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仰峰:23岁小伙饿死家中 被宠物化的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7:12:31

河南罗山县23岁小伙杨锁8个月前活活饿死在家中,一名曾帮过他的村民说,“给他饭吃他都想让你直接喂到嘴里。”追根溯源,因父母从小娇惯而懒惰成性,成了“天下第一懒人”,最终饿死。最近,以这个真实故事为题材的电影《罪爱》正在当地拍摄。(8月5日《大河报》)

如果不是详实的新闻报道,谁敢相信这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杨锁饿死家中严格说来称不上悲剧,因为他短暂的一生实在毫无意义,在慵懒和混沌中画上句号——称之为丑剧,虽然可能对亡者不敬,却更符合事实。

杨锁是这出丑剧的主角,但看完报道,我们会觉得他是丑剧的最大受害者,罪魁祸首当属他已经去世的父母:杨锁8岁的时候,父母出门还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上学后杨锁不做作业,老师批评一下,父母就找到学校;年岁渐长,杨锁有时也试着干活,父母却阻拦,要他玩去……

这样的溺爱,已经失去最起码的原则,让人毛骨悚然。在这种家庭氛围下,杨锁无疑“被宠物化”,其生活已和小猫小狗差别不大,缺乏基本生存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与其说杨锁是在纷飞大雪中饿死,不如说死于他父母长久以往犹如砒霜一般的溺爱。

我们常常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其实未必,溺爱不是富人的专利,或者说是否过度娇宠孩子,与家庭条件没有直接关联,而关乎父母是否拥有了健康的育儿观和对孩子未来真正负责的意识。

不得不说,很多人之于孩子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他们赋予孩子肉体,却缺乏使孩子生命健康充实的能力。严格上说,他们做的只是“哺育”孩子,这近乎本能的行为,很多动物都可以做到。这无疑是最让人悲哀之处,在杨锁父母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理性苍白丑陋的那块短板。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先生几十年前的悲愤一问,到现在还振聋发聩——你具备做父亲的资格和能力了吗,你要将孩子导向哪一个方向?我觉得,到现在为止,很多国人都经不住这样的拷问,这与他们是贫是富,是精英还是走卒贩夫无关,只关乎“爱的能力”。

张剑虹:天下第一懒被饿死缘于父母的“罪爱”

 

一个23岁神志正常的小伙子,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

“那么大的人了,你给他饭吃,他都想让你直接喂到他的嘴里。”当地一位曾经帮过这个小伙子的村民说。

追根溯源,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分溺爱,让一个聪明的孩子成了“天下第一懒人”,最终走向了死亡。

以这个真实故事为题材的电影《罪爱》,目前正在信阳罗山县拍摄。(08月05日大河网-大河报)。

看了这则新闻,让人有一股说不出的悲凉,让人有一些说不尽的感慨。23岁正是青春好年华,正是人生好时光。生活才刚刚开始,人生才刚刚起步。多少的希望、多少的憧憬、多少的创造、多少的辉煌都在张开臂膀,都在放飞梦想迎接着。但是,杨锁:一个23岁的小伙子却因为自己的懒惰,因为自己的无能竟然活活饿死在自己的家中。

这是杨锁个人的悲剧,这也是许多痴心父母的悲剧,这更是社会的悲剧!这让人不由得记起了一句名言:“至要莫如教子,至乐莫如读书。”的确,纵有万贯家财,如果不会教育孩子,那些财产也只能是一堆垃圾;纵有千般希望,如果只知一味宠爱孩子,那些希望也会是一堆泡沫!不仅不能够承载希望,创造辉煌,反而还会殃及自身,连生存都是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明天。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这是人人都会说的话语。但是。如何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却不是每个父母都会做的。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情,重要的是教育孩子。

中国的许多父母也许是自己的生活太过坎坷、也许是自己的人生太过艰难。所以,总害怕自己的生活在孩子身上重现,总担心自己的苦难在孩子的身上重演。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衣食无忧,总祈祷着孩子能够幸福无比,总渴求着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总期盼着孩子能够心想事成。但是,他们不是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方面来磨砺孩子。而是在孩子一出生后,就把孩子当菩萨供着,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横草不让孩子拣,竖草不让孩子沾。孩子要海中的龙王父母会毫不犹豫跳海,孩子要天上的星星,父母会毫不犹豫上天。教导孩子与人交往莫吃亏,公益劳动莫出力。在父母的这种过度的娇惯下,一些孩子就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父母恩,不领父母情,心目中只有自己的小霸王。

新闻中杨锁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他们对杨锁十分疼爱,为了把儿子永远留住,专门给孩子起名叫杨锁。 “杨锁8岁时,父母出门时还把他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杨锁有时也试着干活,他父母看见后就说,你到一边玩儿吧,别累着了。”硬是把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养成了一个不知愁滋味、不懂生活艰的纨绔子弟,养成了一个离开了别人就无法生存下去的庸人、懒人。

《战国策》上有一名篇,叫做“触龙说赵太后”,文中有一句名言,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样无原则地娇惯孩子、无限度地宠爱孩子,表面上看,是爱孩子,从长远看,从深处看则是害孩子。当今社会的法则是,任何时候一个正常的、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是劳动才能生存,创造才会成功,勤奋才会致富。世界上永远不可能有天上掉馅饼的事。

所以,这条新闻,再次提醒社会、提醒父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孩子就为孩子考虑长远一点,起码要让孩子学会谋生的技能,学会创造的本领!否则,就会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仅误了孩子的前程,还可能丢掉孩子的性命,这样的父母之爱的确是《罪爱》!(张剑虹)

“天下第一懒”与“父母皆祸害”

 

据《大河报》报道,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朱堂乡一23岁小伙子杨锁因为从小被娇生惯养而懒惰成性,父母去世后,他有活儿不干有事难当,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一直放臭也不做来吃,最后活活饿死在家中。 屋内酒肉臭,却有饿死骨。“懒婆娘脖子上套饼”的寓言故事有了一个现实版,这让人有点儿哭笑不得。

以杨锁这个真实故事为题材的电影《罪爱》,目前正在罗山县拍摄。据说是要复活“天下第一懒人”形象,以警示世人。这种极端例子的普世意义就是告诫家长们别那么溺爱孩子。

对子女来说,杨锁父母属于“顺我者”,娇惯孩子到了一定水平,打爹骂娘都没事儿。这种被宠溺坏了的孩子将来早晚要付出代价,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杨锁也够奇特,再不靠谱的人也会本能地想着生存问题,他愣能用饿死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如果杨锁的父母在天有灵,估计也不会顺着他让他发生这种事儿。

一般来说,“顺着来”最初总是让孩子比较受用,那多自在、多有主人翁感觉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种“顺着来”的糊涂家长也不少,但更多的家长则很“理智”,全方位把握孩子的未来,从最初孩子的成绩、升学、才艺到后来的工作、感情都考虑得特别周全,好像稍微放松一点儿孩子就会走偏一样。

这么一来,全面“理智”管理教育孩子的家长形象可就不怎么样了,他们什么都管,还是强制性的,子女没有自己的选择空间。“受害不浅”的孩子们在网上抱成一团,形成了共同声讨集体批判父母的局面:“父母皆祸害”。

很多人认为这种宣泄现象的深层根源是父母把自己焦虑和失败的压力给了孩子,是不健全的社会培养了一批不健全的成年人。而在一些父母看来,这帮白眼狼不知好歹,如果没有父母的辛苦培养,他们能有好成绩?能上好大学?能找到好工作?将来能买房买车?

其实无论是杨锁事件,还是“父母皆祸害”遭到争议,说到底,就是父母对子女如何教育的问题。窦文涛认为根本在于对教育的认识,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例如家长认为地球是方的,你告诉孩子别走远了,走远就掉下去,父母是好心,但根本上是错误的。还有另一些人为孩子摇旗呐喊,要求家长们多关注孩子的心声,修正一下自己的行为。

这就有点儿起哄架秧子了,哪儿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啊?两代人之间也不是对立面,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父母的本意都是为孩子好,其中可能有失当的地方,但是作为子女,尤其是那些“控诉”父母的,应该琢磨一下,随着慢慢成长,过去岁月中经受的教育失当,完全可以通过不断反思来进行自我调整,而不是沿着错路走下去。如果把失当一股脑儿推到父母那儿,就是一种逃避。人生只有一次,如果自己都不为自己负责,还能指望谁来替你承担失当的后果?

本报在今年高考后采访了一些优秀生,其中,有被父母宠爱的,也有家境贫困反过来照顾父母的,但他们的共性是,自律,有自己的思考,能够与父母平等交流。而从整个社会层面讲,社会的健康发展,教育的正常化,需要父母和子女的相互信任和持续对话,多些借鉴和尊重,少些抱怨与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