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的“豪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02:55
70年代,提倡的是先生产、后生活,高积累、低消费。住房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除了极少数“单元楼”,大多数是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简易楼、筒子楼。政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生产上,没有更多的财力建设足够的住宅。70年代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而国家在城市住房上的投入总额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

“筒子楼”------是一种每层共用一条走廊、两边分布若干房间的简易楼,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是相当一部分城市职工的宿舍和家。








黑白照作者:谢白,彩照作者:东北风摄影网识途老马
1986年,谢白到南京大学任教后便住进了位于南大南园的筒子楼,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几乎所有的同事都住在这样的楼里。“每家一个房间,面积小的只有十一二平方米,大的也不过是十五六平方米。要挤进一家三口,甚至老少三代。”和现在的住房相比,“筒子楼”的条件很艰苦,早已成为各家各户厨房的走道狭窄而漆黑,一不小心就可能会碰着张家的锅、李家的灶。一层楼共用一个水房。夏天洗澡还要排队。尽管如此,这样的居住条件对于谢白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已经颇感心满意足。“因为这里可以上户口,孩子可以入学,两地分居可以得到解决。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营造自己的小窝。”甚至就连那难以插脚的走道,“在还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那里是信息发布的场所。社会和学校的任何信息,大的政治风云,学术动态,校园信息,社会趣闻都可以在走廊里听到。”  



“筒子楼”还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会被邻里照顾得吃喝不愁,可以一年365天尝遍楼内各家各户的饭菜零食。所有人家的大门都为孩子们打开,让他们时时处处感受到关怀和亲情,更不必担心长大后不具备沟通、交流的技能,因为他们在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朋友和伙伴。”

那时,各家都差不多,不仅狭小而且简陋,很多家庭全家就挤住在一间房子里。除了紧凑摆放的床、柜以外,几乎没有更多的家具。如果有一套单元房、四合院或者平房,象下面这样相对宽绰的空间与摆设就算是那个年代的“豪宅”了。当时的小学同学好朋友李刚,他家占据了一排平房里的5间,总去他家玩,但初中后分开失去了联系……怀念七、八十年代,怀念那些童年、少年时的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