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应当怎样创政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20:29

领导干部应当怎样创政绩?


□杜 爽


每个领导干部都希望任期内能够干出政绩。但是,如何创造政绩,如何才能取得对党和人民真正有益的政绩,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置身于新时代、肩负新使命,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也须与时俱进。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GDP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应该站在时代前列,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要坚持做到“不折腾”。“折腾”就是无事生非、没事找事;朝令夕改、翻来覆去;人为制造矛盾、闹内讧。有的地方经济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来回折腾。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经历过无数次折腾,结果是越折腾越穷,越穷越折腾,闹得民生凋敝,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既是希望,更是要求。能不能做到这“三不”,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在“三不”中,“不动摇”是根本,“不懈怠” 是前提,“不折腾”是保障。“不折腾”,虽然用语朴素但意义重大,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宝贵的经验总结。在当前,“不折腾”就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是以大局为重,不纠缠细节,看准了就去干。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和快速发展。

二是要带好队伍、树好风气。毛泽东同志讲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作为一个地方的领导,要想把工作做好取得成效,需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能够同班子成员搞好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同心协力共谋发展;第二必须树立起干事创业的好风气。风气是一种软环境,但它的作用并不软。风气关乎一个地区、部门和单位事业的兴衰成败。风气好就能够出人才、出业绩,人人受益;风气不好就会出歪风、出邪气,人人受害。“源澄而流清,源浑而流浊”。有的地方风气之所以“流浊”,归根到底是因为领导风气之“源”不“澄”而上行下效所致。实践证明,一个地方即使物质条件差一些,但只要风气好,大家齐心协力,就能弥补“先天不足”使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事业蒸蒸日上。相反,即使物质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和所作所为是决定风气好坏的关键。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无论身处哪个地区、部门和单位,只要按照这一要求身体力行,就能培养出好风气,就能带出一支好队伍,就能为建功立业创造政绩打好基础。

三是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就应该而且也必须干出成绩。但政绩好坏必须是由实践说了算,群众说了算,还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否则,所谓政绩可能就是“政疾”。这样的“政疾”出得越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危害就越大。要想通过实践、群众和历史这三把尺子的检验,领导干部就必须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上。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对党和人民真正有益的政绩。那种靠耍花拳绣腿、靠欺上瞒下、急功近利而干出来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只会劳民伤财、贻害无穷。

四是要为百姓办好“小事”。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多次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共产党干事情、创政绩,说到底就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一提到为群众办事,一些领导干部总会首先想到上项目、搞工程这样的大事,对牵扯到群众利益的小事往往会不屑一顾,既不做也做不好。事实上,“大事”正是由许许多多具体的“小事”组成的。群众的“小事”实际上就是事关民生的大事。领导干部亲民、爱民、为民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必须从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出发,从群众所想、所需、所急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做起。如果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能够从一点一滴的日常琐碎小事做起,多为群众排忧解难,实际上就是在为百姓谋福祉,就是在为群众干大事,就是在为群众办实事,就是做出了“天大”的政绩。

五是要努力维护好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是政绩,维持社会稳定、使群众安居乐业、给人民安全感同样也是政绩。“平安”与民最相关,“安全”于民最紧要。社会环境如何、公众有无安全感,是衡量一个地方治安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依据之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地区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好坏和生活质量的高低。安全感又连着幸福感。如果社会公众长期战战兢兢地生活在一个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不仅不会有安全感,更不可能有什么幸福感可言。因此,为官者除了要大力发展经济外,还要努力为所辖地区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让百姓安居乐业、高枕无忧、放心做事。只有这样,才能造福人民,才能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厚爱。

六是要保护好生态平衡。“绿水青山”是对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一切资源环境的形象描述,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标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当前发展与持续发展的矛盾规律,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三个不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诠释。过去,不少地方拉动GDP增长的多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不仅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使可持续发展之路难以为继。这种以毁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做法,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根本不相符的。只有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维护好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才是真正做出了好的政绩。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领导干部在创建政绩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要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履行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