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和宋代防御的相似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36:58
从相传岳飞创立的形意拳来看宋代的防御和进攻意识。岳飞是宋代抗金名将。从形意拳的拳路上,感觉到宋代的防御战略还是有一定问题的。形意拳,像是带着脚镣的人打拳,它的特点是半步半步的走,也就是稳扎稳打,防守而后进攻,接近一种阵地防御战。这种拳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都显得小心有余,但是胆气不足,缺乏大迂回、大埋伏的进攻。看宋代和金朝的战争以及和蒙古,西夏的战争,从大势上看,和这种拳法表现出来的感觉是很相似的。就是防御,坚守,没有歼灭战的勇气,一旦对方不下力进攻,那么还会从徼贡称臣等方式来屈膝投降。总之是小福即安的做法。这种拳的好处就是防御比较的沉稳,金朝和蒙古用了几代人的努力才让宋朝灭亡。这两个民族都是能征善战的民族,蒙古在军事上的表现让欧洲人乍舌。而同时代的宋朝能够长期抵挡住蒙古的进攻,已经证明了宋朝防御能力的强大。  形意拳的半步技击法,往往不能围歼敌人,把敌人打跑或者相持就是这种拳的可能结果,这样的结果就是给敌人当陪练。另外,形意拳的半步技击法导致的是总体战略不够清晰,宋代居然和蒙古联合灭金,结果灭了金国以后,三足鼎立的态势最终成为两虎相争态势,这种战略实在是养虎为患的做法,在灭金的过程中,宋军没有坐山观虎斗,让蒙古和金朝在战斗中双双削弱实力,然后宋军变得强大,而是宋军出头,主力围歼了金朝,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是蒙古,蒙古成功的削弱了宋朝,麻痹了宋朝,并消除了金朝的威胁,夺得了金朝的广大地盘。这一场战争奠定了蒙古将崛起并战胜宋朝的基础,最终蒙古打败了盟友和老师。即便如此,宋朝的防御还是给蒙古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蒙古不得不长途奔袭,进攻大理,这一招也没有太大用处,最关键的战略是襄樊保卫战,这场至今世界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城市包围战经历数年,是最为体现意行拳效能的战役。蒙古最后胜利有一个新的变量出现,就是蒙古从西域运来了威力更为巨大的回回炮。宋代最后的一战也是轰轰烈烈的崖山海战,这场海战的规模之大,直到清代的北洋水师甲午战争才可以匹及。宋代的战争史,是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朝代。宋代战争除了陆战以外,最宏大的篇章出自海战。宋代有两大海战。一个是金从海路向南宋进攻被宋海军击败的战役,一个就是宋代灭亡的崖山海战。除了前者和意行拳的特点不同,主动出击,大破金水军以外,其它多为从北往南的逃跑架势。从这一点上也发现形意拳的一个缺点:从防守中机械的静止的看待对手,结果对手的武器升级换代以后,这种脱胎换骨的变化是形意拳的哲学理念中较少考虑的一个方面。宋朝的委屈求全,战略战术上故步自封,束缚了手脚,从形意拳上可以说,我们可以用管中窥豹的方法来思考宋代的军事战略战术的得失。  第一次碰到形意拳是在南昌的一个工厂的露天舞场上,一个长者说跳交谊舞的步子和打拳的步子实际是一样的,而后来意识到他演示的步伐就是形意拳的步伐。没有想到形意拳在南昌还有这样的传承,而一些文化行为方式也和这种拳法的理念颇有些相似之处,做事半步半步的去做。   形意拳和太极拳都是内家拳。現在之內家拳,是指拳技有着共的特性,即注重氣(内)功,神意悠然,劲力浑厚,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体现在具体的应敌对抗中则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其中步子要点是:犁行踩砸,疾动紧随,是形意拳步法的基本技法。“犁行踩咂”,指两脚移动要像犁耕地样,有向前掀翻障碍的意识和推进力,保持脚贴近地面(不能拖地)行进。脚落地时,要有欲踩死毒虫般的砸劲,踏地有声。“疾动紧随”,指一足动,另一足必随。一足进步,另一足心跟;一足退步,另一足必撤步。   宋代的拳法是比较发达的,影响力巨大。以至于蒙元打败宋朝以后,有两个做法,一个是大毁天下城桓,一个是禁止民间习武。可见蒙古人知道习武的利害,但是也导致拳法的衰败。明朝拳法进一步发展起来,这就是戚继光的拳法。我想内家拳法应该是起于唐宋,完善于明朝,衰落于清及现代。   为什么呢,因为内家拳要和中医道教相结合,中医的穴位针灸理论在宋代基本完善,明朝更加完善。但是到了清朝,火器逐渐成为最为流行的工具,这样拳法逐渐失去了技击的必要,这样的社会环境也就逐渐使得拳法难以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