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看病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1:56:39

 

学中医 2010-08-05 07:44:04 阅读35 评论14 字号:大中

有一次,广陵(今扬州)太守陈登患肚子痛病,面红耳赤,饮食不进。他听说华伦能驱治寄生虫,便请来华佗诊治。华佗望了望陈登的气色,摸了摸他的脉搏说:“你的胃里长了虫子,若是不及时治疗,就要发展成一种肿烂的毒疮。你是不是吃了不清洁的鱼啦?”说完,华佗便从药囊中取出几种草药,煎煮成两大碗药汤,让陈登服下。服药不久,陈登吐出了许多红头虫子,肚子果然不痛了。
  三、张仲景看气色驱“魔”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一生为民医病,深受老百姓爱戴。后人们尊称他为医圣,在南阳城东关修了一座“医圣祠”来纪念他。
  有一次,他遇见一个妇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以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病人的有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巫婆,她们是‘活鬼’,千万不能让她们缠住病人,否则病人会有性命危险。”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病人扎了几针。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地好起来,疑鬼疑神的症状也消失了。张仲景又为她治疗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
  中医看病之“望”
  一、是上火还是虚寒,看舌就知道
  常言道:每天照一照,有病早知道。一个健康的人,面对镜子看自己的舌头,应当是舌体柔润,舌质淡红,舌面上铺有薄而均匀的颗粒、干湿适中的白苔,此谓“舌淡红,苔薄白”。但是,患病后,舌质与舌苔就会发生变化。因此,经常观察舌象,可以了解健康状况,及时进行自我保健与调理。
  如今到医院找中医看病,每个医生都重视舌诊。在问了症状之后,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让我看看你的舌头。”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苔为胃气之根”,舌体与肺、心、肝、脾、肾等内脏经络相连。人体内脏若有病变,可以非常直观地反映在舌头上。有经验的医生看舌头,就像看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望便知道你病情的轻重,体内的虚实寒热。中医将舌体分为四部分:舌尖多反映心、肺的变化,舌中多反映脾胃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的情况,舌根多提示肾的病变。
  1、舌苔黄、舌质红多是上火
  中医认为,舌苔发黄、舌质红(即舌头红)的人出现口苦咽干,属于有热上火。
  心经有热,舌苔发黄、舌质红,同时伴有心急烦躁、失眠多梦,病人此时可用些清心火的药。如竹叶、莲子心泡水,当茶每日频饮。睡眠不好可用百合、莲子心、枣仁煮粥喝;口舌生疮可用野菊花60克,浓煎后,每日多次含服。
  如果看到舌质偏红、舌苔黄,而且小便时有排不净的感觉,或尿时感到小便发热,有痛感,这多半是膀胱湿热,也就是西医讲的泌尿系感染,可用白茅根、瞿麦、扁蓄等,水煎后当茶喝。
  肝经有火,舌边红、苔黄偏干、眼睛红赤肿痛,或经常长麦粒肿,为肝经有火,可用酒炮制过的大黄泡水喝。大黄性寒,有降泄作用,用酒炮制后,可将大黄药力引到头目,泄上焦之火。
  舌质稍红、苔薄黄为肺经有热。伴有大便干结者可用冬凌草、大黄稍加煎煮,每日当茶饮。咽干肿痛者可用胖大海、麦冬、菊花泡茶,症状严重者加二花、山豆根、牛蒡子,大便秘结加大黄,往往可以收到不错的疗效。


  2、舌苔白、舌质偏白是虚寒
  舌苔白、舌质偏白的人多伴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温,为阳气不足导致的虚寒体质。
  如果是心阳虚的病人,会出现心慌气短,劳累加重。病人可服些红参、黄芪煎水当茶喝,平时饮食中常吃些温阳散寒的生姜。中医认为,冬天阳虚病人要格外注意保暖,可多进食热粥,也可自制一个药棉背心穿。方法是用熬好的生姜水泡棉花,然后晾干,做成棉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