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门山(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8:05:12
 

­上天门山(二)

  自查知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率兵经过天门关时立了一个碑之后,于2009年3月28日,我又约了几个人上天门山。其中有一个当地的乡镇领导自荐当向导,他说他小时候就看过那石碑。 ­

 

  我还查知,天门山的天门关历来又叫鬼门关,《辞海》中记载: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西,界于北流、玉林两县间,双峰对峙,中成关门。此关在明洪武年间改名桂门关,宣德四年(1429年)再又改名天门关;前些年又兼称为“贵人关”。 ­

  向导凭着感觉把我们带到324国道边的一条不起眼的小路,说好象是这里不远就可见到石碑。(见下图)

 ­

   ­

  顿时,大家都兴奋起来,刚进山即象寻宝一样地在茂密的山林里搜索起来。 ­(见下图)

    ­

  约二十分钟,就听到了惊喜的呼叫声:“石碑在这里!” ­

  我们其余人急忙快步地寻声冲去。我顾不得山林之中长有带刺的灌木,胳膊被刮了二道血痕也在所不惜。(见下图)

 ­

   ­

  到了“石碑”一看,碑有约三米高,“碑”体约一米宽;样子比较凝重(见下图)。 ­

    ­

  我挠腮猴急地取了些草叶拭擦“碑”文。一看,中间是三个大字——“天门关”!又拭擦了上下的碑文:上面的是“北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落款是两行字,上一行是“北流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八日公布”,接下一行是“北流县文物管理所立”。(见下图)

 ­

   ­

  看完“碑文”,我们的惊喜情绪开始跌落;因为大家都很快地明白,此碑并不是天门关的真正石碑——它缺少了千年沧桑的古老形貌。 ­

  我不甘失望,寻思天门关或鬼门关的古石碑还会存在,于是提议大家再在附近寻找,以免落下象明代徐霞客那样的悔恨。 ­

   ­

  徐霞客曾因没见到鬼门关而悔恨不已。他为此在《粤西游日记》中写道:“北流县西十里为鬼门关,东十里为勾漏山,二石山分支耸秀,东西对列,而鬼门颠崖遂谷,双峰夹立,路过其中,胜与勾漏实相伯仲。予自横林北望即奇之,不知为鬼门也,至县始悟已从东南越入之过,以不及经其下为恨。” ­

     ­

  把此关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是万分正确的,因为它太有名气了。 ­

  ——唐朝宰相李德裕于宣宗时(847年),被贬为崖州司马。过天门关时写诗曰:“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 ­

  ——唐代诗人沈铨期(字云卿)被贬过此写《入鬼门关》一诗:“昔传章江路,今到鬼门关。土地无人老,流移几客还。自从别京路,颓鬓与衰颜。夕宿含沙里,晨行同路间,马危千仞谷,舟行万重湾。问我投何地,西南尽百蛮。” ­

  ——明代广东人朱琳,由琼山县卸任后北返,写了一首《出鬼门关》:“北流仍在望,喜出鬼门关。自幸身无恙,从教鬓已斑。昔人多不返,今我独生还。回望琼山县,昏昏瘴疠间。” ­

  ——宋代大文学家、诗人苏东坡,被贬岭南经过此关时曾作《次韵王玉林》一诗:“晚途流落不堪舍,海上春泥手自翻;汉使节空余白,故侯瓜在有颓坦。平生多难非天命,此去残年尽主恩;误辱使君多文拭,宁闻老鹤更新轩。” 之后于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苏东坡被赦免北还而路经鬼门关时写道:“养奋应知天理数,鬼门出后即为人。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 ­

  终于,我们的一个奋勇者首先发现了苍老雄劲的“天门关”。(见下图)   ­

    ­

  一时间,大家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急忙兴趣十分地引颈观赏古碑。只见碑体是斑驳的天然岩石;上刻的“天门关”三个字体雄浑得体,虽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但感觉得出其书法功力十分了得。 ­

  为这石碑,唐代诗人温庭筠赞美马援:“汉令班南海,蛮兵避郁林(现在的玉林),天崖柱分界,傲外贡输金,坐失奸臣意,谁明报国心,一棺忠勇骨,漂泊章烟涂。”不过,我觉得还应该赞谢古今的路客与游人,使此关的字迹如此完好保存。 ­

  用心观看,古碑保存完好还是另有原因的:一是“关”的左旁有个阴森森的山洞,使人不寒而栗;二是“关”旁有块危石摇摇欲坠,令人望而生畏。这独特的形状、阴森的气势,显示着一股巨大的威慑力,仿佛在向人们昭示:谁也不能破坏此关,否则谁就不会有好结果!     ­

   ­

  再看天门关旁边斜上坡的一些岩石,面目狰狞的有之,奇形怪状的有之,神秘莫测的有之、、、险恶之景相当易见,有的就真的象蛄蝼、鬼怪(如上图)。难怪《广西通志》关隘篇记载:“天门关……在(北流)县南三十里,两石相对,其间阔三十步,俗号鬼门关。” ­

    ­

  其实天门关又叫鬼门关的原因主要的是此关在古代十分险要。北方、中原的人对百草丛生、气候潮湿、瘴气弥漫、虫蚊较多的此处相当不适,易染重病;所以对他们而言,“鬼门关”以南就是南蛮之地。 ­

    ­

  此山正是北流的圭江水系(向北)与玉林的南流江水系的分界岭,古代中原通往钦、廉、雷(今广东雷州半岛)、琼(海南岛)和交趾(今越南中北部)的官员和流放人员都是经湘漓运河(灵渠)、桂江、北流河(圭江)登岸过此关口,再下南流江。正如《太平寰宇记》卷167所载:“南流江与北流江之间的分水坳,位于容州,叫桂门关,‘其间阔三十步’,俗号‘鬼门关’,为中原通交趾故道。”据此,中原人和北方人过此关后多因长途劳累(相当部分的流放人员又情绪低落)加上不适应水土,相当于跨进了阴森可怕的阴界,生者难以复还。以至《旧唐书·地理志四》记载:“﹝ 鬼门关﹞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谚曰:‘ 鬼门关,十人九不还。’”

   ­据资料介绍,天门山的高度为海拔170多米,山体主要以泥盆系灰岩组成。(见下图) 

    ­

­

  离开古碑后,我们大约用了四十分钟即爬上了第一个主峰。山峰上虽然还有不少怪石、险石,但由于没有了茂密阴森的林木,所以很开阳,光线足。(见下图)

 ­

   与刚才看古碑的区域相比,我们有了到“天门”的感觉。(见下图)

    ­

   ­

  山顶呈长条和起伏状,不时有登上去让人兴奋的峰顶。(见下图)

     ­

  有的山路是从石缝里穿过的。(见下图)

 ­

    ­

  有些岩石也颇为可爱,如下图所示的岩石很象一只正在享受我轻轻抚摸的雄性狮子,它的鼻子、大嘴、眼睛和鬃毛等体态相当有神;

 ­

    ­

   有块石头极象一只防备着天上猛禽的啮齿类动物,样子栩栩如生(见下图)。 ­

     ­

­

  可见,有着鬼门关之称的天门山也大有使人舒心之处;难怪元代曾任两广廉访使的伯笃鲁丁能以良好的心态作诗《过鬼门关》:“雷阳任满郁林还,过了千山及万山。但愿人心平似水,不须惆怅鬼门关。” ­

     ­

  天门山的最高主峰是有天门亭的山峰。(见下图)

   ­

   ­

  我们当天全程爬完天门山的用时是3小时左右。中间我们还采了些石菌,象木耳,可吃。(见下图)

 ­

   ­

  我这第二次上天门山感觉最大的收获是观赏到天门关的古碑,从中领略到一些相关的文化内涵。 ­

  此外,我观览了一些新美景。(如下图) ­

       ­

  大家都得到了一份阳光般的好心情。(见下图)

 ­

     ­

  在此,以“但愿人心平似水,不须惆怅鬼门关”与大家共勉。

 ­

                             ­

               二〇〇九年四月六日完稿 ­

­

  *  玉林现为玉林市,历史曾为郁林县、南流县、郁林、玉林县、鬰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