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行楷《松江宝云寺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5:10:50
          赵孟頫行楷《松江宝云寺记》









































































































 




    赵孟頫行楷《松江宝云寺记》

   松江宝云寺建成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位于今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原属松江县)。相传“宝云寺”曾有1048间,梵宇轩昂,绵延数华里,号称“江南名刹之五,华亭之最”。由于饱经自然灾害及战火沧桑,“宝云寺”屡修屡毁。元代重修时住持净月立碑,牟巘撰文,廉密知儿海牙(汉名廉恂)篆额“重修宝云寺记”,碑文《松江宝云寺记》由中国古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当地人均将此碑称“子昂碑”。光绪版《重修华亭县志》载“咸丰十一年毁于兵”,仅存山门及“子昂碑”。1966年,山门及“子昂碑”均被人为毁坏。碑额及不足原碑十分之一的残碑(共70余字)现存于亭林镇政府内。
    赵孟頫所书《松江宝云寺记》有两个版本。
    一是墨迹本。赵孟頫书《松江宝云寺记》时年五十有四,正值书法艺术炉火纯青、渐入化境,可称为极品。故有真迹影印多见于各种出版物,也有少量影印单行本在民间流传。其真迹是否已由博物馆收藏还是仍留存民间,目前尚无资料考查。近现代书画家徐宗浩(1880-1957)对赵体有深入研究,模仿其作品可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1928年,徐宗浩根据成氏“物色得之”的影印本“亟付影印,以广其传”。199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赵孟頫墨迹大观》、1997年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书法教程·赵孟頫行书》、2000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赵孟頫书法》、2002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赵孟頫名帖今写示范》等都收录《松江宝云寺记》。墨迹本上有“项子京家收藏”等39枚收藏章,说明《松江宝云寺记》真迹曾被明大收藏家项元汴(1525-1590,明代人,字子京,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严居士、退密斋主人等等,浙江嘉兴人)收藏。《松江宝云寺记》也曾被清陕甘总督富呢扬阿(满人,曾任浙江巡抚)收藏。据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初一,林则徐应富呢扬阿之邀赴午宴,共同玩赏富氏珍藏的赵孟頫所书《宝云寺碑》真迹。
    现在所见的墨迹本并非《松江宝云寺记》全文,有资料说,“该帖充满传奇色彩,曾被当过窗户纸,后被抢救了回来”。徐宗浩在其收藏的影印本中题“晚归陈朝下阙二百二十九字殊为可惜耳”,同时指出“大理大夫”、“集”、“书”等14字“为后人所补,颇失吴兴笔意”。因此,见于各种出版物的赵氏墨迹,存在诸多遗憾。
    另一个版本是碑拓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号称“清代校勘第一人”的顾千里(1766~1835)及“清代藏书家”瞿镛(约1800~1864)珍藏的《松江宝云寺记》碑拓。此件或许是现存的最早的拓片。但毕竟石碑历经数百年,损伤很大,拓片中不少文字难以辨认。2005年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晚清时期的拓片,比国图藏品要有更多的文字损失。据说建国前后有不少人碑拓,但拓片不知去向,目前还可见到的唯有一亭林人的拓片照片,但显然增加了石碑风化痕迹。
    其实,墨迹本与碑拓本源于同宗。笔者将残碑照片与墨迹本通过计算机抠图技术进行逐字比照,字形结构及笔画间距完全一致,说明两者出自赵孟頫同一手稿当属无疑。
    奇怪的是,墨迹本与碑拓本除了“阙二百二十九字”外,上题款与落款也不一样。墨迹本上题款为“赵孟頫书并篆额”,其中“赵孟頫”、“篆额”为真迹,“书”与“并”疑后人所补,而碑拓本是“赵孟頫书,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廉密知儿海牙篆额”,这显然是由于作为窗户纸抢救不完整,而后人又无法补足所致;墨迹本落款是“大德十一年十有二年”,碑拓本为“至大元年五月望日”,两者相距五个月左右,或许是由于上石之前更改年号之故,改书落款。
    建国以后当地新修地方志、专业志,都收录《松江宝云寺记》碑文,基本上均出自民间流传的碑拓本。由于对拓本辨认及理解的差异,或许是印刷排版之误,诸文不尽一致且有不少欠妥之处,也在情理之中。
    今以墨迹本、碑拓本及光绪版《重修华亭县志》“重修寺记略”一文互为补充,并查阅有关史料,对《松江宝云寺记》碑文重加整理,现将全文960字抄录于下。为免歧义,下文中的通假字、异体字等保持原状,不作改动。                                              (薛毓良)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拜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頫的仕元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释文: 松江宝云寺记前朝奉大夫大理寺少卿牟巘撰集贤直学朝列大夫赵孟頫书 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廉密知儿海牙篆额 顾亭林湖在华亭东南三十五里,湖南有顾亭林,顾公野王尝居此,因以为名,具载图志可复视也。其地今为宝云寺,本号法云,在顾亭林市西北。唐时有大长者吴仁约、杨师厚买地于此,立毗泥精舍,使坚修二上士入京清院额,继遂赐额为法云寺。大中十三年庚辰寺始成,犹未言顾公断碑事。天福五年,以水潦迁寺于南,石晋开运元年十二月十日始毕。此寺之徒二人者,同梦金紫一伟丈夫,云是梁朝侍郎,若有所属然。明夕,二人又同梦其至,且告以断碑处。晨起寻旧寺基,果先片石水次,引絙出之,已残缺,仅有十四字,曰:“寺南高基,顾野王曾于此修《舆地志》”众始骇愕,乃即寺东偏立祠奉之。惟恪惊乎鬼神之情状,盖难言矣。弗烛厥理,往往推之茫昧之域。夫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易·大传》之辞也。自其变者而观之,气有所感,形诸梦寐。如闻音声,如见容貌。而梦,则有安闲而梦者曰“正梦”;恐惧而梦者曰“惧梦”,二者固不同,被用物精多,魂魄强,或有依凭,使人恐惧,因为妖厉,非正也。顾公自梁、陈、隋、唐、后唐、石晋,朝代隔绝,死而不亡,发于久幽,无所恐惧而梦,近乎正者也,未可以怪诞疑之,略考其一二:西汉有冯野王,列九卿,性刚洁。顾公字希冯,盖慕之也。晚归陈朝,尝撰《舆地志》三十卷。此云修志,意即其时也。陈宣帝时,除黄门侍郎,此云梁朝,不忘梁也。刘汉尝称天福十二年,以与石晋异,欧阳公非之。此天福五年,则唐天福也。皆有关于寺及断碑,因书之,使观者无疑焉。王金陵介甫、梅宛陵圣俞,尝有诗记顾公遗迹,叹其穷寒,亦不及断碑事。盖一时暂游,不暇考灵鉴等记耳。宋端拱时,邑人胡彦璋兴修其寺,治平甲辰,始改法云为宝云。淳祐戊申,景定庚申,相继营修。庚申之役最为壮丽。大元升华亭为松江府,岁逾老,寺多颓圮,净月师素习台衡教自霅慈感侍香来归,实为住持,再加整葺。辛丑七月,盲风怪雨之厄,罄捐已资,由中徂外,殿堂门庑,大作新之,不烦化施。但见碧瓦雪脊,朱甍穹础,甃饰其垣墉,砥平其途径,翬飞其井亭,横亘其石梁,顿异旧观。而千石巨钟,舂容叩击,声震四远。诸天人、诸菩萨、圆通大士、应真罗汉,与夫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亦各欢喜。乃庄严其相,蠲供具以奉之,复期忏以祝之,其愿力所充,有以致此。丁未腊八日,净月因来求记。夫成之难,继之尤难,后之人尚毋忘前劳,益加持守,将使寺东顾公之香火,相为无穷焉。铭曰: 宇宙中闲,万法咸备,此理疏通,有一无二。 善教曰佛,妙用曰神,虽若不同,厥理则均。顾公有祠,宝云是依,发幽著灵,殊途同归。 顾亭之湖,余润渗漉,宝云之云,夺彩纷郁。洒为法雨,普沾沙界,法与理贯,无在不在。  至大元年五月望日,前住持释净月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