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原来这样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12:14
一番品读感慨不少:汉画原来这么美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新闻网

  □本报记者 王平 黄翠

  

  “南阳晚报读书会”5月22日“汉画馆里读汉画”,请来了两位汉文化研究专家: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郑先兴和南阳汉画馆研究馆员牛天伟。从他们的娓娓道来中,我们听到了南阳汉画的历史渊源、逸闻趣事,加深了对于“敦煌前的敦煌”、“最纯粹的本土文化”汉画的理解和认识——

  

  汉画像石的发现

  “复活了”汉代的南阳

  

  南阳汉画馆研究馆员牛天伟先生从事汉画像石的收集、保护、研究20多年,对南阳汉画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说,大量风格独特、内容丰富的汉画像石的发现和收藏,让人们知道了南阳在汉代文化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复活了”汉代的南阳。

  他说,80多年前南阳汉画像石还不为人知,直到董作宾、孙文青等南阳人拂去那厚厚的尘埃,才发现了沉睡千年的汉代灵石。

  1923年董作宾回南阳,发现路旁乡人蹲坐的大石块上刻有人物、动物图案,图案古朴大气、粗犷神秘,而且这样的石头不是一块两块,河边的捶衣石、民宅的基石、路面铺的石头上,都有一些相似的“雕画”。董作宾发现这些“雕画”具有典型的汉代艺术特征。他的发现让匿迹千年的汉画像石“浮出水面”。

  寻访最勤、著述最多、收藏拓片数量最大的是孙文青先生。1931年夏,白河洪水泛滥,位于南阳城西南18里草店村的草店古墓被洪水冲刷而出。1932年秋,孙文青在草店墓发现了27块画像石,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发掘汉画像石墓。

  一年后,孙文青又先后到石桥镇和广阳镇的两座汉墓拓制汉画像石拓片30多幅,拂去了南阳汉画像石出处和用途的迷雾:原来是汉代人建墓的材料!

  

  汉画像石的内容

  与现代生活并不遥远

  

  牛天伟说,仔细“品读”汉画就会发现,汉画很生动。汉画的深沉雄伟、粗犷豪放及特有的古拙而质朴的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中从未有过的,体现出汉代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至今看来仍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此外,很多内容与现代生活并不遥远,探讨起来就能从中看到在文字史籍中所找不到的生活场景,能发现很多新的东西。

  

  汉画像石的研究

  进入了新的学术层面

  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郑先兴先生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多角度、全方位地讲解了汉画研究的相关内容。他说,汉画内容庞杂,记录丰富,既有西王母、仙人等“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又有牛耕、乐舞、出行等日常生活的真实刻画。创作手法上,既有规矩整齐的几何装饰,也有夸张多变的线条造型。不仅吸引了文物考古界、艺术界,也吸引了包括历史、哲学、宗教、民俗、天文、建筑等学科和专业的注意。而多学科的交叉,边缘学科的渗入,使汉画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学术层面——跨学科综合研究领域。

  

  汉画像石的价值

  形象的汉代百科全书

  

  郑先兴认为,两汉文化是本土文化的集大成者,两汉文化中所记载的,不仅是汉代的,还有大量先秦和远古文化。汉画反映的,正是这段历史,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与汉代简牍和传世文献同为汉代历史研究的三大支柱。

  

  汉画像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读书会会员们,两位专家对汉画深入浅出的解读,让会员加深了对汉画的认识和了解——

  一大早赶来听“汉画”

  张成山77岁,是社旗县兴隆镇中心学校的退休老师,为参加读书会活动,他早上5点半就从家里出发了。

  在专家学者讲解汉画知识时,他总是听得很认真,还不时地记着笔记。

  张成山说,虽然他已退休多年,但每天仍坚持阅读两到三个小时。他切身体会到读书的益处和乐趣,他在散文《读书十乐》中写道:“读书乐,读书乐,读起书来不寂寞。书中人物实在多,随时与你把话说……”

  母女一起读“汉画”

  邓凤玲一大早就带着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来到了汉画馆。

  邓凤玲说,她想通过参加读书会活动,让女儿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次来汉画馆受益匪浅,下次的读书会是什么内容?我们很期待。”

  他拄着拐杖来了

  “让书香溢满东风,让心灵徜徉书海”。这是60多岁的退休干部张祥生要求加入读书会时发来的短信。

  靠拐杖行走的张祥生老人让人感动。他说:“在街头等了40多分钟才坐上车赶来,但是学到这么多知识,值得!”

  张祥生老人读过大量经典名著,退休后更有时间读书了。近几年他特别爱看有关南阳历史文化方面的书。通过观看和听讲座,他对汉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④10

  5月22日,“南阳晚报读书会”走进南阳汉画馆,30多名会员“汉画馆里读汉画”、听两位汉文化研究专家“解读汉画”。

  前一天雨还下个不停,到5月22日,天忽然就放晴了。从早上7点开始,记者的电话就响个不停,第一个电话来自宛城区高庙的张三增:“我已坐上26路公交车了,到哪儿下车合适?”社旗县的张成山为参加这场活动,早上4点半就起床了:“我快到南阳了,不晚吧?”还有读者打来电话:“我也想去听听,现在报名晚不晚?”更有一位老先生拄着拐杖跟着听讲解的队伍,没落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