吊事件

1998年的热剧《还珠格格》里,历史完全是个虚拟舞台,上演的是“离经叛道”的宣泄游戏。这个游戏引起了观众的追捧,也引起了评论界的争议。

 

学者曾庆瑞批评说:“72集的《还珠》登场,以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以及一批少男少女的疯狂直至葬送幼小的生命为代价,也以电视剧产业经营的一度无序、失范、脱轨为代价,琼瑶、制片方、赵薇等演员和某些电视台增值了自己的财富。再往后,幼稚、可笑、肤浅、肉麻当有趣的青春偶像剧也热播起来。”

 

这里不但从艺术品味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声讨“还珠”,而且提到了一桩轰动一时的公案。2003年1月29日,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泡子沿村5岁女童瑶瑶(化名),看过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后,迷上了“小燕子”,趁家人不备竟模仿“小燕子”上吊,昏迷10天后,于2月8日13时50分永远闭上了眼睛。而在2002年2月,辽宁一痴情少年因欲见赵薇无望而服毒自杀。《还珠格格》在荧屏热播后,“小燕子”赵薇引起了粉丝们的狂热迷恋,而“小燕子”的一举一动都有“还珠”迷模仿。瑶瑶看《还珠格格》中“小燕子”上吊自杀的镜头后便模仿起来,还用鞋带往脖子上比画,当时被及时制止住了,后来终究还是发生了悲剧。公允地说,孩子的成长会遇到种种暗流和意外的威胁,比《还珠》里的上吊镜头更危险的镜头也很多,如果小孩儿上吊归因于《还珠》的话,社会上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恶性事件是不是都可以找电视剧算帐?

 

随着“还珠”的热播,荧屏上的戏说历史风愈演愈烈。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的一位专家抨击说:这些作品,不是以唯物史观严肃地认识历史、学习历史、感知历史,并加以审美化表现,而是在“赵公元帅”的指使下,从俗媚俗,顺应低级趣味,任意戏说历史、搓捏人物。于是,荧屏上“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今日拿武圣搞笑,明日再戏说孔圣,谬种流传,害人不浅。不但让外国人误以为中国的古人都是梳大辫子的,见连中国的青少年也以为他们的祖先本来如此。其间宣扬的是爱恨情仇、皇权崇拜、清官意识以及巫术、迷信和装神弄鬼只类,既贬低了传统、作践了古人,也嘲弄了观众。

 

当时的争论非常激烈,谁也不能说服对方。十年过去了,电视剧的商业化之路不可阻挡,电视剧的娱乐性成为主要功能。另一面,官方主导的主旋律电视剧仍占据着某些重要频道的黄金时段,商业电视剧仍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种种约束。这样二水分流的结构在今后还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