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我的观念有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1 00:05:17

格林斯潘:我的观念有误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   (2008-11-05)

fieldset {width: 309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早报导读 美总统选举结果今揭晓 奥巴马胜券在握
[两小镇最早开票 奥巴马旗开得胜] [美国总统大选]
[两岸签四协议 落实大三通] [台海局势]
[胡锦涛月中赴美出席G20金融峰会] [全球次贷风暴]
  • 中国:重庆大多德士仍罢驾
  • 国际:日本失言军官又失言
  • 观点:解读陈云林来台首次公开谈话
  • .c1{font-size:9pt; font-family:Arial,宋体; line-height:15pt;color:#333333;}A:link {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hover {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lor:#990000;} “伟哥”让女人爽到死!
    糖尿病—————新选择
    疱疹湿疣关键是神经排毒
    哮喘支气管炎-海洋新药

      格林斯潘无奈之下的“低头认错”,似乎更像是一个反讽

      文/晓棠

      今年已82岁高龄的格林斯潘,出现在10月23日的美国众议院听证会上,这位一直以来被视为自由市场经济领袖的老人承认,自己在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反对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做法存在“部分错误”。

      格林斯潘无奈之下的“低头认错”,似乎更像是一个反讽。这位老人曾被誉为“最伟大的央行行长”、“经济沙皇”、“美元总统”,当年的他惜字如金却一言九鼎,称得上“格老一开口,上帝都点头”。

      而这一次,上帝也许笑了。因为,华盛顿的政客和华尔街的金融寡头们终于不用再费尽心机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格林斯潘本人也不必再顶着铺天盖地的批评和指责作无力的辩解。

      放弃监管权惹的祸

      格林斯潘1926年出生于纽约的曼哈顿,年轻时曾经做过萨克斯乐手。1987年8月到2006年1月,担任美联储主席长达18年半。在格林斯潘的守卫下,美国经济较为顺利地渡过了两次衰退、一次股市暴跌及一次股市泡沫破裂,并且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经济增长期。

      有人这样说,格林斯潘就像一个出色的守门员,高接低挡地扑出了一个个射向美国经济的“点球”。大批支持者认为,格林斯潘在位期间,极大地增强了美联储的公信力,所秉承的张驰有度的货币政策,对全球化进程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不过,一直以来也有部分经济学家对他的一些判断和做法多次提出质疑。这在格林斯潘尚未走下“圣坛”时就已经开始了。

      当金融衍生品市场蓬勃兴起时,已经引起一些金融精英和投资者的警惕。比如有“金融大鳄”之称的乔治绍罗什,在其他投资市场堪称呼风唤雨,惟独对金融衍生品敬而远之。“股神”沃伦巴菲特的警觉性更高,5年前就称其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警告说,这些金融产品的潜在威胁堪称“致命”。

      但是有一个声音坚决维护金融衍生品市场,这就是格林斯潘。据报道,早在1997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着手规范金融衍生品,时任委员会主席的布鲁克斯利博恩女士认为,这些不透明的交易工具可能损害市场乃至美国经济,要求交易商披露更多交易细节和风险准备金情况。遗憾的是遭到格林斯潘和时任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的强烈反对。格林斯潘告诫博恩,她的所作所为会“引起一场金融危机”。

      结果是,博恩走人。1998年11月,在格林斯潘、鲁宾等人推动下,美国国会永久性废除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

      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危机加剧、不良抵押贷款剧增,规模惊人的衍生品市场急剧放大了这场格林斯潘口中“百年一遇”的危机。即便如此,他对衍生品的“信仰”并没动摇,不承认监管不力,而是把危机归咎于投资者的“贪婪”。他认为,没有完美的风险管理,“即使政府和中央银行也无法改变泡沫生成之路”。

      金融衍生工具最终酿成大祸。

      是非功过怎评说

      2005年5月,格林斯潘曾发表著名论断:金融市场自我监管比政府监管更为有效。而今,在议员们的反复追问下,格林斯潘无奈地说,“这也正是令我感到震惊的原因,因为在过去的40多年中,很多有力的证据说明自由市场体制运行得非常顺利。”

      批评者认为,格林斯潘当初奉行的低利率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而他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放任自流立场,最终引爆了美国金融市场。

      对此,格林斯潘在接受质询时承认,他的一些观念有误。他过去一直认为,银行出于自身利益会尽其所能保护股东的利益。另外,他错误地解读了住房市场的繁荣,对“住房市场不可持续的投机泡沫破裂给经济造成的伤害”估计不足。

      但他否认美国金融危机缘于他的政策失误,格林斯潘在听证会上辩解说,“美联储对于经济运行规律的预期本身就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如果我们的预测有60%准确,那意味着我们还有40%的概率犯错误。”

      翻开以前的报道,在格林斯潘退休之前,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06年1月14日发表一篇评论,题为《美国经济:美国的危险时刻》,副题为《格林斯潘行将移交的经济远非普遍想象的健康》,文章指出,美联储长期维持宽松的信贷环境,不仅助长了美国居民过度借贷消费或者购房之风气,而且造成美国经济透支使用了原本属于未来的增长动能。在利率逐渐回升的状态下,美国居民消费开支势必萎缩,而房地产市场则有可能崩盘。如果两大“引擎”同时熄火,未来的美国经济是否就此重陷困局?

      文章认为,美国经济未来将出现一段增长缓慢的时期,这并非由于格林斯潘的离去,而是由于他所留下的后果: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失衡。

      当时从2004年6月底起,美联储不断收紧原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已连续13次以25个基点的速度稳步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升至4.25%。这表明借贷成本低廉的日子渐行渐远,同时也令越来越多刷爆信用卡或者借钱买房的美国家庭接近破产边缘。正如巴菲特所说,“只有在落潮之后,你才能看到哪些人是在裸泳。”危机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新世界中的冒险

      在媒体的眼中,格林斯潘永远戴着一副巨大的眼镜,穿一身深色西装,双眉紧锁、不苟言笑,他说的话不少人永远“听不懂”。不过,在自传中,他“终于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了”,对一些经过的人和事也少有的直白。

      格林斯潘的自传《动荡年代──新世界中的冒险》于2007年9月17日发行,书中回顾了他任期内发生的一些经济事件和他曾做过的决定。比如,对于次级债,他倾向于比较宽松的住房抵押贷款条件,虽然他也知道有些次级贷款者是有信用污点或是低收入的,给他们贷款会增加金融风险,但是他认为那仍然“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即便可能因通过降低利率而催生我们最终必须承担的某种通胀泡沫,不过我们愿意冒这个险。”

      格林斯潘在书中乐观地预言: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放缓,但是出现经济衰退的几率不到50%。他呼吁美国民众:应该对经济保持“警觉”,但不必过于紧张。

      “如果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灵活的金融经济体系,我们本来就能接受它的动荡和极端,不过前提是不能有高失业率或经济风暴。当我们进入21世纪,动荡或许是维持世界经济保持高增长性的必要条件。”重读格林斯潘对自传书名的这段解释,回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