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互联网问题系列调研报告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12:32
互联网问题系列调研报告之二——网上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调查人:谢新洲 王秀丽 田丽 王洪波 杨萌 发布时间: 2010-06-10 来源:光明日报 

  不同群体的网民在参与网络讨论时的明显差异,决定了网上民意与主流民意之间的客观差距。社会各界应该理性看待网络舆论,对于网络讨论中的各种观点,无论是用作数据参考、信息分析,还是政策咨询,都应考虑“发帖人”的身份特点及其知识背景,有选择地接受和使用,用批判的眼光分析舆论倾向,以免将有失偏颇 的个人观点当成公共舆论和民意代表误导大众。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考察时,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前夕,再一次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的联合采访,与网民在线交流。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各级官员的积极参与,开启了网络时代中国互联网政治的新篇章。

  在此背景下,对网络讨论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理解网络民意,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本文中,我们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分析了网络讨论的群体特征、议题分布以及影响因素,并对网络讨论的良性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谁在网上发表意见

  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虚拟的公共空间”,其匿名性、交互性、低成本和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让网民畅所欲言成为现实。将用户属性与网络讨论行为进行交互分析发现,不同群体结构特征的网民在网络讨论参与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

  1.九成网民曾参与网络讨论

  调查数据显示,近九成网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网络讨论。在回收的3058个有效样本中,曾以某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过意见或评论的被访问对象有2740人,占样本总数的89.6%,这说明网民具有强烈的表达愿望,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意见和情绪在互联网上得以宣泄和体现。在参与网络讨论的样本中,男性和女性样本分别为1488、1252,分别占网络讨论参与者总体的54.3%、45.7%,性别分布与我们调查样本总体男女比例高度一致(54%∶46%),这说明,性别属性与“是否参与网络讨论”联系不大,只有可能在议题内容上有所差异。

图1参与网络讨论的议题分布

  2.年轻网民是网络讨论的主体

  从年龄上看,网络讨论中20-29岁的参与者最多,占到了网民总数的35%,其次是19岁及以下的网民群体,占到了22%。对样本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30岁以下网民中参与讨论的比例为94%,高于总体发言比例的89.6%,而30岁以上网民尤其是40岁以上网民的参与比例仅为80%左右,明显低于总体发言比例。可见,网络讨论行为在年龄分布上呈现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互联网上的活跃群体,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和评论,观点表达也更加积极主动;而30岁以上被调查样本参与网络讨论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能与这一年龄段人群责任重、压力大,经历事业、健康和家庭等各种考验,无暇顾及互联网上的话题讨论有关。

  3.中高学历网民是参与网络讨论的活跃群体

  从学历上看,在参与网络讨论的被访样本中,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发言比例均低于样本总体发言比例。大专、本科人群为90.7%,硕士、博士人群高达92.2%,远远高于样本总体发言比例的89.6%。由此可见,相比高中及以下较低学历者,拥有大专及以上较高学历者的网络讨论参与度更高,并且随着学历水平的升高,在网上发表意见或评论的样本比例也逐渐增大。这说明受教育程度与公民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密切相关。较高文化程度人群积极发表意见或评论,通过公共平台表达自身诉求,有助于提升互联网舆论平台作为公共空间的影响力,一定的权威言论还可及时帮助网民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换,从而提高网络讨论的整体深度和水平。

  4.农村及小城镇网民更倾向于参与网络讨论

  调查数据显示,居住地为农村、乡镇、县城、小城市的网民和居住地为中等城市的网民在网上发表言论的比例较高,分别为91.4%、89.8%。行政级别较低的地区,网上发表言论的比例却呈现上升趋势,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信息相对滞后或者利益矛盾不能得到及时协调,导致人们以网络为渠道来申诉问题或者表达不满。随着居住地行政区位的上升,网上发表言论的比例反而有所下降,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在网上发表言论比例最低,为86.9%。这可能与大城市信息相对透明,政府和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较强有关。当前,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建立具有独立域名的政府网站,发布政府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利用互联网减少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改善公众监督条件,有利于网民参政议政,提升舆论监督力度。

  5.学生群体、在职人员以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倾向于在网上发表言论

  从职业背景来看,不同职业性质的网民参与网络讨论的程度有所差别。调查显示,在职人员比离退休人员、失业(下岗)等非在职人员更倾向于参与网络讨论,两者的发言比例分别为90.2%、79.6%。在网上发表过意见或评论的学生群体占到学生样本总体的96.1%,而非学生群体的发言比例仅为87.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也显示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学生群体的大量存在,一方面极大地活跃着中国的互联网应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中国互联网的商业价值。

  近年来,官员“触网”成为新趋势,各部委纷纷通过开设留言板、邮箱、博客,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多种形式进行网络问政,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关注网络言论,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民意、体察民情。调查显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工作人员在网上发言的比例为93.1%,高于公司、企业工作人员,个体、自由劳动者以及农民、外出打工者等体制外人员86.6%的发言比例。另据人民网统计,截至2009年12月中旬,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已有网友留言42万条,有38位省委书记、省长,90多位地市级领导公开回应过网友留言,7000多项网友问题得到落实解决。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政府和民众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

  6.低、高收入的未婚网民参与网络讨论的比例较高

  从收入上来看,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网民群体和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参与网络讨论的比例高于月收入在3000元至7999元之间的网民群体。这种状况,与我国的网民结构有很大关系,由于低收入群体中包含着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学生普遍无收入或收入偏低,其作为网络讨论的积极参与者,必然影响较低收入网民的网络讨论参与比例。

  因为高收入者大多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较高的职业声望,能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可以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媒介而拥有信息优势。所以,较高收入者在网络讨论方面发言比例较高就不足为奇了。

  从婚姻状况上看,调查数据显示,未婚网民网络讨论的参与比例(94%)明显高于已婚网民(85%),这与未婚网民的个人自主支配时间较为充裕、家庭负担相对较轻不无关系。

网上讨论的热点话题

  网络讨论的议题涉及广泛。此次调查把网民发言的相关内容分为“生活”、“娱乐”、“社会”、“健康”、“时尚”、“文化教育”、“旅游”、“政治”、“突发事件”、“财经”、“体育”、“国际热点”、“军事”、“科技”、“法律”、“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等17大类,针对网民参与相关议题的讨论情况分析了原因。

图2参与网络讨论的原因分布

  1.网络讨论议题分布多元,生活议题广受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在列出的17类讨论议题中,平均每个发言的网民参与过至少4类议题的讨论。49%的网民参与了4到10类话题讨论。生活议题是网友们讨论的热点,占到了最高比例50.6%,其他热点议题有娱乐、社会、健康、时尚,所占比例都在30%以上,这说明网络讨论的议题选择偏重生活化、娱乐化,内容较为轻松自由。

  如图1所示,文化教育、旅游、政治、突发事件、财经和体育六大议题也是网络讨论的重要话题,有20%-30%的网民表示他们经常就这方面的话题发表评论;排名靠后的六大议题分别为国际热点、军事、科技、法律、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可见,网络讨论的议题呈现出接近性特征,离生活较远的议题容易被冷落。值得关注的是,仅有10.2%的发言者选择与地方政府相关议题、6.1%选择与中央政府有关的议题,这表明互联网上围绕政府行为展开的讨论还相对较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网上亲和力、影响力的不足。

  2.网络讨论实用性、目的性强,多数网民热心公共事务

  图2显示,58.7%的网民参与网络讨论的原因是“有话要说,一吐为快”,这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多数网民直抒胸臆的渠道,成为他们表达个人观点、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参与网络讨论是为了“交流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验”,这体现了网络讨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特点;有39.7%的网民选择“维护正义和公共利益”作为参与网络讨论的原因,38.6%的网民则是“凑个热闹,无聊说说”,这说明在互联网上发起的各种讨论中,积极参与者与消极参与者并存。除此之外,“发泄情绪、表达不满”、“利用网络舆论的压力解决问题”、“支持自己喜欢的偶像”、“打发时间”和“扩大人际交往圈”也都是网民参与网络讨论的比较主要的几个原因,被选择比例都在2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事关个人利益才发言”与“表现自己,引人关注”的样本比例最低,分别为16.2%、10.3%,这表明网络讨论的目的性较强,网络舆论的产生多与公共事务相关,出于个人目的的哗众取宠行为较少存在。

  3.网络政治参与形式多样,网民以理性参与为主

  随着网络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社会热点话题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引发互联网上的激烈争论,继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为贫富分化、社会公平与正义以及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公共安全等有关国计民生的公共议题,提供了深入探讨的空间。

  图3列出了被调查者通过网络参加的政治活动类型,近八成被调查者表示曾以网络讨论的形式参加过至少一次政治活动。其中43%曾参与“政府在线调查”,35.1%参与过“网上签名”。这说明互联网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有效途径,网民情绪和意愿在网络政治互动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民主选举”、“投诉、揭露社会问题”、“评论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等事务”和“讨论政府政策法规”也是网民参与政治活动的主要类型,参与比例都在20%-30%之间。选择“网上发起抗议、抵制等活动”的比例最低,仅为12.2%,体现出网民理性参与政治活动的特点。

网络讨论的影响因素

  网民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中极大地丰富了讨论空间的内涵。与此同时,网络讨论行为也受到网民的互联网使用情况和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1.网民的互联网使用影响网络讨论的参与程度

  网龄与上网时间影响网络讨论的参与。网民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早晚与网络讨论的参与程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越早开始使用互联网的网民越倾向于在网上发表评论,并参加更多议题的讨论,这说明网络讨论的参与度与网民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紧密相关,较早使用互联网的人,对网络的各项功能更为了解,于是更多地参与了网络讨论。

  网络讨论参与行为和网民闲暇时间的多少有较大关系。网民平均每天花在互联网上用于工作和学习的时间越多,网络讨论的参与就越少。当上网主要忙于工作和学习时,浏览各大论坛发表评论的时间就相对较少,参加网络讨论的积极性也相对较低。

  网络依赖程度影响其网络讨论的参与度。重度网络依赖者更倾向于参与网络讨论,并且参与了更多方面的议题讨论。网络依赖和网络讨论参与度的正向相关关系,本质上是与网民上网时间以及对网络的痴迷程度紧密相联的。迷恋网络世界的人更愿意在网上寻找自我表达的空间,也就更愿意参与网络讨论,并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和评论。

  2.网民的个性特征影响网络讨论的参与程度

  针对网民的个性,我们主要选取了与公共讨论相关的三项特征:孤独感、羞怯度和自尊/自信度来进行分析。

  孤独者更愿意参与网络讨论。对于孤独感的度量,我们选取了心理学中著名的UCLA孤独量表,该量表包括20项陈述,如“你常感到与周围人的关系和谐吗”、“你常感到缺少伙伴吗”、“你常感到没人可以信赖吗”、“你常感到寂寞吗”、“你常感到属于朋友中的一员吗”等等,通过这些陈述在网民身上发生的频率来判断其孤独感。调查发现,孤独感越强的网民越倾向于参加网络讨论,并且倾向于就多个议题发表意见。

  羞怯者更愿意参与网络讨论。对于网民羞怯程度的测量,我们选取了美国心理学家Cheek和Buss在1981年提出的羞怯量表,通过网民对13个陈述与其自身的符合程度的判断来测量他们的羞怯程度。这些陈述包括:“当同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时我感到紧张”、“当处于一群人中,我很难找到合适的话题”、“我觉得同陌生人谈话很困难”等等。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羞怯度越高的网民越倾向于参加网络讨论,但羞怯度的高低对参与讨论的议题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自信的网民更愿意参与网络讨论。我们选取了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量表中的自尊部分来测量网民的自尊/自信度。网民通过对16个陈述与其自身符合程度进行判断来表明其自尊/自信的程度,如“在我与其他人意见不同时,我的观点常占优势”、“我认为自己是个能够左右局面的人”等等。调查结果发现,越自信的网民越倾向于在网上发表讨论,参与讨论的议题数量也越多。

  个性特征对网络讨论参与度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公众话语空间的扩大趋势。通常来说,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孤独和羞怯的网民往往不敢或不愿发表评论,或者找不到发表评论的合适途径,因此他们的声音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在网络匿名和交互的作用下,孤独感强和羞怯度高的网民更多地参与了网络讨论,他们的观点、声音也找到了听众,自我表达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互联网有力地推动了现实中的沉默人群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相反,较为外向活跃的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表达空间,所以参与网络讨论的意愿相对弱一些,表现为网络讨论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同时,越自信的网民网络讨论的参与度越高,更倾向于就多个话题发表评论。这一方面说明自信的网民自我表达的需求更为强烈,另一方面也说明互联网为原本自信的网民增加了一个观点的通道,扩大了其观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图3通过网络参加的政治活动类型

几点建议

  1.重视网络舆论,建立反馈机制

  网络是现代社会信息和观点的集散地,网络讨论行为是网络舆论形成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网络讨论的监测和分析,能够便捷有效地了解民情民意,从而迅速做出应对,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讨论的参与广度和深度还将进一步提高。因此,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都应充分重视网络舆论,注意追踪各大网站、论坛、博客的信息,关注网民热议问题,建立有效的网络舆论反馈机制,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2.加强网络讨论中的议题引导作用

  在网民关注的网络讨论议题中,生活、娱乐、时尚、健康等轻松话题是网民讨论的热点,政治、政府、经济等严肃问题却相对受到冷落。鉴于互联网在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应有效利用网络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政府亲和力,有策略有计划地引导网民对政策性、宏观性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从而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制定、改进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对网络舆论应持理性的批判分析态度

  鉴于网络讨论的参与群体中,年轻、未婚、学生、农村(小城镇)人口比例相对较高,讨论议题难免出现生活化、娱乐化、缺乏理性、不够成熟等问题,相关部门应该理性看待网络舆论,对于网络讨论中的各种观点,无论是用作数据参考、信息分析,还是政策咨询,都应考虑“发帖人”的身份特点及其知识背景,有选择地接受和使用,用批判的眼光分析舆论倾向,以免将有失偏颇的个人观点当成公共舆论和民意代表误导大众。

  4.引导网民理性思考,杜绝网络暴力

  我国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网络讨论中消极参与者与泄私愤者不在少数,网络暴力时有发生。调查发现,近四成网民参与网络讨论的目的是“凑个热闹,无聊说说”,近三成表示发表评论是为了“发泄情绪、表达不满”。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引导网民对各类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文明用语,制止网络讨论中的诽谤和谩骂等人身攻击行为,杜绝网络暴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互联网问题系列调研报告回溯之一——网民,掀起你的盖头来(2010年5月27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