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产人造卫星家族合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6:45:43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通信卫星家族

  东方红1号(DFH1)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电子乐音发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20MHz短波发射系统反复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前八小节。

    东方红二号(DFH-2)与东方红二号甲(DFH-2A)

    共研制和发射3颗东方红二号卫星和4颗东方红二号甲卫星,从1970年开始历时近18年。“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成功,开始了用我国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第一颗东方红二号甲卫星于1988年3月7日发射成功,不久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二颗和第三颗星,它们分别定点于东径87.5°、110.5°、98°;第四颗星由于运载火箭第三级故障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三号(DFH-3)

    东方红三号卫星共3颗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

    东方红三号卫星于1997年5月12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射升空,并准确进入倾角28.4°,周期10小时39分,近地点为207km,远地点为36194km的大椭圆转移轨道。5月20日16时卫星成功的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

    卫星定点后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共同对卫星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进行了在轨测试,整星状态良好,工作正常。东方红三号卫星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已于1998年初正式开始商业服务,主要用于电话、传真、数据传输、VSAT网、电视等业务,服务对象遍布全国各地。

 

 

返回式卫星家族

    返回式一号(FSW-1)

    返回式一号卫星共9颗,返回式一号是我国第一代返回式遥感卫星。返回式一号卫星为可见光遥感卫星,它携带一台全景扫描相机,对预定地区进行摄影,并用一台星相机同时对天空摄影,以测定对地摄影时刻的姿态精度。卫星完成预定摄影任务后,将存放胶片的再入舱,在预定的地区回收。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入轨,29日返回。

    返回式一号甲(FSW-1A)

    返回式一号甲共5颗,是我国第一代摄影定位卫星。返回式一号甲卫星至今已进行了5次飞行试验,4次获得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返回式一号甲卫星由返回舱和仪器舱(包括过渡段)两大部分组成。于1987年9月9日至13日进行了首颗卫星的飞行试验,安全返回。于1988年8月5日至13日成功进行第2颗星的飞行试验,安全返回;1990年19月5日至13日进行第3颗星的飞行试验,安全返回;1992年10月6日至13日进行02批第1颗星的飞行,安全返。

返回式一号乙(FSW-1B)

    返回式一号乙卫星共3颗,返回式一号乙于1992年8月9日首次发射,经16天飞行,于8月25日在四川成功回收。返回式一号乙卫星是我国第二代遥感卫星。摄影分辨率是4m,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92年8月9日返回式一号乙第一颗星发射成功,25日在四川潼南回收;1994年7月3日返回式一号乙第二颗星发射成功,18日在四川遂宁地区回收;1996年10月20日返回式一号乙第三颗星发射成功,11月4日在四川遂宁地区回收。

 

 

试验卫星家族

    实践一号(SJ-1)

    实践一号卫星式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于1977年3月3日发射入轨,1979年5月11日卫星轨道寿命结束,上长期工作的遥测系统一直清晰地向地面发回遥测信息。实践一号是一颗自旋稳定的卫星,只经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发射升空返回。

    实践二号(SJ-2)

    实践二号是继实践一号之后的又一颗科学实验卫星,以空间物理探测为主,兼顾卫星工程新技术试验。采用“一箭三星”发射方案,即以实践二号为主星,加实践二号甲和实践二号乙,共3颗卫星一起发射。1981年9月20日首次发射成功。

    实践四号(SJ-4)

    实践四号科学实验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小卫星,主要研究空间带电粒子及其对航天器的影响。是我国第一次发射的系统地在大椭圆轨道上对空间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探测的卫星。

    实践五号(SJ-5)

    实践五号是中国第一颗采用公用平台技术的小型应用卫星,结构上采用了分舱设计。星上首次采用中心计算机将星上电子设备统一管理的星务管理技术。在控制上采用三种控制模式。一种是以太阳敏感器速率陀螺为敏感器件,用冷气、偏置动量轮等执行部件建立对日三轴稳定模式,进行流体科学试验;第二种是利用冷气起旋,建立对日定向自旋稳定模式,以满足单粒子试验的要求;第三是建立对地定向的三轴稳定模式,进行小卫星公用平台技术实验。

  该卫星研制成功不但满足科学试验的新技术试验需求,还提供了一个可“裁剪”的满足多种有效载荷需求的公用平台CAST968A。

 

 

资源卫星家族

    资源一号(ZY-1)

    1986年国务院批准航天工业部《关于加速发展航天技术报告》确定了研制资源一号卫星的任务。

    1988年中国和巴西两国政府联合议定书批准,在中国资源一号原方案基础上,由中、巴两国共同投资,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代号CBERS)。并规定CBERS投入运行后,由两国共同使用。

    资源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星上三种遥感相机可昼夜观察地球,利用高码速率数传系统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回地球地面接收站,经加工、处理成各种所需的图片,供各类用户使用。由于其多光谱观察、对地观察范围大、数据信息收集快,特别有利于动态和快速观察地球地面信息。该卫星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用途是;其图像产品可用来监测国土资源的变化,每年更新全国利用图;测量耕地面积,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产量和草场载蓄量及每年变化;监测自然和人为灾害;快速查清洪涝、地震、林火和风沙等破坏情况,估计损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提供动态情报;同时勘探地下资源、圈定黄金、石油、煤炭和建材等资源区,监督资源的合理开发。它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资源一号卫星又是我国空间事业对外合作的一个窗口,它进一步推动在航天领域方面我国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资源二号(ZY-2)

    中国资源二号”是传输型遥感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这种型号卫星于2000年9月首次发射,2002年10月27日第二发发射成功。至今在太空正常运行,已获取了大量数据。

    第二发“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传输型遥感卫星,其总体性能和技术水平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有关专家认为,“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发射成功和稳定运行,标志着我国航天遥感技术日臻成熟。

    海洋一号(HY-1)

    海洋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用于海洋遥感的试验与业务卫星。主要用于海洋水色要素探测,对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海洋一号卫星于2002年5月15日同“风云一号”卫星一起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到达870km的轨道高度后,经过七次轨道机动到达轨道高度为798km的太阳准同步圆轨道。

 

 

气象卫星家族

    风云一号(FY-1)

    风云一号卫星共计4颗,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但只发射了3颗,即FY-1A,1B,1C。FY-1A,1B分别于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发射,是试验型气象卫星。这两颗卫星上装载的遥感器,成像性能良好,获取的试验数据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卫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FY-1C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运行于901千米的太阳同步极轨道,卫星设计寿命3年。卫星的主要遥感器是甚高分辨率可见光-红外扫描仪,通道数由FY-1A/B的5个增加到10个,分辨率为1100米。卫星获取的遥感数据主要用于天气预报和植被、冰雪覆盖、洪水、森林火灾等环境监测。

 

 

导航卫星家族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号(Beidou-1) 

    由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于2000年10月31日凌晨0时02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第二颗于2000年12月21日发射升空,第三颗于2003年5月25日发射升空。“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由CAST研制,其中第三发是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工作星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这是我国自行建立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该系统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北斗导航系统综合了传统天文导航定位和地面无线电导航定位的优点,相当于一个设置在太空的无线电导航台,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用户确定其所在的地理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生产卫星导航系统。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不仅具备了上述能力,而且在定位性能上有所创新。这个系统将主要用于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国的交通运输、气象、石油、海洋、森林防火、灾害预报、通信、公安以及其他特殊行业提供高效的导航定位服务,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至今,“北斗导航系统”工作稳定,状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