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腹自杀是日本武士了断自己的绝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8:03:34

    假如,当年幕府对四十七义士下达的命令,不是叫他们切腹自杀,而是要派一个行刑官来将他们处死,那么四十七义士会不会乖乖受命?这是一个连日本人都没有提出来过的疑问。但这个问题是一个值得问的问题,它的答案将微妙地牵涉到切腹的精神内涵、武士的意义,与日本的文化型态。

    美国作家鲁丝。贝尼狄克女士(Ruth Benedict—1887——1948)在其名作《菊花与剑》中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史上非常富有创始性的一场战争。因为在这次战争中,美国与日本——两个文化型式完全不一样,互相不知对方在想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的民族,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打得死去活来,就美国的立场言之,他们真的不知道日本兵在下一刹那会做出什么事情来。日本兵在大战末期的南太平洋岛上,负隅顽抗,打得遍体鳞伤仍然不肯投降的“英勇”,令一见没有胜算就会举手投降的美国军队百思不解。

    但同样的日本武士为何会那样痛快地切腹自杀呢?

    答案可能是:因为被虐杀,被打死,是他们必须誓死抗拒的。但切腹是一种荣誉的死,这是他们堪堪可以接受的。

    切腹的历史,要追溯到十三世纪的《保元物语》。此书所写事迹,终于一一六九年。里面有源为朝切腹自杀的记述,是切腹行为第一次在书中出现。源为朝是活在十二世纪的武将,武艺绝伦,勇冠三军,屡有战功,后为奸人所谗,受官军围剿,兵败切腹自杀。《保元物语》把他写成一位悲剧英雄,“切腹”也从此成为一种情操高贵的英雄了断自己的方法。

    如同乌江自刎的项羽,投身汩罗江的屈原,英雄的自杀行为常常是壮烈的、悲怆的、美丽的,也是令人怀念的。“切腹”自从有这样美丽的开始以后,后世的武士也都觉得有义务将这个仪式,维持在壮烈的、美丽的、可怀念的水准上。

    到了江户幕府的时代,老奸巨猾的德川家康等人,大概觉得如此受人崇敬的仪式,用来叫有荣誉感的武士去死,是最有效而抗拒最小的方法。于是切腹不但是一种自动自发的自杀行为,也渐渐变作一种上司可以命令下属的刑罚。

    终江户幕府之世,大将军及各藩诸侯得心应手地使用切腹为刑罚,对于犯了法,犯了上,但在道德的理念上并未败坏武士的戒律,未违背武士精神的武士,施以命令切腹的刑罚。往往,受命切腹的武士,对于上司的处置并不心服,但基于武士下能贪生怕死的观念,以及切腹还算是有面子的死的原因,他们通常毅然切腹,以维持武士的尊严。

    就下达切腹命令的上司而言,他们也多少有这样的想法,其意若日:不杀你的头而叫你自行切腹已经很给面子了,难道还好意思抗争吗?

    在中国的旧小说中,两军对阵争战,一方将军若被另一方擒去,总会出现一种场面,先是胜方主帅大声吆暍,对被擒之敌将说:“汝自恃骁勇,今日为何被我捉住!还不快快投降!”此时敌将总是昂然直立,面无惧色,答曰:“今日落在你手,要杀便杀,何必多言!”此时主帅若是下令把他杀了,就不是有头脑的主帅了。有头脑的主帅会立刻改变态度说:“素知将军忠义之士也,今日有幸得见”,然后亲自为之解缚,扶之上坐,温颜请教。敌将此时,通常会受感动而投降。

    这种行为,和切腹一样,在外国人看来,都是不能了解的。投降不投降,与死不死都是原则问题,怎可疾言厉色就不投降,温颜释缚就投降呢?又怎可命令切腹就愿意死,派人去砍头就不愿意死呢?

    在这个上面,日本人与中国人一样,是面子重于原则的。外国人不能了解这样的东方思想,但日本的大将军与诸侯颇能了解下级武士的这种心思,故能运用切腹做为逼死无法在道德上加罪的属下的方法,大概也算是一种政治的权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