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墨法的运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0:28:12
关于墨法的运用               □ 范润华

    墨法即用墨方法。
   
    书法作品十分讲究对气韵生动的要求。谈到这个问题必然与墨法有直接的关系。自古以来,在笔法上已有颇多论述,然而对墨法却往往是简附而过,因而在这里很有必要对墨法予以强调。清包世臣在《答熙载九问》中将这一点提到了应有地位,他说:“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书法讲求筋骨血肉,血肉就指的是水墨,只有水墨调和,方能显得骨劲肉匀、血脉相连、气势贯通。所以一件书法作品,不但应笔力遒劲,而且要墨法华滋,才能赋予神韵。这和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是同一道理。清代绘画理论家沈宗骞曾提出:“一件作品传神的秘妙,没有什么神奇,不过能使墨用到好处。用墨的秘妙也没有什么神奇,不过能以墨随笔,并且以助笔意所不能达到的气韵。总的来说,笔是墨的元帅,墨是笔的士卒。笔没有墨无以和,墨没有笔无以附。墨以随笔之一说,可谓泄尽用墨的秘妙。”虽然书法不能与绘画等同,但在“以墨随笔,且助笔意之所不能到”这一点上,同样是一大关键。也确实是传神秘妙之一。书法作品对用墨是非常讲究墨的浓淡枯湿的,墨色要用的浓不凝滞,如润含春雨;淡不伤神,似水流花放;枯不瘠薄,如古藤挂壁;湿不臃肿,似肌健丰美。也就是说在用笔施墨上要擅变善化,不但笔力遒婉,而且墨气淋漓,给人感到流通照应,浓淡间出,血脉相连,生机勃勃的美感。这就更增加了作品中那种“秋水满地花满座”,“天机流露出精神”的美妙意境。墨色的运用,并不是为了掩盖笔意的不足,而是加深意境和情趣。深浅浓淡、枯润干湿等变化,必须掌握分寸,贵乎自然,并且与用笔密切结合,力求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使它和书写的内容与作者的感情统一协调。如果生硬夹杂或洇化失形,则不但于笔意无补,反而会破坏作品的气韵。

    在谈具体的用墨方法,宋姜白石说:“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书法用墨原则上是浓淡适中,以不伤神采、不滞毫锋、行笔流畅为宜。用浓淡适中的墨汁可书写篆书、隶书和楷书,这些书体因为可以笔笔断,所以书写时笔中的含墨量要略少一点,以点画的润泽为目的。行书和草书因有其连绵的因素则要饱满一些。至于点画的燥润,那是行笔的徐疾所使然。谈用墨不仅与笔有关与纸也有关。所谓墨有浓淡,笔有枯湿,纸有生熟,三者交融才能产生理想的墨迹。使用浓墨,最好选用不洇的熟宣纸。书写时墨要饱满,笔要徐缓,方能写出丰润妍丽的字迹。否则燥笔丛生,令人烦躁。使用淡墨,用熟宣纸伤神,生宣纸洇渗失形,功力不深最好不用。但对于功力深厚者来说,淡墨生纸用于今草狂草不仅可行,且能增添墨色多变的风采。
   
    狂草用墨多变,且选用生宣纸。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重述一下《自叙帖》的用墨特点。《自叙帖》的用墨特点是:“渴润兼出,一任天行。浓不病滞,淡不伤神。重不臃肿,轻不乏力。饱渴随意,遣运自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尤以字多连绵,堪为绝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狂草的用墨是以墨汁偏淡为主,兼用浓墨、适中和淡墨。墨汁偏淡易于流动,行笔舒畅,容易收到狂草书体连绵和一笔书写多字的需要。时有浓墨、淡墨和适中的出现,是映衬浓以耀其神,淡以变其色,适中以润其泽,于不经意之中展现墨分五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当然,这里边也与因生宣纸的洇渗性能,能够出现不可思议的水晕墨章的效果有直接的关系。前文曾谈到怀素用笔“意率字疾”,意率字疾就意为着书写狂草就不考虑毛笔蘸墨的多少。饱笔、湿笔、渴笔随意落纸,落纸后再用娴熟的笔法去调剂,于是笔画也就出现了妍美的润笔和险峻的燥笔。狂草作品中的用墨,既是燥润相杂又是相间生情,绝不能偏颇一面。如果尽是润笔就担着臃肿软绵之嫌,燥笔过多又会让人有风风火火的厌恶。因此,燥润适度才能显现出妍美和险峻各领风骚且又相互辉映的天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