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输在哪里?-老石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5:41:29

《唐山大地震》输在哪里? 

    更喜欢冯小刚的喜剧。

   在一个人人都是焦裕禄——焦急、郁闷、忙碌的年代,想必好多人的情感和灵魂都需要放松。

   但假如冯小刚停留在这个层面,其境界不会超越被他戏称为“黑社会”的赵本山,唯一的区别是,他所在的公司华谊成功上市了,表面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式白社会。

   显然,已过知天命年龄的冯小刚不甘于这样。于是便有了号称中国重磅催泪瓦斯的《唐山大地震》。

   俺是在北京一家平时年轻影迷云集的影院里观看的。整个放映过程第一次如此安静。除了间歇的抽泣声。这样的安静一直持续到影片结束。有人甚至直到离场很久还在流泪。

   对于这个成熟商业运作下的大片来说,达到5亿票房似乎问题不大。值得关注的是,这部电影的探讨价值远远超越了商业本身。

   我们都知道,唐山大地震是在新中国最灰暗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十年动乱更像一场颠覆人情感、价值、信仰的超级地震。这场自然的浩劫无疑是对内心伤痕累累的唐山人的一次闪电重击。

   那是一个科学被泯灭、人性被扭曲的年代。曾有专家1975年已预测出唐山地震,却被漠视,一切事先的预防措施被搁置,而由于常年的内乱,整个中国的防灾救灾体系已荡然无存,地震发生后,中国根本找不到专业的救援队伍,只能靠迟到的人民子弟兵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精神完成纯人工救援,且由于特殊时代背景,我们拒绝了国外力量的援助。

   不可否认,在这场震撼人心的悲壮救援中,不乏个体公民闪烁的人性光芒,不乏子弟兵关键时刻的勇敢无私,但这场灾难及其救援其实更像一中国版的忏悔录,而不是回避人祸的战天斗地的颂歌。

   甚至可以说,对于缺乏磨难砥砺的年轻一代来说,这个发生在他们集体陌生时代的故事,按影片的诠释,并不缺乏召唤人内心勇敢、善良、无私、真挚的力量,如果抛开特定时代背景,《唐山大地震》无疑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情感教育影片,徐帆等演员的表演简直堪称完美。

   很遗憾,历史就是历史,无法抹去也无法断裂。如果只是一味地逃避甚至对既往不幸的粉饰,而不是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真诚的忏悔,将一场人祸和天灾共同导演的悲剧简化成对上苍的审判,演化成人性不灭的传奇,似乎有违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良知。

   唐山大地震本质是全民族一场值得认真反思的灾难——无论家国还是被泯灭的个体,在一个只有人民没有人的年代,整个救援更像一次政治行动。直到好多年后,其实那些逝者才有了以个体复原的可能——以一座向每一个生命默哀致敬的城市墓碑。这与汶川抗震恰恰形成鲜明的反差,也折射出时代巨大的进步——从国家执政理念的改善到公民意识的觉醒。

   从创作技巧上,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完成了对《集结号》的超越,但从创作理念上,是一次明显的倒退。广电总局电影局一位负责人甚至表示,《唐山大地震》是商业资本和政府资本的一次成功合作。

   在中国通向现代公民社会的曲折征程上,如果设定的目标是所有人都享有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的生活,那首先需要牢记的是那段特定历史的灾难,并真诚面对并自觉担当,当成国耻永远地铭记。

  “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但愿泯灭的不是对既往错误反思并努力改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