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到、想明白,与说清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3:31:43
看得到、想明白,与说清楚
 “看得到”并不总是轻而易举。有些事情(尤其是问题)哪怕近在眼前也会被视而不见。当然,更多的时候局限来自于一个人的眼界有限。比如说,《牛奶可乐经济学》(Economics Naturalist)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就是只有少数人才会有机会看得到的问题。“为什么在罗马乱穿马路会被罚款,但在纽约却不会?”(Why are pedestrians fined for jaywalking in Rome but not in New York?),或者“为什么在美国市场上所使用的DVD格式与欧洲及其其它地区DVD的格式不同,但CD格式却全世界用的格式都一样?)(Why does the DVD format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differ from those used in Europe and elsewhere, while CD formats are the same in all countries?)这样的问题能够被提出,通常需要提问者有足够的游历——他要了解罗马的同时也要了解纽约;通常需要亲自游历的原因在于如此琐碎的信息,很难仅通过阅读获得。而第二个问题,在可能需要提问者更多的游历的同时,还需要提问者同时喜欢看电影(买DVD)和喜欢听音乐(买CD)——这样的概率并不是很高。比如我自己,大多数电影是从互联网下载来看的,CD么,这辈子总共就没有买过几张;所以,即便我去过很多地方,也很难让自己关注这个问题。

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很多的时候,正是因为问题的存在,才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求知。这么来看,“想明白”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事儿了。看得到原本就不容易,想明白就更难了。纵观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就可以看到人类在习得任何一种思考模式上所耗费的时间都漫长到“海枯石烂”的地步。亚里士多德整理出“三段论”(“Formal Logic”的重要基础之一)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上个世纪对“Informal Logic”的研究也长足发展),“合乎逻辑地思考并没有像“怕疼、怕蛇”一样成为能够通过基因就可以遗传的人类本能。《牛奶可乐经济学》所使用的“经济学思考模式”至今也只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已——无论多简单也最终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并且,在这少数掌握了这种思考模式的人群中,还有大量的人手里拿个锤子看着什么都觉得是钉子”。事实上,人们一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此之多并且生活又如此艰难,乃至于绝大多数人最终只能考虑“柴米油盐”(几十年前)或者“车房油钱”(现在);只有极少数的人有时间有精力并且通过积累获得能力去运用正确的方式与模式分析这些问题且最终得到(更加近乎)正确答案。

想明白之后,最难的事情是“说清楚”。看得到都不见得是易事,想明白更难,“说清楚”难上加难——但确实必要的,因为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更重要的是,知识需要理解、应用、积累、转播、修正,而后要被其他人再理解、再应用、再积累(即,发展),再传播,再修正。好不容易看到了,也想明白了,却说不清楚,一切都白费了,因为知识只能为己之用的话,只因为没有人能够长生不老就转瞬即逝了。其实,最终,从某个角度来说,“说明白”是治学的最高境界。早在千年之前,有些人就看到之后想明白并说出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但显然没有说得足够清楚,乃至于一代又一代的人悟啊误,悟不出来就拿大棒子砸脑壳(当头棒喝),悟到老才恍然大悟(这是少数运气算好的),只可惜想明白之后没多久就死掉了,于是下一代的人接着悟。某种意义上来讲,“禅宗”这个领域就是最经典的这种领域聪明人看到了也想明白了,但做不到说清楚(也可能是不愿说清楚,所以他们“捂”),于是要么“含混其词”、要么“故作高深”,说的话支离破碎,弄得别人要么自卑要么放弃,然后他们拿着小聪明得意一生、死而后已。西方人基于种种原因,最终习得并完善了所谓的“学术”体系,于是,千年之后,有人提出“混沌理论”,把“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现象解释个通通透透。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能够看得到、想明白、并说清楚“自证预言”究竟是怎么回事儿的时候,已经是东方人看到“一言成谶”的千百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