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株洲航电枢纽 “三大创新”凸现示范工程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5:35:05


4月28日,交通运输部水运司在湖南株洲市主持开展了湘江株洲航电枢纽示范工程活动验收工作,30多位专家和代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和审议株洲航电枢纽工程总结报告等,一致认为,该示范工程效果显著,未出现质量安全事故,各分项工程质量合格,其理念、技术和管理“三大创新”引领航电枢纽工程建设新趋势,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验收组同意通过验收。
“航电结合、以航为主”的枢纽工程
据介绍,株洲航电枢纽工程于2001年11月28日批准项目初步设计,总工期5年,工程概算总投资19.47亿元,其中利用世行贷款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27亿元),交通部拨款3.18亿元,省自筹8.02亿元;2002年7月11日国家计委批准项目开工。2002年8月开工建设;2004年12月,船闸建成通航;2005年8月,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6年8月,电站五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株洲航电枢纽全面建成投入运营。
株洲航电枢纽工程于2006年3月被交通部列为全国内河航电枢纽建设示范工程。根据交通部 “关于做好内河水运建设示范工程活动验收的通知”要求,在湖南省交通厅的周密组织下,湖南省湘江航运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紧紧围绕示范工程活动的总体目标和“安全、高效、环保、节约、服务”这个主题,本着“航电结合、以航为主”的总体设计理念,运用低水头航电枢纽结构设计新技术,把枢纽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的设计理念等关键技术研究贯穿应用于施工和建设全过程,顺利完成了示范工程活动全部内容。
取得理念、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与突破
验收组认为,湘江株洲航电枢纽示范工程活动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和突破:一是理念创新。把以航为主的航电枢纽设计理念,贯穿于以保障航道畅通、安全、高效为目标的枢纽选址、水位衔接、总平面布置等各环节;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理念贯穿于项目设计、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各方面;突出了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的管理理念,在航道保障系统建设、枢纽调度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所创新。
二是技术创新。采用动床物理模型试验等方法,研究方法科学,突破了传统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设理念和规范,为今后航电枢纽规范、标准、设计指南等编制奠定了基础;泄水闸及船闸启闭系统采用内置式设置,布置简明,节省投资;贯彻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理念,减少后期运行成本;根据枢纽所处环境,因地制宜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护坦、护坡、海漫、消能工等结构;采用抗裂型防水添加剂解决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渗问题;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指导船闸施工;采用适宜的草、木植物恢复植被、改善生态,采用景观设计,创造自然和谐的环境。
三是管理创新。强化业主在设计、建设、管理中的主导作用;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效率;采用电子遥测遥报系统提高航标的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为科学合理调度提供基础;实现“少人值班、少人值守”等。
社会和经济效益巨大
湘江株洲航电枢纽示范工程运行一年多来,显示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根本改善了大源渡至株洲枢纽96公里通航条件,实现梯级最低通航水位的衔接,保证了千吨级船舶的常年通行,通航保证率达到98%。库区航道渠化后,促进船舶的大型化,船舶装载量、航速进一步提高。千吨级船闸2004年12月底通航后,至2007年底,船闸累计开闸6064次,安全过闸船舶50420艘,通过船舶运量1086万吨。
株洲航电枢纽年发电量约为6.64亿千瓦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环境友好的清洁能源,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25万吨,减少CO2排放量约65万吨。通过优化设计减少了工程量,建设单位科学地组织调度,工程提前一年完工,比计划多发电6.0亿千瓦时,纯收入达1.45亿元。大大缓解了施工期资金筹措压力,进一步增强了“以电促航”的能力。
通过堤岸加固、农田抬高、抽排、撇洪排渍、弃土还田等工程措施,使库区淹没影响耕地由2.1万亩减少到0.56万亩,移民由506人减少到178人,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库区耕地资源,使库区移民不需要离乡离土,外迁安置,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经保护的耕地,也由建库前易遭水灾的“大水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其中,经保护改造后的堤外低产“大水田”就达6000余亩,被保护的耕地质量大大提高。
此外,总体布置和跨闸桥梁建设考虑了预留二线船闸的布置;通过优化设计,共节约建设资金35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