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年书香沉淀大岭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25:45

900年书香沉淀大岭村

2010-08-06 13:56:18 来源: 《信息时报》 

一个小小的村庄出过1个探花,38个进士,55个举人,8个贡生,九品官有100多人,这是广州惟一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番禺石楼镇大岭村的威水史。

信息时报8月6日报道 一个小小的村庄出过1个探花,38个进士,55个举人,8个贡生,九品官有100多人,这是广州惟一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番禺石楼镇大岭村的威水史。

村里小孩子走过五板街,石板街上,一边是新楼,一边是老屋,对比强烈。

大魁阁塔、龙津桥是大岭村的“村标”。

“蛎江涌头,半月古村”是大岭村村落整体格局特色。大岭村傍水而建,村落民居有序地排列在菩山脚下和大岭涌之间,呈半月形布局。大岭村以一条古街为主轴,旁生里巷,形成“大街一小巷”的两级交通体系,形成“鱼骨状”的街巷格局,处处与村落水系相通。

古桥、古塔、古祠、蚝壳墙、门楼、麻石巷、白石街,无一不使这个有近900年历史的古村散发出悠悠的古香。除了约90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外,就连残旧的宅院、古朴荒废的石井、放置在角落不起眼的石碑,在现代城市生活映衬下,也散发着独特魅力。

大岭灿叔

大岭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来灿成为记者的“导游”,人称灿叔的他今年57岁,是土生土长的大岭村人。

古村白描

在灿叔看来,几十年来,大岭村没什么变化,但村民的生活方式变了,务农不再是主要生活方式:以前村民多数种果树、菜地,如今村里有人口2400余人,从事农田和渔业工作的村民仅占全村就业人口的五分之一,“就算种菜,多数也就是自己吃,少量拿来卖,很多人把地承包出去”。八成左右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附近的工厂上班、打工。

在灿叔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这个古老的书香古村……

村口

大魁阁塔、龙津桥蕴藏逾百官员威水史

位于村口的大魁阁塔,建于清朝光绪十年,三层阁式砖塔,曾因年久失修,残缺严重。后按原貌进行了修葺。这个古塔,折射了大岭村的威水史——一个小小的村庄出过1个探花,38个进士,55个举人,8个贡生,九品官有100多人。近900年过去了,重教育的文化传统延续下来,成为村民炫耀不已的身份象征。如今的大岭村村中老少均好读书,在邻近一代以产出数量众多的大学生闻名,“这些年来平均每年都有十几二十个大学生”。

桥头

大榕树下惬意生活

与大魁阁相依相伴的,是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有400年历史的龙津桥,这是番禺现存最古老石拱桥之一。全桥用红石(红色沙砾石)建造,据说是取材于莲花山古采石场。

走上古桥,仔细端详,可见桥栏处刻有莲花纹,八宝花纹。“八仙过海”的图像,“鲤鱼跃龙门”等浮雕,刻工古朴生动。桥北侧一方雕有番奴像,作双手捧盘顶在头上,盘中盛物,单脚跪献状,十分罕见。迂回的小河流穿越古老的石桥,桥上穿梭着为农活忙碌的人们。桥上石板斑驳、凸凹不平,记者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灿叔却行走自如,沿途不断和村民打着招呼,“去哪?忙不忙?”

桥的两端,各有一棵百年历史的大榕树,树冠巨大,村民们三三两两,在树下乘凉、拉家常,更有老人家端坐一侧,悠闲自在。

街内

灰塑、砖雕有看头

大岭分三块,一是龙漖村、二是上村、三是下村,下村又细分中约、西约。有趣的是,在这里,可以见到不少熟悉的街名,如“文德街”、“龙津街”、“南华街”,“文明街”等,当地人说,这些街名和广州市区的同名街道并无关联,只是巧合。街巷的名称多用仁、义、寿、富、兴、安、和等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其中。

顺着龙津街,走的是一条白石路,又叫“五板白石街”——街道由白花岗岩石铺就,统一规格,顺着街巷自然延伸。

白石街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全长400余米。烈日下走在石板街上,一边是新楼,一边是老屋,对比强烈。街道、巷道于出口处通常设置街门、巷门,以作防盗之用。街、巷门的门额通常有艺术价值较高的灰塑、砖雕、石雕精美古朴,部分还有历史事件记载,具有浓郁的传统岭南街道特色,非常值得一看。

有些路段集中了无人居住的老屋,顺着门缝望进去,只见一片漆黑,看不见内在,而屋顶上长出了青草,在风中轻轻摆动。巷口有时会忽然“溜”出一只村狗,见了陌生人并不出声,摇摇尾巴,很快就不见。

“能留下来的老屋,多数没人住了,不少屋主的子女在国外,不回来了”,灿叔说,村民没有太多文物保护的意识,十几年前老房子拆了不少,“只要有钱,村民大多数都会把年久失修的古民居拆了,建洋房来住”。这些洋房多数两三层乃至五六层,瓷砖取代了青砖外墙。

显宗祠祠堂大门处的西洋儿童像。

陈氏大宗祠成为村民办红白事、宴请的“会所”。

陈伯的老屋有100多年历史,是全村最原汁原味的老屋。

雨塘公祠外的蚝壳墙,大岭人打鱼历史悠久,别出心裁地用蚝壳建了个大祠堂。

祠堂门口

摆西洋儿童像 开侨乡之风

只要是古村,就必然有祠堂,大岭村毫不例外。村里有三大古祠,各有特色,此外还有朝列大夫陈公祠,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进士公祠、佑江公祠、近湾公祠等。古祠堂不少开发为村的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陈氏大宗祠则成为村食堂,成为村民办红白事、宴请的新去处。

大岭陈氏十世祖祠——显宗祠,又名凝德堂,被村民们称为“桥头祠”,建于明嘉庆年间(公元1522年),是村里面积最大的祠堂。整个显宗祠坐东向西,灰雕、砖雕、木雕装饰保留完好。

显宗祠大门左侧的石雕镌有西洋儿童像,十分罕见。原来,在明代村里已有人任礼部主客清吏司郎,返乡时在祠堂外立了“送财洋童子”。这位官员一直主张和外国友好交往,后来也促成更多的后代到海外发展,为大岭村成为著名“侨乡”埋下伏笔。

灿叔说,文革时期,石雕被村民用石灰糊了一层,外表看起来如同石头,所以没被破坏。部分已整修完毕,粉刷一新。天井阳光灿烂,地面却长满了青苔。

祠堂已成村里的老人活动中心,老人可以在大厅中打麻将、唱曲。“三元打上一天,我们天天来,和上班一样准时”,中午近1点,标叔到场准备茶水,等着老友们。

标叔今年60多岁,是“雀友”中最年轻的,其他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雀友”各有组合,“最多时候摆了10张桌子,现在只有3张”,究其原因,“老人家陆陆续续‘移民’了,人就越来越少了”。面对记者的疑惑,标叔大笑起来,“移民”是老人们自己“发明”的说法,就是说老人家走了,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民居附近

600年蚝壳墙历经风霜洗礼

中午12时,家住中兴街永康巷的陈伯和老伴安坐家中,家的对面,是一面长约50米的围墙,墙内是建于1403年的两塘公祠。两塘公祠的围墙均是用硕大的蚝壳混杂着泥沙砌成,600年过去了,墙身已十分斑驳,但蚝壳依然坚固,用手去掰纹丝不动。

蚝墙高9米,墙体厚实,据说至少有蚝壳10吨以上,要蚝壳数百万只才能筑成,气势让人赞叹。村中老人说,由于靠近珠江口,大岭人打渔历史悠久,终年与蚝贝一类海产品接触,因而别出心裁地用蚝壳建了个大祠堂。

两塘公祠门前有一棵菩提树,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树高超过15米,直径有1米,树荫约60平方米,成为现在番禺境内历史最长久、树形最大的菩提树。

日日与蚝壳墙为邻,陈伯和老伴早已熟视无睹,没什么感觉,“天天有人来看、来拍,不明白有什么好拍的?”老两口的子女外出打工,只剩老人独居。虽然年事已高,却也闲不住,平时还上山捡柴,劈得整整齐齐,摊在家门口晒干,再分成小捆捆好。灿叔说,村民家家用上了煤气,但老人家还是习惯用老式炉灶,烧柴火煲汤,“这样煲出来的汤才最靓”。

陈伯家门口摊了一排的柴火,让人感觉一下回到了几十年前——村中炊烟袅袅,叫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此起彼伏……

而这,也是大岭村的魅力所在:长长的一段历史,气势磅礴的古建筑,有人气的生活,热情纯朴的村民,山清水秀的景色——900年的历史,并未将这个古村与现实割离,而是给了一种新选择,让人们可以从一种喧嚣的生活中走进了另一种浮生半日闲的逍遥。

街坊印象

“住惯了,哪都不想去”

“我这间屋,100多年历史,是全村最原汁原味的老屋,住得好舒服。”62岁的陈耀东站在家门口,夸耀自家老屋。

陈伯的老屋在中兴街仁德巷2号,还没见到老屋前,先吸引记者的是屋前一片小花圃。不过十余平方米,却种植了数种花草、桂花、茶花、满堂红,郁郁葱葱,生机无限。

走进百年老屋,十分凉快。进门有厨房、卫生间、客厅,“这些都是利用原来的天井加建的,右侧是最原汁原味的老屋”。老屋高达3米多,包括两个房间、一个客厅。客厅正中墙壁处设置了一个供奉祖先的神位,保存完好。虽然后来做了加建,但老屋的“一草一木”都留了下来,屋前的麻石,透着岁月磨练的光泽。

陈伯有三个孩子,各自成家立业,都不在村里住。独居的生活,陈伯感觉惬意,“很舒服,在这住惯了,哪都不想去”。

在陈伯的眼里,大岭村几十年来没什么变化。老村的生活日复一日,还有几个月退休的他,希望退休后先帮帮孩子,但最终还是想回到村上。

后记

大岭村的明天

灿叔告诉记者,石楼镇去年起投入千万,加强对大岭村古村落文物的保护与管理,石楼镇政府专门在大岭村设立了“石楼镇大岭村历史文化名村修葺办公室”,对珍贵的历史文物进行保护和修葺。

目前,已把东起上村、西至西约、南至大岭小学、北至社围共9000平方米的古村落划为绝对保护区。对显宗祠抢救维修的首期工程已完成。姑婆庙的维修、始祖柳源堂的复建、玉带河的部分整治已经开始规划。

针对亚运,届时或开通一条专门的亚运游线路,收纳重要景点。长远来说,大岭村将按照一个旅游景区的概念来整修和打造,营造诗意的居住环境,传统建筑、古祠堂将成为旅游景点。

推荐景点

沙井气 沙井气位于大岭颖源里内,建于清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用白麻石砌成,井深3.3米,水深约2.5米,井水源源不断,取之不尽,可供附近几十户人家饮用。因水出如气,故名“沙井气”。村民平时叫“沙井起”。井水水质清澈,泡茶甘香,用沙井水煮饭,即使大暑天时,隔夜饭也不变质。但附近其他井水就完全不同。

菩山第一泉 菩山第一泉位于大岭村后,后冈东北方山脚下。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辛卯科进士陈维湘在山泉旁岩石斜坡上题字刻石,称此泉为“菩山第一泉”,此泉因而得名。原是自然的沙滤山泉,水质清洌。过去的富户人家或文人多拿来烹茶,茶味甘香。近年因地下水污染严重,于是村民又兴起饮用泉水。

接龙桥 接龙桥,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一拱二墩,全桥花岗岩白石砌成,东北向横跨玉带河。由于年久失修,残缺严重,已于2007年12月按原貌进行修葺,并于今年3月中旬竣工。

“贞寿之门”石牌坊 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110多年。古牌坊为四柱三门三楼石牌坊,由花岗岩石块构成。贞寿之门是为文林郎陈达华妻蔡氏、妾冼氏二人守洁养大女儿,两人都活到百岁才寿终,经历六朝皇帝,当年陈达华居住大岭西约坊“菩山第一门”旁的一条‘里’,皇帝下旨后,这条‘里’就改名为“百岁里”。

交通

自驾:从广州到大岭村,自驾车可从洛溪大桥或华南快速干线,到迎宾路,转向石碁镇方向,再到石楼镇,向着莲花山的方向,就可以看到大岭村的路牌。

公交:如果是坐汽车,在文化公园有到莲花山的巴士,在大岭村村口有站停。或从广州任何开往莲花山的车,都会经过大岭村,只要在村口下车就可以了。也可从广州市区坐车到番禺市桥,再转车前往大岭村。

路程:如果不塞车的话,大约40分钟就可从广州市区到达大岭村了。

(本文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成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