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虞世南【积时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36:32

唐代虞世南《积时帖》



    虞世南《积时帖》


    《积时帖》刻入《大观帖》、《绛帖》、《汝帖》、《东书堂帖》、《宝贤堂帖》、《聚奎堂帖》等等。还有一种《积时帖》,历来称虞世南书,行草交体,笔致轻妙。杨守敬评:“下笔如天马行空:”今刻人《余清斋》、《伪绛帖》等,以《余清斋》刻最精。又因此帖未见宋人著录,而在明代突然出现,有人疑为伪托。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自幼跟智永和尚习书法,所谓“深得山阴真传”,就是指他深谙王羲之的笔法。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代自太宗以下,历朝皇帝都以王羲之的书体为楷模。太宗曾“以金帛赐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虞的书法,继承多于创造,加上虞世南博学卓识,坦诚忠直,故而深得宠幸。太宗誓言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足见其影响力。“虞体”后世评述不一,他那笔圆体方,外柔内刚,几无一点雕饰或火气,也自咸书风,而他的行草书,则几乎是王羲之行草诸帖的嫡传。 
  虞世南出身望族。从三国到唐代,馀姚虞氏家族出了许多名士。有三国时吴国经学家虞翻(164-223),东晋天文学家虞喜(281-356)。还有几位著名的书法家,如南朝宋泰和年间书法家虞稣,他著有《论书表》传世,论古今妙迹,正行草书,纸色标轴,真伪卷数,无不毕备,又曾奉明帝诏与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编次二王法书。再一个是虞世基(?-618),兼善草隶,曾经在陈朝、隋朝做过官,他就是虞世南的胞兄。
  虞氏家族中声名最著的要数寞世南。他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祖父虞检,为南朝梁始兴王的咨议。父亲虞荔,为南朝陈太子中庶子。叔父虞寄,任陈朝中书侍郎:寞世南从小就过继给叔父为子,因而取字伯施。世南生性沉静,笃志勤学。少年时与胞兄世基同受业于吴郡顾野王(519-581),有十余年。顾野王字希冯,南朝陈书法家,学卓识、坦诚忠直。常在政务之暇,同丁也谈论学问,共观经史。世南容貌儒雅,而志性刚烈。每当谈论到古代帝王为政的得失时,常存规劝讽喻之义。太宗常常对侍臣说:“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
  唐高祖李渊死后,李世民下诏为父亲建造陵墓,以汉高祖刘邦墓长陵为模式,极其隆厚,劳民伤财。虞世南两次上疏谏阻,认为立国不久应当节用安民,主张“薄葬”。公卿百官又奏请遵照高祖遗诏办事,务从节俭。在虞世南和群臣的劝谏下,陵墓的规模大有减省。唐太宗爱好打猎,虞世南也上疏屡次劝阻。有一次,唐太宗写了一首宫体诗,叫群臣应和=虞世南怕这种“体非雅正”的诗流传开去,天下风靡,影响不好,拒绝作应制诗。凡此种种,都可看出虞世南刚直忠贞的品性。太宗常称虞世南有“五绝”,就是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有一于此,是为名臣”,“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对他评价极高。
  贞观十二年(638)虞世南致仕(退休),官衔为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这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唐太宗下诏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赐谥“文懿”。并下手诏给魏王泰说:“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五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又把自己写的一首诗命起居郎褚遂良在虞世南灵前诵读焚化。君臣情谊之深厚无过于此—了。
   虞世南编有《北堂书钞》一百二十三卷,著《虞世南集》三十卷。王书传人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书圣”王蓑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 ?三蓑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又命萧翼从山阴僧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令人摹制多本,赐给群臣,甚至死后还把《兰亭序》的原件殉葬昭陵。书学为唐代国学之一,取士也讲究书法。唐代书学之盛可谓亘古未有:
  虞世南少年时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甚得王书神髓。为了学习书法,他曾把自己关在楼上,业成方才下楼。写过的废笔足足装满了一大瓮。他白天练完字,在入睡前还用手指划着肚皮或床单,琢磨字的气势结体。日子长久,被单也划穿了。通过刻苦学习,虞世南成了王氏笔法的嫡传宗师。
  唐张怀瓘《书断》评虞世南说:“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欣)、薄(绍之),不亦宜乎!是则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也。”“伯施隶、行书人妙。然欧(阳询)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当时虞世南的声望便在欧阳询之上。他的书法圆融遒逸,外柔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冠剑不可犯之势。用笔沉粹、典丽,以风骨遒劲著称书史。他创立的“虞体”流派,刚柔并济,方圆互用:人们称颂“虞体”,“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刘熙载《书概》说:“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所谓得“右军之美韵”,是说得于王氏嫡传;所谓“失其俊迈”,是说他并非纯属“王书”一体,而是自立门户,独创新格。与欧阳询“险劲”一路并称“欧虞”。与褚遂良、薛稷一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纵观书法吏,从汉末钟(繇)、张(芝)开楷则草法之先,到晋末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立,经南北朝隋朝到唐初四大家出,使楷法臻于完备极致。所以多以“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唐人用法谨严”称之。中国书法艺术就技法层面而言,其核心是笔法。
    书史载唐太宗曾向虞世南学习书法,但因为“戈”脚写不好,写“戬”字,把“戈”旁留着没写,叫虞世南给补上。而后,他把这张字拿去给魏徵看,魏徵说:“现在看皇上书作,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虞世南。”唐太宗赞叹魏徵鉴赏力之高,也深感学虞字“戈”法之不易。他的“戈’’法,波捺都特别长,长撇有轻重提按的变化。
   虞世南和欧阳询都主持书学 (唐代六门国学之一),在笔法传授上有着特殊的贡献。虞世南传授笔法给他外甥陆柬之。
陆柬之有《文子赋》、《兰亭诗》墨迹传世,有婉雅之趣。可见虞世南之流韵。陆柬之子彦远,传其家法,时称小陆。陆彦远又传给他的外甥张旭。张旭所传楷书《郎官石柱记》颇有虞体风采。褚遂良曾向虞世南请教:“某书何如(智)永师?”虞世南答道:“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官岂能若此者?”
    褚又问:“何如欧阳询?”虞答:“闻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官岂能若此?”褚叹息说:“既然,某何更留意于此!”虞答:“若使手和笔调,遇合作者,固可贵尚。”冯班《钝吟书要》说:“若死学柳(公权)书,其病亦正同耳。悟得柳公学古处,二王、欧、虞、褚、薛打做一团方好也:”可知柳公权也曾学习过虞书。宋代蔡襄行书也学虞世南。宋高宗赵构书学智永,兼习虞世南。上海博物馆藏《赵构真草千字文》墨迹就是临虞世南的。
    赵构自跋认为虞书《千字文》是在唐太宗时,所以“民”字、“渊”字都缺笔以避讳二但据近人陈垣《史讳举例》,认为唐代书法缺笔以避讳的,最早见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上海博物馆藏《元揭傒斯临智永千字文》墨迹,揭侯斯没有自识临自何本。从风格上看,很有可能是临虞世南所书的《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