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贴上剪纸 年味儿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8:29:26


www.TJXINHUA.com   2007年02月10日 14:40:46

新华网天津频道2月10日电 天津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二十九贴倒有,年三十儿坐一宿。”意思是在腊月二十九之前,家家户户都贴上剪纸、对联、年画,福禄寿禧都来了。到大年三十,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便开始守夜了。过春节,贴春联、挂年画、贴剪纸,这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年味儿就浓了。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喜气洋洋地将大红的剪纸贴在墙壁、门窗、房柱、镜子、梳妆台上……顿时觉得暖意融融、熠熠生辉,让人感觉到浓浓的喜庆气氛。    快过年了,今年您家里还会贴剪纸吗?

■“天后宫,剪纸卖疯了!”
临近春节,天津市古文化街里每天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前来买“年货”的人络绎不绝。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古文化街里,剪纸已是卖得最火的“年货”之一。在天后宫门前摆有近二十个卖剪纸的摊位,每天从早到晚这里总是人头攒动、异常热闹。
这里有批发的,也有零售的,品种更是花样翻新。“迎春吊钱”“吉祥如意”“门神群仙”“福禄寿禧”“连年有余”“四季平安”等,令人眼花缭乱……
家住河西区的常阿姨一大早就来市场里转悠,一小时之后她共买了三套剪纸,她说:“女儿、儿子现在都已成家,平时上班都很忙,所以就给他们也一起买了,每家一套。”当记者问她“每年过年都还要贴剪纸”时,她反问道:“不贴这些,怎么过年?”
一家剪纸批发店店主告诉记者,来批发剪纸的客户中,除了本市的老客户外,也有北京、河北、内蒙古一带的新客户。一个剪纸零售摊主说,进入2月份以来,他的销售收入比平时要翻一番。“春节前是剪纸销售最旺的季节,挣钱也得抓紧这个时间,季节性强,旺季也就一个多月。所以我们家摆了三个摊位,每天下午7点前准能卖完。前天我一个朋友来这儿玩,他在河北区是做年画生意的,看到这儿的剪纸热销,他说,天后宫的剪纸简直卖疯了。”    究竟卖一天剪纸能有多少收入,店主、摊主们都极力回避这个话题,不过,一位行内人士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自产自销的剪纸匠人,他不用搞批发,平时也不用摆摊,只需在过年前的四十天时间里,在马路边摆两个摊位,一个多月即能有2万元的收入!“站在马路边卖剪纸,虽然风吹受冻,但一个月能卖2万元,这种买卖已经相当不错了。这几年人们对剪纸的喜爱在不断升温,剪纸在天津已形成一种产业了。”

■年画下台 剪纸登场
“年画下台,剪纸登场。”在谈到“文化转换”的时候,冯骥才先生如此描述年画与剪纸在年俗中的位置,他说:“近几年过春节贴年画的人越来越少了,而贴剪纸的却越来越多。目前剪纸已充当了天津人过年的主角。”
“随便走在马路上,你会发现即使是新盖的宿舍楼,他们贴的窗花全是剪纸。老百姓家里在贴剪纸,大商场里也在贴,说明剪纸已深入人心了。天津是中国大城市里年味最足的一个城市,全国没有哪一个大城市像天津这样,原因就是天津始终保持着年文化市场,那就是天后宫年文化市场。”
原天津戏剧博物馆馆长、著名剪纸艺术家黄殿祺研究员说,近几年来,过年贴年画的越来越少,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变了,“过去住的是四合院、大杂院、小平房,家里贴张年画很好看。加之屋里要经常烧煤、生炉子,墙黑了、天花板黑了,每年都要糊墙,再贴上年画,一年一换很方便。现在普遍住上楼房,装修得很现代,很多人愿意挂国画,而不愿贴年画。”
其次,年画已经不再是“过年”的特殊产物了,它更多的是被作为艺术品、礼品等来收藏,其价格并不低,正宗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贵的会卖到三四千元,便宜的至少也得几十上百元,这与几块钱就能买到的剪纸不能同日而语。“尽管房子的结构改变了,但门、窗总是要有的,在明净的玻璃窗上贴张精致的剪纸,显得很温暖;年轻人结婚,布置新房的时候在墙上贴大红‘喜’字的剪纸,很喜庆也很便宜。”
黄研究员认为,基于这些因素,人们越来越喜欢剪纸,从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据统计,单古文化街就有近十家专卖店,整个天津市至少有上百家专卖店。而且剪纸已走进了大超市、大商场。黄殿祺告诉记者,他的一名弟子就在深圳的沃尔玛超市开了剪纸专柜,销量同样是一年比一年好。
剪纸也仅仅是过年才贴了,老百姓家里、单位的办公室里、会客厅、展览室都经常贴着剪纸。走在街上,从街边小店到大型商场,从小饭店到星级宾馆的门窗上都经常贴有特制的大型剪纸。    2000年的除夕,天津市中医医院的大楼前挂起了一幅巨大的红色丝绒“福”字吊钱儿,以表达医院对患者的祝福,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热烈好评。据说这幅8米长、5米宽的“福”字吊钱儿,是当年天津市挂出的最大的“剪纸”了,二十名年轻的护士花了一天一夜才制成。如今,剪纸这门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比如舞台背景,中央电视台许多节目的背景布置也采取了剪纸的艺术风格。

■剪纸之乡 方兴未艾
天津作为国际大都市,剪纸这门传统民间艺术一直长盛不衰,而且日渐红火,在分析原因时,剪纸艺术家黄殿祺把它归结为:首先,天后宫、估衣街、旧城里和三岔河口一带是天津最早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地域和民俗文化积淀得最深厚之处。传统的年货市场一直设在这里,宫北大街、天后宫和宫南大街现在建起了古文化街,是国内外宾客的必游之处,这里的剪纸生意一年更比一年好。
其次,津门是大商埠,春节过年追求红火,买卖求发达,生活求吉利,应景的装饰最为讲究。为此,窗花历来为天津百姓所钟爱,寻常家庭逢年过节、结婚必用不必说,买卖家在橱窗内悬贴吊钱儿的习俗也流传至今。
第三,新兴的天津剪纸契合新时代人的社会心理与审美需求,注重盼富、图利、求吉和祈安的内容。新剪纸增加十二生肖的画面,既让人感到亲切又应时节,当年生肖剪纸花样不买不行,所以非常畅销。
据黄殿祺介绍,天津剪纸已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光绪年间,天津西门外一带有几十家剪纸、刻纸作坊,这些作坊以刻纸为主,大都是比较粗的“大路货”,主要销往天津附近的村镇及津浦路沿线的城镇、村庄。只有王玉堂的作品比较精细,而且他善于创新,经常有新花样出现,他常出入于大户人家剪纸,受到富人阶层的欢迎。
后来他的弟子伊德元继承和发展传统剪纸技艺,以刻为主,以剪为辅,把剪纸艺术与皮影、彩绘艺术相结合,具有创新风格和艺术特点。在内容上,创作了许多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使剪纸从民间手工工艺发展为艺术创作。
至于当今天津剪纸的发展,黄殿祺研究员说:“基础雄厚,实力很强。”他解释说,天津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的根基雄厚,剪纸艺术创作更是人才辈出,实力很强。特别是近年来有一些美术学院的教授、中小学校的老师也从事剪纸艺术创作,他们不仅自己出作品,而且培养和带动了一批学生加入剪纸队伍。
2000年根据自己在创作和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剪纸技法,天津青年剪纸艺术家李强编著出版《李强教学剪纸图集》,该书一上市即成为图书市场的畅销书,如今已再版两次了。而其所著的《剪纸大全》系列丛书,已成为少年儿童学习剪纸的“教科书”。
黄殿祺和他女儿黄萍一起,经过多年的搜集、研究、创作,总结了天津的剪纸特色,1999年编著《天津民俗剪纸》,第一次印刷6000册,一经出版即销售一空,而且市场上还出现盗版,现在已经是第五次印刷了。这本书不仅成为中老年人学习剪纸的读本,而且也成为从事剪纸生产的选图“范本”。    “剪纸著作的畅销,说明在民间存在着一大批的剪纸爱好者、从业者和支持者,他们有老年人、年轻人,也有少年儿童,这是剪纸继续发展的根基。”黄殿祺说。
肖宇:把剪纸艺术带进奥运(图)

缘于对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爱好,52岁的肖宇独创把中国的剪纸艺术与装裱工艺结合在一起,创办了专门从事手工剪纸画工艺研究和制作的“诚宇斋”工作室。解决了剪纸工艺品在展示和保存手段上的难题。注册了自己品牌的手工剪纸工艺品。
独创了手工剪纸画工艺的肖宇,望着自己精心装裱完成的一幅幅剪纸工艺画,露出难以言表的喜爱之情。从2006年起,她便与中国剪纸工艺品开始了“亲密接触”。
肖宇说,为了能够让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品登上大雅之堂,她可是没少受苦。如今,希望能够收藏她独创的、将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与装裱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手工剪纸画的收藏者络绎不绝。“十二生肖福字”“大观园全景图”“醉八仙”“杨八姐游春”“清明上河图”,这些剪纸裱在画轴上,简单的线条艺术与完美的工艺结合令人惊叹不已。
半年前,她到古文化街购买装裱书画的材料,无意间看到了一幅毛泽东的头像剪纸,正当她在剪纸摊位前流连的时候,两个外国人也表现出了对剪纸工艺品的兴趣。他们挑选了很多剪纸工艺品准备购买,但其中的一个外国人通过翻译问道,这些艺术品应该放在哪里展示,怎么才能够把它们挂在房间里。这个中国百姓可能根本不屑一顾的问题,却让卖剪纸的老板犯了难,卖剪纸的老板自言自语地说,“这可怎么说呢?告诉他贴窗户上吧,他一定还会问你,那要是弄坏了怎么办。”看似很可笑的问题,却提醒了在一旁的肖宇。于是,她买了几张剪纸开始回家研究。
肖宇也觉得,剪纸工艺品在国内的兴起与发展,始终紧扣着中国年文化的民族特色,因此,人们对于剪纸的需求,也具有明确的时间性。中国老百姓往往是从腊月开始,陆续购买和张贴剪纸,直至正月又纷纷将这些精美的剪纸工艺品从门窗屋墙上取下,以做“填仓”之用。于是,这些工艺考究、线条流畅的剪纸艺术品便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这使得很多剪纸工艺品在花费了人们很多心血诞生之后,艺术生命力却十分短暂。
回到家里的肖宇,把剪纸工艺品放在了平常装裱用的宣纸上,刚一使用胶水,红色的纸张颜色便染得四处都是,整个剪纸搞得不成样子。肖宇这时才意识到,原来剪纸工艺品与其他材料粘贴并非易事。
起初,剪纸经常被胶水搞得裂开,作为基底的宣纸也被剪纸染脏。看着一幅一幅被弄坏的剪纸,肖宇心急如焚。她开始尝试不同的粘贴材料,经过反复试验,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法,终于可以把一幅完整的剪纸画平整地托到“绫子”上了。完成了装裱工艺的剪纸工艺品更加栩栩如生,简单的色彩,精细的工艺,凸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深厚底蕴。
攻克了把剪纸工艺品与装裱工艺相结合的技术难关,肖宇开始走进了剪纸工艺的领域。她对天津目前的剪纸行业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她认为,新兴的天津剪纸还要向其他美术品类借鉴表现形式丰富自己。比如这些年兴起的国画形式的剪纸有中堂、条幅、横批、通案、扇面等;内容有花鸟、草虫、人物、山水、脸谱等,还有美术家参与创作的剪纸。其类似年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新颖。特别是在传统年画的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杨柳青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门神、缸鱼、婴戏娃娃等。传统年画往往不被一些新家庭接受,刻成精美的剪纸后,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能被青年人接受,而且深受喜爱。
而且,现代剪纸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正朝着精细化、高档化、豪华化发展。以大红纸为主要材料,设计上能够与现代家庭的室内装饰相协调,加之每年都有一大批新图样出现,故而天津剪纸对人们更具吸引力。肖宇开始自己进行剪纸设计,跟传统的剪纸工艺师求教,开发适合收藏和装裱工艺的剪纸样式,丰富传统的剪纸样式。使剪纸工艺品朝着高端的艺术品方向发展。推出具有中国品牌的剪纸工艺品,而且这种工艺品是具备完善的收藏手段和收藏价值的。
2006年年底,肖宇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河北省“习三画苑”进行展览,并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习三和河北省画院院长王学明的一致好评。一位前来参观展览的美国人对肖宇创作的剪纸画颇为赞赏,当场买下一幅“十二生肖福字”,并想与肖宇长期合作,将剪纸画出口到美国。有了这次成功的参展后,肖宇增强了信心。    说起对未来的展望,肖宇说,因为自己的工作条件有限,一些大的订单根本不敢接,所以她今年希望能招收几名条件适合的残疾人帮忙,同时也解决残疾人的生活问题。另外,她还想将剪纸画艺术推广到装饰上,让这项极具观赏性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走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
王玉清:剪纸巨无霸创造基尼斯纪录(图)

今年74岁的王玉清原是天津一家地毯厂的图案设计师,对于他而言剪纸只是业余爱好。在他三十余年的剪纸生涯中从未卖过一张剪纸,王玉清明白自己是把剪纸当成一门艺术来做的。
1998年,已经65岁的王玉清与黄卫东等人苦战一百多天共同创作了反映天津民生的巨幅剪纸长卷“悠悠沽水情” ,这幅巨作因为其长度超过百米,创造了世界之最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走进民间剪纸老艺术家王玉清的家里,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剪纸作品,大厅里挂着一幅椭圆形的“福禄寿禧”剪纸,右侧的墙上是四扇屏:牡丹、菊花、芙蓉花、茶花图案的剪纸。他的卧室里,贴有一组他刚创作完成的新作品,今年是亥年,以猪为题材的作品占了绝大部分,“欢度新春”“肥猪拱门”“新年好”“福字花盆”等等,连门前门后均贴有各种剪纸作品,看着这些年味十足的剪纸,仿佛春节已经来到了。
在王玉清的家里,与他的剪纸作品相映成趣的是他的各种获奖证书、聘书,他从柜子里翻出一堆“红本”,记者把这些“红本”一本一本摞起来,将近有半个人高了。在客厅里还挂着一幅由多种花卉组成的“寿”字,众多的花朵被安排得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十分优美。在“寿”的右侧是一位书法家为王玉清创作的百米剪纸长卷而题写的书法:“百日耕耘千年史,百米剪纸颂津门,百里沽水情意浓,百花争艳出精神。”
1998年,为迎接第四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暨天津国际民间艺术节,王玉清与黄卫东联手,创作出了一幅自剪纸艺术诞生以来最大的剪纸作品“悠悠沽水情”,这幅“超级”剪纸长达百米,高1.5米,内容有神话之韵、古漕运、广场艺术、古文化之绝、曲艺艺术、饮食文化之趣、喜迎嘉宾、走向世界的天津等。
作品以天塔、水上公园、天津站、电报大楼、海河公园、引滦纪念碑、解放桥、古文化街、食品街、天津体育馆、天津开发区、滨海新区、蓟县长城等为景点,勾画出一幅雄奇壮观的画面。其中既有哪吒闹海、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有津沽民俗的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耍大刀,也有杨柳青年画、风筝魏、泥人张、天津食品三绝等。既展示了津门浓郁的民间民俗,也展现了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天津的新面貌。当中,有8米长的巨龙,也有不到1厘米的小蟋蟀,整幅作品气势宏伟,相映成趣。
谈到这幅“巨无霸”剪纸的创作,王玉清老先生不无感慨地说:“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耗费了大伙儿太多的精力!”创作组七名工作人员冒高温、忍酷暑,一共奋战 一百个日夜,最终完成了。当年8月份,当“悠悠沽水情”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上展出时,不仅天津的市民趋之若鹜,而且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也引起轰动。“悠悠沽水情”也因此创造了世界之最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王玉清原是天津一家地毯厂的图案设计师,剪纸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他从事剪纸三十余年,从未卖过一张剪纸,干这一行,他获得最大的一笔收入就是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获得了80元的稿费,如此而已。当然,很早以前就有人劝他:“何不摆个小摊卖点剪纸,干这一行的很多人都已把老房换成新房了!”他的回答是:“我不善此道!”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王玉清是把剪纸当成一门艺术来做的,他并不打算把其当成谋生手段。    如今,王老已经74岁,他依然孜孜不倦传承着这门古老的艺术。
李强:一把剪刀惊动世界(图)

十九年前与剪纸结缘的李强,如今在剪纸领域为自己开创了一片天地。他曾为中央电视台录制了电视专题片《学剪纸》,去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民间工艺美术家”,今年3月份他还将代表天津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中国民间绝活展示。
今年春节,天津的两位民间艺术家杨柳青画社工艺师林丽瑛和剪纸艺术家李强,即将赴瑞典斯德哥尔摩表演中国民间绝活。这项由文化部主办的“春节品牌”推广活动,已举办多年,今年,参加“外派”的天津艺术家只此二人。
临近春节,李强格外忙碌,一方面他要创作作品、准备着出国表演的节目,另一方面他的学生总是不停地打电话来请教剪纸的问题,他还带着一大帮“弟子”呢。其实,出国参加绝活表演对于李强来说已不是一次两次了。去年春节,在法国举行的展演活动中,李强凭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让法国人见识了中国剪纸的魅力,从未见过剪纸艺术的一位法国老太太拉着李强的双手连叫“神奇”。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一经展出,这些塞纳河边的市民惊呆了,他们没想到场面繁杂的“清明上河图”还能被用一把剪刀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巴黎展演之后,他们又应邀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展演。在瑞典东方博物馆进行展演,场面更加宏大,参观的人数更多,不仅有政府要员,而且还有从其他城市赶来参观的,不少家庭还带孩子来观看。
李强说,每次出门,他的行李是最轻便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剪纸不仅在中国受欢迎,在国外同样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把剪刀、一沓纸便能惊动世界!这便是剪纸的魅力!”
李强,今年39岁,是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说到走进剪纸这一行,李强说缘于一次偶然。1986年刚毕业的李强到河北区幸福道小学当了一名美术教师,两年后的一个假期,他去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上了半天的剪纸课,从此便迷上剪纸了。
“‘继续教育’培训每周就上半天课,平时是照常上班的,所以那次培训一共就学了半天的剪纸,给我们上课的就是王大奇老师。当时很好奇,它材料简单,操作方便,我又是学美术的,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一下就被它迷上了。”    从此,李强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已有19个春秋了。十九年来,剪纸几乎占据了李强所有的业余时间,他善于把传统和现代剪纸技艺结合进行创作,将锯齿纹、月牙纹、枣核纹等民间传统剪纸技艺融合到现代工艺上,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如长达7米的“百虎图”,100个形态各异的小老虎被生动地展现在一张剪纸上,威严而活泼、乖巧又顽皮,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第三届“民博会”上展出的“百鸡图”同样获得观众的好评。中央电视台还专门请他录制了电视专题片《学剪纸》,他自己出版了《李强教学剪纸图集》《剪纸大全》等专著。去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民间工艺美术家”。    李强说,因为自己是一名教师,除了搞好创作外,最主要的任务是教好学生,做剪纸的普及和基础工作,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使剪纸艺术绵延不衰。(记者 黄建高 解菁 许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