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04:06

 儒佛道  儒佛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其内涵之深刻与丰富远胜于西方文化。儒家是人学,重入世;道家是神学,重入世亦重出世;佛家是超人神之学,重出世。出世者,超出世间之谓也。儒家学理较易为人们所理解与接受,道家尤其是佛家的学理是绝对的本体论,直指形而上道体,因而难于为人所理解与接受。儒佛道三家都注重实践,不在语言文字上打转。儒家重“静坐”;道家重“炼丹”;佛家重“坐禅”,通过默坐澄心,精神的涵养与洗练,以期身心平衡、人天合一乃至生命的超越。准确的说,三家之学皆为人学,从本质上讲是一体的,相同的。儒家用“减”字,减去人的缺点错误;道家用“损”字,损去人的欲望和烦恼;佛家用“了”字,了去人的痛苦和痴心妄想。儒家忘我;道家舍我;佛家无我。有我忘我,入世忘世,居名逃名,见利让利,则在名不累,应物不伤,“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儒家取之谓“中庸”;道家用之谓“守中”;佛家名之谓“中道”,居中而应环,无所不周也。儒家重学理,佛道重功夫。儒家立圣人境界;道家立神人境界;佛家立超人境界。儒家治生;道家长生;佛家无生。儒家顺生死而尽生死;道家转生死而了生死;佛家明生死而无生死。由此,儒家安命立天;道家超命乐天;佛家知命顺天。以无为应有为,以无心合天心,以无用藏大用。

儒学讲人生怎样做君子、做孝子、做圣贤、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价值的人;佛教讲人生如何做修行人、做罗汉、做菩萨,做一个有觉悟有慈悲普渡众生的人;道家讲人生如何做真人、至人、大人、神人、做一个由道而生由德而长顺其自然的人。

下面,我想从训诂学的角度,特别是从字的结构和意义上来解释一下儒佛道的深刻含义,以及它给予我们的智慧启示。

先看“儒”字。“儒”字左边一个“人”字旁,右边一个“需”字。儒者,人之所“需”也。而“需”字的上面是一个“雨”字,说明人需要阳光雨露;下面是一个“而”字,是不间断和连续的意思,说明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发展和提高的。它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人为本,首先考虑人的需要,尽量满足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事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否则就没有意义。那么,一个人也是这样,你在世界上要想得到自己的所需,实现自己的目标追求,没有别的捷径可走,那就要努力奋斗,拼搏进取。有一种“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一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劲头,就能达成我们的目的,实现我们的需求。换言之,一个国家要繁荣富强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发展民生;一个领导要有所建树就要尽力考虑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需求;一个人要有所做有为就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懈地追求!  

再看“佛”字。“佛”字,左边一个“人”字旁,右边一个“弗”字。“佛”者,人无也,或者说佛不是人而是仙也。“弗”字是无和没有的意思,它又象征修身成佛决非易事。修佛的道路是一条漫长曲折的路(象“弗”,是弯着腰、躬着背向前走的),没有向佛的虔诚之心,没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是绝对成不了佛的。想成佛就要忘我,就要四大皆空,没有烦恼和痛苦。没有了人,此“物”当与虚幻联系在一起。当人们苦闷至极,郁郁不解时多想有个盛放希望,释放酸楚的“场所”。如此的场所哪里去找?人只要存在世间,哪能没有戚惨悲欢,哪能没有酸甜苦辣,于是“无解”的人们想到了无人或者人无的“佛”。它启示我们:为人处世不要把自我看得太重,不要把喜怒哀乐看得太重,要人心向善,普渡人生,多为人民谋福祉;凡事要看长远、顾大局,不为已悲,不为利动,不为色诱,用“戒定慧”治理“贪嗔痴”;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吃大苦、耐大劳,持之以恒,牺牲奉献,决不半途而废,浅尝辄止。

最后看“道”字。“道”字是一个“首”字加“走”字旁。道者,脚做为大地托首而成。首是“道”之核心所在。意思是说,要做一个有头脑的人,即懂得规律有先见之明的人;靠有思想的头脑去思考世界,思考人生,去走好人生之路;要当先进,始终走在前头,成为世人的领路人。“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所述的“道”到底是指什么,指的是规律、道理,也包括宇宙玄机。它启示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把握规律、尊重规律,以品德和才干立身做人,以素质能力成就事业;凡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就是聪慧的头脑和智慧,不能束之高阁,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靠我们的双手双脚去付诸行动,创造社会效益;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思想,没有了头脑,就会迷失方向,“脚步”就会无序,甚至要走上歧途。如果没有本事,能力素质差一些,就干不成大事,但还不至于坏事。

儒佛道,名称而已。它们即使被冠以了ABC也无不可,但人类拥有的“儒佛道”的三类“处世方式”,只要人类存在,它们就会永远存在下去。即:为解决所需要而争的“儒”,为惑之不解而托为“佛”,为心灵自由而追的“道”。作为人类行为、思想的主要“类型”将永远存在下去,不断地丰富发展,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成为精神财富。人要活命,生存是人类第一所需。自然,“儒”会成为社会的文化主体。人只要竭尽全力而不偷懒,吃饱饭是不成问题。“不事劳作”吃不饱的人,“经营有方”吃过饱的人便有了“空闲”来思索人生,琢磨世界。吃不饱的人和吃过饱的人便会觅“佛”寻“道”。因为他们的“需”大多解决了,或者他们的需得以解决的太少。换言之,居众生高低两端的人多会想往与“佛”“道”为伍,但真正能融入其中的却实属凤毛麟角。居于众生“中间”的人因“需”的缘故而多会不得已而与“儒”站在一起,即使想与“儒”脱离也不可能做到。在数量上或比例上来说,从属、靠近“佛道”两家的众生想超过“儒”家的可能性变得渺茫!让我们从儒佛道中吸取精华,陶冶性情,聪慧头脑,从而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自我完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