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善良与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24:47
郭元祥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是我在进行中学生学校生活状况访谈时从初中生那里获得的真实故事。某重点初中一位初二的数学老师经常挖苦学生。一日,她因学生单元测验不及格(其实,原本2个小时才能完成的试卷,强行要求学生在1个小时内完成,结果不及格的学生占了一大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逐个挖苦不及格者。她对单元测验成绩最差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我家的狗都比你强!”在这次测验中,一位班干部(女生)也没有及格,同样遭到恶毒的讥讽:“你还是班干部?我看你是抹布!”从此,这位清秀漂亮的小女生被顽皮的男同学们取了个绰号,叫“抹布”!这位教师的“德性太差”!差在哪儿?差在对待学生缺乏最起码的善良与宽容,相反简直是恶毒与侮辱。
一般来说,德性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做人的品格,“德性”是一个伦理学的范畴。而教师德性,往往是指一种能够担当起教师角色职责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品格,“教师德性”是教育伦理学的一个范畴。教师德性是与教育情景相关的教育行为准则。教师德性总是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方式,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与方式,对待同事的态度与方式直接相关。教师德性的好与坏总是反映在他(她)对待上述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教师的专业角色决定了教师的德性至少需要善良、爱心、公正、责任等成分。
对教师而言,善良是一种品格,善良是一种修养,善良是一种德性。善良中蕴含着宽容与大度,善良中蕴涵着理解与尊重,善良中包含着仁爱友善,善良中包涵着慈悲为怀。善良是教师对待学生最基本的规范。教师德性中的善,表现在教师善待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一个不善良的教师不可能有好的教师德性。
为什么教师要有善良的心灵,要充满善良的情怀,要与生为善?因为学生是未成熟的人,是有待发展的人,是需要精神抚慰的人。他们往往情感脆弱、思想单纯、经验缺乏,他们需要得到教师的精心呵护、照顾、引导和保护。儿童青少年往往认识肤浅、行为冲动、克制力差、自以为是并向往成人生活,容易犯错误,他们需要得到教师的理解、宽容、指导和帮助。教师用善良去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是对学生最基本的保护。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恨铁不成钢、任意指责、批评,甚至体罚、侮辱,都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对立和抵触。“问题学生”不是一天之间就形成的,“问题学生”不都是学生自己造成的,教师在他的演变过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师德性之善,也是学生所具有的向师性特点的内在要求。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合理的,在儿童青少年心目中,教师言行的权威性胜过任何一个家长的说教。教师习惯于如何表达对他人的看法,学生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教师的表达与判断方式。如果教师总是对学生刻薄,学生便学会了对他人尖刻,如果教师总是对学生宽容,学生便学会了对他人温让。教师的善良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一个榜样。
善良是作为人师的底线,其总体要求就是善待学生。善待学生,就是认真地对待学生,不对学生敷衍塞责,而是认真谨慎地对待学生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工作。善待学生,就是不孤立地看待自己的任何一项教育工作的细节。善待学生,就是要对学生温和与严厉有度。善待学生,就是在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理解与宽容优先,以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为重,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有理、有节、有度、有效、有益。当然,善待学生并不是放任学生、放纵学生、不闻不问,更不是指鹿为马、混淆是非,而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大局,用信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教师对待学生的善良,是以爱心为基础的,只有爱生如子,才可能有教师对待学生的本质的善良。我的大学是一所师范大学,几十年来,武汉市兄弟院校的师生们总结出“华师”的一个特点,就是“爱在华师”。我们的前任校长路钢教授(现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在解释“爱在华师”中的这个“爱”字时说:这个“爱”是指一种精神,是教师对学生充满关爱,对教育充满挚爱,对祖国充满热爱;是学生对同学充满关爱,对父母充满挚爱,对科学充满热爱。解释得太好了!
教师爱是一种教育品格,一种教育精神,一种教育德性。我始终觉得,教育中没有了关爱、挚爱、热爱,便没有了教育激情,没有了教育的感动力。一个有良好教师德性的教师,应该是充满爱心的人,是一位敢爱敢恨的人,是一个怀大爱之心的人。教师德性中的爱,表现为教师关爱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一个缺少爱心的教师不可能有好的教师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