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二:移动媒体的发展和面临的机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0:14:45
2007年7月6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中国传媒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分论坛二:移动媒体的发展和面临的机遇”实录。
王超:
开始我们的下午互动的这个讨论,我们这场的主题是移动媒体的发展和面临的机遇,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这场论坛的主持人,我叫王超,来自皓辰传媒,皓辰传媒是一家互联网的公司,我们两个主要的业务一个是IT168.com,一个是che168.com,是分别为IT行业和汽车行业提供资讯服务的。
今天下午我们讨论的嘉宾来自于这样三个方面,有三位嘉宾他们是从事手机业务的公司;还有一家公司比较另类一点,他信是做公交车上面的媒体的,这应该说是一个物理是移动了;还有一个来自内容的服务机构,主要是为很多是移动的媒体和通讯的平台提供内容服务的。还有一位是来自研究机构的代表。所以我相信今天下午六位嘉宾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
今天下午的阶段是我们大家很自由的讨论,所以大家有任何感兴趣问题,都可以随时写一个纸条通过,然后通过我们的工作人员传递过来,这些就会使我们的问题的回答更有针对性,我们的讨论会更有质量。
下面我来介绍我们今天下午参与讨论的嘉宾,第一位是北京开拓天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总裁徐恪宁先生;第二位是北京无限讯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总裁张志浩先生;第三位是北京明致无限科技有限公司PingCo的总经理王伟先生;他们三位都是各自公司的创始人,所以他们对于自己业务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下面一位是世通华纳副总裁崔斌先生;IDC中国公司副总裁万宁先生;新华网的总裁助理新华社是移动新媒体业务的总监李俊先生。
我们这个讨论的第一环节,是请几位嘉宾用比较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一下他们自已的业务,他们业务的模式和盈利的方式。因为我们知道手机媒体的发展或者是是移动媒体的发展,是一个更新鲜一点的事物,比互联网可探索的空间更大,所以他们每一个公司看起来都是在做手机业务,但实际上各自的模式和理念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先请讨论当中,相对来说小众一点的一个公司,来自世通华纳,也就是做公交是移动媒体的崔斌先生来介绍一下世通华纳以及世通华纳所从事的业务,有请崔斌先生。
崔斌:
大家下午好,感谢大会给我们世通华纳提供这样一个,向大家介绍我们公司的机会。那么,我们公司的名字是叫世通华纳,需要澄清一点,我们和世通公司和华纳公司都没有任何关系的。第二我们是做是移动电视的,也需要澄清一点我们和手机移动电视也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世通华纳移动电视传媒集团主要运营的业务是车载移动电视,当然也包括一些楼宇电视和户外的LED,那么我们主要的,主盈业务的方向就是锁定移动当中的人群,向他们传递信息,这是我们一个大的发展的方向。
那么,这家公司成立的时间是2004年,其实在厦门就已经有了,那么直到2006年受到多家国际资本的这种关注以后,鼎辉投资、国泰财富还有呈维基金,华登国际,四家基金在2006年分两轮注资了5千万美金以后,我们从厦门一地的这样一家运营商扩展到全国33城市,23个直属的子公司,这样的一个集团公司。
那么,我们的核心业务就是做车载移动电视,大家都知道在公交车上,出租车上、甚至一些政府的公务车上,都有很多这种液晶屏,播放一些适合于移动人群所接受的一些节目以及广告。我们既有节目制作,也有广告销售,同时也负责整个媒体平台的运营和维护,这是我们主要的一个业务范畴。那么,经过去年整个一年的整合,我们2007年1月实现了全国33个城市的广告联播网,应该讲我们是一个地方媒体的全国联播网,既可以做地方的这样的一个广告销售,也可以做全国联播网的一个广告销售。那么,预计今年的广告收益大概4—6个亿的营业规模。
那么,在这个领域来讲,在我们做成集团公司以前,也有一些竞争对手,包括我们知道的巴士在线,包括华视、包东方移动、包括北京的北广传媒,应该讲都是经营这方面业务的,应该讲这个产业正是刚刚兴起的一个行业,同时这个行业应该讲也面临着一个比较大的竞争,也需要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整合者,那么能够对这个产业实现一个整合。
我个人也简单地介绍一下,我是1997年毕业,分到人民日报社,2001年创办了《京华时报》,我是七个创始人之一,2003年年底我到上海注资《上海青年报》,负责《上海青年报》的整个经营。我是2006年加入了世通华纳,我个人的职业足迹,在某种程度上一方面是离中央越来越远,但是离市场越来越近,离官方越来越远,离百姓越来越近。我个人的发展轨迹也基本暗合了传媒的发展趋势。
那么,原来在《人民日报》也好,在其他的平面媒体也好,对这种新媒体,对包括公交移动电视的这种媒体,一般来说有一种贵族心态,总觉得是一个相对低端的,相对百姓的,相对草根这样一些媒体,并不看好,但是随着我对媒体的认知和了解,也随着很多新媒体的崛起,使我们才有机会来深入地思考这些媒体的价值,当我们认真的体会和了解这些新媒体价值以后,发现这些新媒体的所喻含的市场空间是非常大的,厦门我们做一共是1000辆公交车的移动电视,一年的广告营业额已经达到将近4千万、3千万,那么利润也有1千万。当地的电视频道,也就是厦门电视台一年的广告平均营业额也达不到这个的水平,我们知道上海的东方移动的广告营业额也过亿了,所以这样的一个产业,我们可以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也之所以得到这么多基金的认同。我们在一个地区能够做得这么好,那么是不是在全国也能做得更好,我们看到在香港“路讯通”已经上市了,“路讯通”也是做这个车载移动电视的,新加坡也有类似的公司,它并不是一个很新生的事物,应该讲它的商业模式是很成熟的模式,那么就看我们怎么样把这些资源整合好,把这个渠道整合好,把内容整合好,把这个区域实现一个全国的联播,一个整合,这样能够爆发出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大的这种媒体价值,所以我们大概的情况首先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王超:
我先代表大家问崔斌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感觉当中,应该说户外的移动媒体,或者说户外视频这样一个领域,它可能创新的概念已经被分众用完了或者说用过了,所以可能给市场的感觉,类似的媒体都应该说某种形态的分众,而且觉得这样的一种媒体是一个资源性很强的这样的一个感觉,那么我想问的问题是说,这样一种好像是一个资源型的,创新空间似乎感觉比较小的这样一个领域,它的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或者说它自已是不是已经没有了创新的空间了呢?
崔斌:
那么,刚才王总问了这个问题,我想在判断上多少有一些不同,首先我觉得我们这个媒体是一个很大众的媒体,不是一个分众的媒体。那么,分众它是在楼宇安装电视,它相对于是一个窄众传播,但是我们是因为公交车上,一个城市74.5%的人是乘坐公交车出行的,也就是说我们是一个相当大众的一个群体。那么,我们全国目前5万多辆车,8万多个屏,每天覆盖2亿人次,应该讲是一个非常大众的大众传播媒体,这是第一。
第二,分众媒体它是没有内容承载的。没有内容承载的话,今天上午刘吉教授也是讲到,媒体一个长远的发展,首先要符合人性;第二是符合持续发展的这种特性;因为我们的移动电视应该讲它是具备内容承载的,有丰富的这样的一些咨讯和娱乐节目来做支撑。那么同时我想,这个产业应该说是刚刚兴起,和传统的电视相比,传统的是叫人跟着电视走,电视在哪人到跟哪儿去看,那么我们这种媒体是电视跟着人走,人走到哪儿它跟到哪,应该讲现在目前的世通华纳移动电视,一个是我们锁定的人群多,是一个非常大众的一个媒体。
那么,从创新角度来讲,我觉得还是比较新兴的。那么节目如何定制,资源如何整合,渠道如何整合,包括我们广告的这种销售,它的这种复杂性比央视、比地方电视台、比分众传媒,比任何一个媒体我觉得复杂的程度都要高得多,因为它既具备地方销售的特征,也具备全国联播网销售的特征,以前我们知道很多有线电视台它想实现一个全国联播,但是因为它这个条块的分割、制度的设置,使它没有办法实现全国联播。那么,我们现在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资源整合以后,如何在地方销售和全国销售的这种统一或者这种协同,那么这些来说都是我们面临的很多新问题,所以在这些领域我们也在寻找我们创新的余地。
另外,不同的媒体确实有不同的一些优势。我们从传播的整个链条来讲,信息源通过一定的载体,或者一定的传播方式传授给受众,这样的一个简单的传播模式来看,分众传媒它所强化的特点是在于分众性,它是把这个传播的接受者,受众这一块做了一个市场的细分,然后指向一个特别精确的一个受众群体来传递信息。那么,传统媒体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应该是信息源媒体,也就是说它强化的是内容为王,广播、电视、报纸它强化是内容为王。那么,我们应该说强调的是我们这种传播方式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我们这种载体的特点是在封闭的空间、无选择、唯一性、强制性的传递信息的特征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所以我们更多的强调是我们所谓的叫全效的传播,像今天我在这儿跟大家沟通,应该讲在会场传播,这种人际传播是和种全效传播,99%的人都能接受到我的信息。那么,公交媒体也是带有这种特征,或者说车载媒体带有这种特征,就是封闭空间、强制性,无选择的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所以我说这是一种全效传播。所以我们在整个传播链条当中,我们发现,我们这种媒体它是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的,所以我们首先,分众我知道它在推动它这个媒体之前,它是以分众化作为理论基础来推动的,那么,我们推动我们车载移动电视,我们是以全效传播的,效果为王的理论基础,作为我们这个媒体推动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基础。那么这样一种推动,我想也是一种创新的模式。
王超:
好的,谢谢崔总。
大家有任何问题或者评论都可以,我们这个集中的提问可以稍微晚一点,可以先传纸条上来,本来我们应该是发短信上来更合我们今天的讨论比较洽当,但是我不知道留谁的手机号码比较好,所以还是用最传统的方式,写纸条的方式,下一位我们先请徐总,请徐总讲一讲开拓天际的生意。
徐恪宁:
大家下午好。我是开拓天际的徐恪宁,我们公司主要是在无线领域基于位置,提供了一些信息服务,包括一些营销的服务。
我想在讲整个业务之前,我想描述一种场景,就是明天的奥运会,那么大家在去看奥运会的时候会享受我们的一个服务,也就是你进入每个奥运会场馆,你会首先收到一个奥运这样的一个提示信息,那么你根据这个信息,你可以从点上进行一些与比赛相关的这些互动的活动,你可以查一些相关运动员的情况,你可以看另外一个比赛的场所他那边比赛的进展情况,包括下一个比赛的一些计划情况,那么这个业务是完全基于位置、基于无线,然后基于一个特定的很小的区域的这样一个服务。
开拓原来是一家技术公司,最早在2002年的时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我们在2004年开始正式的商用。目前在全国这个业务已经覆盖到接近20个省,全部是和运营商,我们共同合作来打造一个基于位置的这样一个信息服务平台,目前这个业务在全国我们主要是分三个领域:第一个是政府领域,政府应用在很多方面都是体现在公益应用方面,比如说像去年、前年的浙江“麦莎”的台风,那么一个特定的区域里面,台风要登陆和预报的区域不一样的话,那么我们和当地的政府合作发布一个告警信息,通知那个区域的人员做好防范的准备,而这种告知的准确性是传统的任何媒介做不到的,而只有通过这种业务,我们来实现这样一个功能,现在这个业务很多地方大量的应用,像黑龙江的当时的,那个松花江的污染事件,包括下一步北京整个应急的移动辅助支撑系统,会全部采用我们这样的一个服务。
在第二领域里面,是应用在行业领域。比如说在旅游景区、像农村、很多的一些像这样大的会展,在这个方面,一旦进入一个特定的区域里面,我们就会通过短信、彩信或者WAP实现这样的一个互动式的这样一个服务。
第三个方向,我们现在是在商业应用。比如说在王府井( 44.60,-0.87,-1.91%)的商圈里面,如果你到这个地方去,现在还没有在北京开通,我们整个网络正在建设过程当中。那么,下一步就会,我们可以对客户进行区分,你是在这儿天天上班的?还是你是来逛街的?还是一个外地客户?那么,你会收到这里面吃喝玩乐相关的,这样一个WAP朴实的一个信息,根据你的需求,这个里面会包含整个这个区域的一些服务,与吃、住等等这个方面相关的,你通过点击你可以进入你所选择的一些服务里面去。目前,主要在这样三大主要领域。
我们这个服务的模式和传统的这样一些针对个人应用的服务不太一样的一点就是,过去的服务不管是咨讯还是娱乐,基本上都是这种收费的模式,而开拓从最初提出这样的一个业务就是一个免费服务的业务,而是由第三方,比如说像政府、像行业,包括像商家他们来提供这个付费,而这种方式我们到现在已经走了三年时间,已经在全国走出出一条比较成熟的一条路了。
那么,这是王总邀请我来参加这个论坛,说实在的我自己从来没有想到我能在传媒这样一个领域里面来讲我们的业务,这也是误打误撞,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作为移动这样一个领域,它因为技术的变革,因为技术的创新,把我们带入到了这个领域里面,使我们通过技术的手段实现了过去很多不好实现的一些功能、一些服务。我感觉特别手机这块的应用的一些理解。手机的特征是每人随身一个的这样一个,它随着你移动,随着你的消费这些东西,它可以通过位置来进行区分,这是很大的一个特征,那么我们叫做随地。那么,手机是24小时伴随着你在一起的,我们说叫做随时,你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你在互联网上一天呆多少时间?还是你在电视前面呆几个小时,而手机是一天24个小时陪伴你,除非你特别忙,不想受打扰,晚上睡觉的时候你关闭手机。
那么,手机还有一个我们叫随身,它就是有这样一个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你在互联网面前别人不知道你是谁,而手机面前,你代表一个符号,它可以从营销角度来说,能做到一对一这样的去营销,它有很强烈的这样一些互动特征,那么通过这些特征,你可以去选择一些服务,包括选择一些广告,我们提供所有的服务都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那种群发的,包括很强迫性的这样的服务。
所以在用户感受方面,手机作为一种服务手段或者是媒体特征的话,我认为这里面是特别应该受到重视的,如果想把这个产业长久做起来以后,用户感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不能说不考虑用户的这种感受,而任意地强加于别人。这个产业才刚刚兴起的,所以大家还要爱护和保护这样一个产业。好了,谢谢大家。
王超:
可能因为给我们的理解就是说,因为手机的服务它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健词就是准确。刚才我不知道理解对不对?就是说徐总的业务就是说,他是不是可以做到,我们只要任意指定一个位置,都可以找到在这个位置上面的持有手机的人,是这个意思吗?
徐恪宁:
它这个业务是这样的一个形式,它就是一种表现就是说,我们可以听一个针对任何一个位置的这样一项服务,这是由运营商提出的,是这样子的。由运营商和我们共同提供的这样一项服务。
王超:
就比如说我们可以在您的系统里面看到,假如说现在在嘉里中心这样一个位置,有多少人,是在用比如说中国移动的服务,这些人的号码都是多少,都能知道吗?
徐恪宁:
是这样,因为这个业务从最初提出的话,我们和运营商就是说大家一块儿关注这个问题,就是说在业务的,它不是说做一次就完的一个业务,而是一个长期、长久要做的一个业务,那么手机号码是一个隐私,大家非常敏感的一个问题。那么在这个设计过程当中,我们共同就是说采用一种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说,在做业务的过程当中,我们这边拿到的是一个“维码”加密的。那么我经过这个“维码”来形成一些习惯,这种习惯、这种行为的分析,全部是基于“维码”的。那么把服务提供给大家的话,那么这种服务它会通过“维码”解码以后,然后直接发送网关。那么运营商这边它是拥有号码,但是它没有行为。但是在这个业务系统里面是拥有行为、但是没有号码。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确保对用户隐私的最大的保护。
王超:
好。
那应该说徐总这边的业务,他的这边的技术的含量是非常高的。
那接下来我们请无限讯奇的张总介绍介绍他的业务。
张志浩:
大家好,我叫张志浩,来自于北京无限讯奇,对于传媒行业来讲,应该我算一个新兵,我以前的工作主要的经历都集中在通信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今天能坐在这个传媒论坛这个地方觉得很荣幸,能有机会跟大家学习一些传媒业的经验很高兴。这里面的话我先简单说一点我对这个传媒行业一些简单的理解吧,肯定有一些偏差,请大家指正。
一般我们习惯的这些媒体的话,我个人理解就是说,对于平面媒体也好,电视媒体也好,等等这几类,他普遍具有一种特点,就是说覆盖面比较广。另外呢具备一定的强制性。打个比方来讲,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比如说我在这儿,在这个上面我说可乐很好喝。在座的这些人你爱听不爱听都要听到我这句话。而且我估计这里面的话有一些人是不爱喝可乐的。但是我没有办法把这些爱听和不爱听的人分出来,所以这是我个人理解原来就是说,传统媒体有他的这个强势的地方,这个强势的地方是好,但是也有它不好的地方。
对于我们现在这个无限讯奇想做的一件事情来讲,我们设想了一种理想的状况,就是说在用户有需求的时候,就是说我想获得什么样的服务,或者说我想获得什么样的资讯的时候,我们能用一种最简单、最便捷,它随手可得的一种方法,把我们这个希望推荐给他的服务、信息,送到他面前,这些服务和信息的话,是经过了一道一道严格的手续,后面有一些人替他做了一些保障,这个服务品质都是有保障的。这里面还有一点的话,我们在做这个信息率选的过程当中的话,不是平白无故说你的服务好,你这个就一定是推荐的是你,我们还要根据用户的需求,他既往的一些特征,他的一些偏好,就是说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筛选。所以说作为我们来讲的话,其实我们要做的事情,打个比方来讲。同样比如说超总,今天晚上要请人吃饭,那么我们可以告诉他说,他选了两家川菜馆,比如说我们这个可以告诉他,两家川菜馆究竟有什么差异,同样的川菜馆有什么差异。那么根据超总既往的消费的偏好,比如说他是倾向于什么样的装修风格?什么样的这个地理范围?什么样的消费档次等等,我们都可以很清晰地把它分辨出来。
其实在国外的话,有很多行业一直在做这样用户关怀的事情,比如说原来互联网上有一个故事就是说,回到了几十年前,自己年轻的时候住过的酒店,那个服务生问他,请问您还是吃三十年前您那个菜单吗?就是他们对用户的关怀做得很细致,我们也准备就是说,针对用户本身的一些特征,就是各种方面的一些特征,针对性地做一些了解。同样的话为了匹配用户这样的特征,我们需要对商户也有很深入的了解。
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就是说啤酒和尿布放在一起能卖得多,因为的话就是说被老婆安排来买尿布的人,会顺手给自己买两瓶啤酒回去。那么我们的话现在也是希望说,把商户这边的情况也搞清楚。什么样的商户对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时间我来把这个消息告诉这个用户,他能有更好的这个成交或者是消费倾向,什么样的商户对于用户来讲,可以做联合的捆绑销售,可以做联合的营销,这个都是我们目前在准备做的事情。
我们的服务的话,应该会在今年的秋天,会在全国的31个省同时推出,到时候会有一些相关的传统媒体的告知,就是我不管你爱不爱喝可乐,我都会告诉大家,我希望为大家提供一种更精确的、更满足你需求的、让你觉得更舒服的服务,我也希望大家以后能离不开我们的服务。谢谢大家。
王超:
张先生,难道你还不能告诉大家,你做的是什么服务吗?
张志浩:
我以为大家都知道。
王超:
无限讯奇还不是可口可乐。
张志浩:
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打一个类比吧,就是说互联网上有Google、有Baidu,你可以通过他找到你希望找到的东西,但是呢你找到之后,比如说你输入王超的名字,可能出来几百万,但是这里面哪一条是你想要的,你可能再要自己去加工。
Google和微软在美国他们也通过一些收购,通过一些这个合作,准备做一些更垂直化,就是说更直接的一些服务,比如说跟大家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直接相关的一些服务。那么我们国内有一个大的运营商就是中国电信,现在在做114的转型,就是说他提出了叫号码百事通,通过114的话,就是说为用户提供跟你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服务。
对于讯奇来讲的话,因为我们一直倡导就是说,讯奇希望成为优选信息专家,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就是说对商户的了解,对用户的了解,基于这两种了解,把用户的需求和商户的服务无缝地搭接在一起。
我们无限讯奇是中国移动的,叫综合信息服务门户,也就是跟生活信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独家的合作伙伴,我们会跟中国移动一起,暂时的话是利用语音通道,就是12580,可能很多人用过,12580,现在在提供一些中文秘书、彩铃,也有个别的省比如说北京在提供一些实时路况等等这方面的一些信息。我们的话是这个,跟中国移动一起讯奇负责整体业务的规划、平台的开发运营、信息的运营,包括里面的所有的投资,和中国移动一起在做这个事情。
对于讯奇来讲的话就是说在31个省同时推出这项服务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我们也很希望能找到比如说,在某一个垂直领域,在某一个区域资源的所有者、信息的所有者以及这个优秀的合作伙伴,大家能一起来推动这项服务,这项服务的话会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谢谢大家。
王超:
12580,这个数字就是无限讯奇所经营的业务,他们是在后台工作的。
因为今天确实挺有趣的,就是说这个几位做手机业务的嘉宾都会认为,之前可能都觉得自己跟媒体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突然地和媒体有了关系,让我想起几年前的时候,在世界报业的一个聚会上面,巨头的聚会上面,纽约时报的老板讲了一句话说,告诉大家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比尔盖茨成了我们的同行。
下面我们请王伟,明致无限科技有限公司的王伟,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业务。
王伟:
大家下午好,首先很感谢超总邀请我参与这个论坛,而且也能够很荣幸和这么多有经验的人在一起分享,向他们学习、请教一些经验,然后也可以允许我们做一点广告,让我们公司也知名度高一点。
估计很多人不知道明致无限这个公司了,但是我们也在外面讲得比较多的形象是讲我们公司的品牌是PingCO,是因为我们做了一个手机上的客户端软件,在讲我们的业务之前,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两年多以前开始这项业务之前,我们做了一个市场调查。我们请了一些我们的目标用户,是有中学生,也有大学生,也有刚毕业工作一两年的白领,还有工人、军人,也请了一些人做访谈。然后我就讲里面一个细节,就是我们的有一个问题是问中学生说,你们差不多一个月发多少条短信?首先是问你们发短信多不多?中学生就说,不多。大学生就说挺多的。再问大学生说,你一个月发多少条短信?大学生说一个月也就七、八百条吧,就叫多了。问中学生说你一个月发多少条短信?一个月发个两三千条吧,人家还说不算多。
所以可见就是说现在发短信已经完全成为新兴人类,或者是年轻一代的人的,可能是一种主要的沟通方式吧,他们都恨不得两个人面对面都不讲话,要用短信掏出来发过去一个信息。那所以我们看到这种沟通行为的变化之后,我们就做了一个产品是说,是让这个用户可以通过这个手机的数据通道去发短信。那大家也知道这个数据通道它的资费和这个短信的资费是完全不一样的计费方式,短信的计费是一条一毛钱、一毛五或者是套餐可能是20块钱300条这样的,不是按条计费的,但是数据通信是按你流量计费的,是1K三分钱,甚至是可以包月,五块钱包10M,或者是20块钱不限流量,它是按流量计费的。那大家可以想象,1K是一千个字,那你1K的流量应该发短信可以发好多条,那其实这样换算一下,如果是用流量来发短信的话,成本会降得很低,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产品,是给这些这种非常沉迷于短信沟通的人,提供了一个客户端软件,然后让他们可以去通过数据通道发短信,那这样等于大大降低了他们沟通的成本,这是我们一开始的推入市场的一个切入点。
那其实今天超总请我们到这里来是讲这个移动传媒的这个发展的情况。那为什么会请我们呢?我们像一个工具好像,但是其实我们发展了两年,这个用户成长非常快,差不多今年的用户比去年翻了十倍,我们现在大概有700多万的独立的用户,我们发现用户其实除了用这个短信沟通之外,慢慢地他们用我们的产品其实还在干一些别的事儿,是因为两个人在发短信聊天的时候,我跟他发了一个短信,我等他回来,这个中间有一个等待的时间,那么这个等待的时间他要打法,所以我们就提供了很多内容给他。
比如说我们提供了一些娱乐的新闻、娱乐八卦或者是一些休闲类的小游戏,他可以去玩儿玩儿博彩或者是这种猜大小、接龙等等这个打法时间的,然后也让他可以去灌水,他可以自己去在我们的平台里面去发发言或者发发帖。慢慢地我们发现其实用户有很多的时间花在这个上面,其实我们这个平台现在慢慢变成了一个,就是说以客户端为载体的这样一个新媒体,其实这也是我们可能未来的盈利模式会从这里来。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大概每个月有几十万的广告收入,其实就来自于这个地方,而不是来自于这个。因为我靠功能我又不能卖功能的费用,我是把这个功能免费给这个用户用的,那这个生意模式变成是这个媒体上面的模式。所以我有一个看法就是说,我觉得从移动的这个媒体的发展上来讲,我认为就是说,他会经历一个产业链重新的整合和洗牌。因为一些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使这个媒体的形势就发生了变化,以前可能固定的这几种形式,虽然号称移动媒体是叫第五媒体,但是其实我觉得这第五媒体里面,可能有一百种、一千种形式,5.1、5.2到5.1000都有可能,这种就是因为技术的革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新的形势的变化。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好比说现在有很多做这种电子书阅读的这个产品,那其实以前可能根本这个书就是一个印刷品的一个模式的媒体对吧?但是今天完全可以用手机来看电子书面,而且这个目前在移动上面是一个很大的应用,有将近20%的移动的手机用户、上网的用户在用这个看电子书,那这个完全就变掉了,因为大家可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屏幕还可以用来看小说、看很长篇的小说。
当然这个电子书有很多的技术会帮助用户在这个小小的屏幕上去看得比较舒服。比如说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像我们在我们的平台上看小说的话,他就可以联网的时候,一般联网看小说要等待,但是我们可以在,你在看这一节的时候,我后台已经自动把你的下一节读过来放在内存里面了,所以当你想再翻页的时候,你就会像平时翻书一样方便,所以这些我们有很多技术形式的变化会创造很多新的媒体的形式,这个我实际上讲第一个。
第二个我觉得因为这种技术的变革,可能会使很多原来的不是媒体公司的公司会成为媒体的公司,就像刚才王超说的微软成为我们的从业人员,其实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中国移动原来是一个运营商,那他可能未来就是一个最大的唱片公司,因为大家可以看到,我估计在座的诸位里面!20%、30%的人,应该可以收到每天移动的彩信手机报,这是移动今年很重要推的产品,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媒体,那变成移动就是成了一个最大的报纸,可能很快它的订量,它的用户的订户数,会远远超过目前最大的报纸。所以我觉得也是一个未来新媒体的一个趋势。
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说,这种新技术带来的这种传播形式的改变,可能也会造就一些新的媒体的出现,其实我觉得今天咱们坐在这里,开拓天际的徐总他们所干的生意,他们也没想到他会是一个媒体,他其实是发现了一种基于位置的提供信息的这样的技术。那他就会慢慢变成一种新的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前我们可能看,要买杂志就想着典型地去报摊、去一个书报亭去买一个杂志,那以后可能是说,当你走到某一个位置的时候,你想看的杂志、你想看的内容就下来了,所以说所有这些形式都可能会非常大的改变我们新的媒体的格局,所以这是我觉得,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个媒体行业的一个变化吧。
那还有一点我觉得,我个人的感觉就在这个新媒体行业,就是说是目前这个市场还是非常小,虽然很热,但是我觉得总体来讲,这个市场还是属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但是呢未来的潜力大家可能都看到了是非常巨大的,也就是为什么今天会这么火热,在大家要讨论这个移动媒体的业务。但是对于我们这种创业公司来讲,我相信这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在我面前还是要有一个很巨大的挑战,怎么样去改变用户的这种消费的习惯,改变用户的观念。但是我相信可能到了一个临界点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谢谢。
王超:
我们刚才几位做手机业务的嘉宾当中,可能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说,实际上手机里面的这个媒体,它差不多就是什么?就是一个软件运营化的一个体现。你看我们在互联网里面,实际上互联网发展以后,使得很多软件难以再通过卖拷贝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对吧?就是互联网里面大量的开源和免费的软件,但是付费软件还仍然是收入的模式之一。可是可以预见,现在手机这个平台上面来进,其实它有大量的技术应用,其实这个技术应用主要会体现在移动的软件的开发上面,但是所有的这些开发都是运营化的,而没有人靠卖软件的拷贝来获得收入。
那接下来我们请新华网的李总,来介绍一下他们作为一个内容提供商,怎么样在一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当中,创造自己的价值。
李俊:
我觉得听了刚才的几位发言,我越来越有一种有一点荒谬的感觉,因为讲到手机媒体,新华社呢应该是最纯正的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忽然发现坐在讲台上的,挤在我周围,把我挤得很有压抑感的发现都是新兴意义上的媒体,或者说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技术公司或者说是互联网公司,这其实是一种现在产业里面的状态,就是传统的媒体突然发现一夜之间周围有了很多跟他竞争,而且竞争力非常强大的,传统意义上叫对手,但是我们发现最好不是对手,而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这就是新华社从2003年以来,在做的一件事儿,就是如果说你们是高速公路,那么我们想做高速公路上的一台汽车,什么车呢?新闻直播车,来为越来越多的媒体提供一种专业化的新闻服务,我想这是大家坐在这里讨论手机媒体的时候的一个角度。简单地就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李俊,是来自新华社,我所负责的这个部门是做移动新媒体,或者说叫手机媒体的新闻服务。
过去大家经常看到的新华社出现在哪儿呢?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据新华社报道,人民日报据新华社报道,网络上新浪网、搜狐网据新华网报道,我们一直是向国家通讯社,向这样一些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提供新闻服务,因为我们在一百多个国家有我们的新闻采集的记者、编辑,在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有我们的专业的新闻队伍,不管是战地记者也好,还是中央记者也好,应该说我们的覆盖网络是最大的。
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就是2003年的时候,伊拉克战争开打,那时候大家在想,这个新闻最快的传达给读者用什么方式?当时不知道哪天打,但是很可能要打,后来发现手机他也有一定的媒体功能,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有了这么一个移动新媒体的专线提供第一时间的新闻服务,当时他条稿子是非常快的。应该说比CNN或者说是路透社还要快十秒种,这是当时国际上的一个评价,就是伊拉克战争的快打,时间是非常短,但是十秒种在某些媒介上,比如说报纸上我快十秒钟我没用,但是手机上有用,我比别人更早知道伊拉克战争开打了。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看到的是一个状况,手机它确实是一个媒体,一个非常庞大的媒体。现在手机多少亿?五亿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现在全国日报发行量的五倍,相当于现在的互联网用户的四倍多,相当于现在电视用户的0.4倍,你不承认它是一个媒体怎么行呢?这当然是一个影响非常大的媒体。而且前两天我刚从北京移动回来,看他们搭的奥运会的新闻传播环境,那个手机实在是太快了,他的媒体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就是短信吧文字的,彩信到达率还不高,这是一个图文并茂的,现在你发现他们北京移动是搭的基于WLINE和3G的这么一个环境,你只要进入一个红线区,他自动可以把那个数据库都可以下载到你的手机上,只要你内存够的话,这个数据库比方说刘翔是今天跑110米栏的运动员,他过去的最好成绩是多少?在哪儿取得的?今天预赛跑多少?今天准备什么时候开始跑?跑的结果是什么?当然不包括他,不光是他一个人,整个数据库实际上包括所有的参赛运动员,都可以同时地提供,视频就更不用说了,当然我认为手机远远不只是视频,或者是说应该说是涵盖过去的视频的一种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它的媒体功能的强大我相信在明年可能这个时候会看到他媒体功能的一个巨大的变化。
新华社这几年做这件事儿,我觉得成功之处可能在,如果说有几个小的地方,我觉得是可以给大家分享的,一个是品格的坚持,坚持的品格,就是我们这几年,在手机的服务上,应该说不管是铃声、音乐,包括刚才几位老总谈到的,他们各自很有特色的服务。都很有意思,很有市场竞争力,但是我们坚持一条我们做新闻和信息的服务,这几年始终坚持做这件事儿。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应该说现在的主要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网通以及大量的SP公司,他们是我们的主要用户,我们也是他们可能最核心的用户,因为我们有大量的原创的新闻资源。
第二个是品质,一定提供专业化的新闻品质,这个专业化首先我觉得体现在手机一个特点,就是快,上周三早上起来我们发了一条短信就是说,上周的周五,周五人大常委会要讨论是否授予国务院取消利息税的权利,手机发出去的效果非常好,因为你报纸可能我们报纸想知道、读者想知道这条新闻的话,最早在晚报你才可以知道。电视也来不及这么快的口播,但是手机发出去以后,作为那些股民来讲,可能会看到股市可能会有一个下跌的趋势,因为一旦利息税取消之后,网上分析叫什么相当于加息0.7、0.76。再比如说昨天晚上,天津的政协主席自杀身亡,我们的编辑大概在2秒种之内把这个短信发出去,所有的网站、国外的媒体都用我们的新闻来源,一个正部级的官员自杀,可能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都没有的。我们专门有一个这样的编辑部去处理这样的新闻,把它做得符合手机的需要,不管是长短、图文并茂、互动、视频等等。他们做一些专业的品质加工,我想这是我们可以和其他的我们的同行分享的就是,他们可能各自有像徐总,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自己专长的方面,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专长,各自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去生产和创造,可能能够更好地发挥这样一个合力,大家形成一种竞合的关系,而不是一个竞争的关系。
最后一点是讲到品位,新华社它是一个国家通讯社,我们在新闻提供的选择上,是讲求一点格调和品位的。事实上关于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购并很大程度上是在他的一些低俗的东西上,其实回过头来看媒体的发展历史,这一点很正常。在美国的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黄色小报年代,他的波之也是大量的是这样的东西,但是它长久不了。就像今天上午是刘院长讲的志存高远的话这种东西你不会去做,它也做补偿。像现在监管部门已经监管得非常厉害了,但是我们坚持一条,我们提供的是一些有一定品位的这样的新闻,有一定价值的这样的新闻,有一定可信度的这样的新闻,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谢谢。
王超:
那问李总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你们提供的这些信息服务是免费的吗?就是比如说有一些渠道需要你们的信息。
李俊:
是这样,我觉得分几个层面,首先我们是向运营商,向SP公司来提供这些新闻服务都是收费的,但是我们也有一些直接面向用户的,什么呢?比如说我移动运营商合作,有一些政务的通告之类的东西,它可能是免费的。
王超:
那我们在第一个环节里面最后一位的讲话的嘉宾是IDC的万宁先生,我想万宁先生IDC的对外的发言人,作为IDC对外公布的报告和演讲,主要是万先生来做,那下面请他从一个市场观察家的角度来看,怎么看这个移动媒体的发展,好不好?
万宁:
很高兴受王超的邀请,然后参加中欧商学院这样的一个移动传媒的论坛。刚才的确像李总说的,今天确实有一点错位的感觉,就是说坐在这一圈的人是讨论媒体,但是其实除了您是正宗的媒体的以外,好像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这个媒体之外,大家都是做技术的。但是这里面其实我也注意到了就是说,就是在现在这个市场的变化,技术的确是颠覆了这样一个市场,我们又感受到这些同行的竞争。
那实际上我们能感受的就是说,这里面确实有了一些变化,前一段时间我和江南春曾经讨论过一次,那江南春你的后期的日子越来越变得很难,因为你一开始告诉我是说,你装五万座写字楼,装多少个屏幕,你的成本我们是可以计算的,但是随着你这个市场的发展,包括你现在装的这个汽车覆盖,你现在大概基本上是有两亿人,但是你这个覆盖的成本其实是扩大的。
但是刚才李总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数据,现在差不多五亿手机,这个的扩散和覆盖面积是不需要你新的服务商介入去付钱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这里。就是很多人说为什么移动媒体这两年会有这么一个突发的这么一个爆发性的发展,其实是与这样的一个特质或者说市场存在的模式有关。
另外一个我们注意到就是移动媒体提供了很多新的特质,刚才我们说的即时性、位置性、互动性,当然也包括了一些对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刚才我在来之前跟徐总讨论了就是日本的一个公司的一种方式,就是说它不光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还成为了一个商业互动、服务的一个方式,就像刚才张总也提到了,你们希望去提供的12580的这种方式。但是实际上你看一下,这个市场里面,我在来之前还读了王超的一篇文章,就是关于破坏性创新的,我们突然发现其实手机正在扮演着这样的一个角色,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创造的这么一次机会。而这个机会呢,又扮演着一个可以将整个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的,比如说我们新华电信是可以变成内容服务商。然后我们每一位都可以通过这个来将信息去传递出去,而这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种移动传媒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的空间,刚才您给的几组数据非常好,而且这几组数据其实我们一直最近在说,也就是说现在手机用户所覆盖的这个领域。但是它又面对着另外一个趋势。因为做市场研究我们总是要看数据,就是说手机移动用户数据的增长,其实已经到了它的平台期了。就是说你要再去说让中国移动去发展出多少个新用户,已经变得非常地困难,而且成本也在增加,但是他更期待的是说通过增加增值性信息服务,来去提高他的这个UP值,这可能是成为了运营商的一个迫切的需要。而这个需要反过来就促成了像徐总,像张总这样的,你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服务的工具,包括你们用流量来去分解,去提供这种短信的服务的这种可能新。其实这个是我们今天可能去讨论移动媒体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前景,或者说它市场所具备的这样的一种能力,让我们能够在这个市场上获得很大的发展的一个支持。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我需要和大家去,希望能够探讨的,也希望能够和王超一起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还都是以信息服务为主体,或者说以运营的平台或软件,或某种技术为主体。但是现在我们回过头来,通过IDC的相关的一些研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说,我们的受众的特质和以往的这种媒体不一样。其实刚才您提到的就是说是强制性的,我觉得您还有优势,为什么呢?你看不看,反正在车里必须看。但是手机的这个受众媒体,这个受众的特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选择性非常大。
像刚才张总你提到的,怎么样能够满足这些人的特质,比如说他非常自我、非常挑剔、非常对于时效性有很高的要求,那这个其实是今天发展移动媒体的。刚才您提到了一个以秒计算的一个概念,的确是,时空观已经被移动媒体的,应该讲是一个最大的市场机会,也是一个最大的挑战,那么相信各位老总刚才提到的很多的服务,以此为机会,我们IDC其实是非常看好这样的一个市场的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会乐意去跑到这儿来去参与这个讨论。
那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也希望能够和几位老总去讨论一下,就是说既然我们这个渗透率,手机的渗透率,技术发展、传输速度、覆盖的领域都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那么为这个爆发,我们各位的准备又想怎么样去做?那么我就举两个小的故事然后来作为我的这段的介绍的一个结束。
一个就是我去年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我做了一个主题的介绍,讲到了这个故事,刚才我还和徐总在分享,就是在日本NTT在做的一个实际上的信息服务,这个信息服务是通过手机来完成的,而这个商业模式呢既配载了传统媒介的广告的特质之外,它有完成了新的商业价值的实现。就是说我当时的这个去感受的是这样的,他拉着我去银座,然后说你是想吃一个中餐,然后呢拿出手机去查当时在银座周围的中餐馆,信息免费。然后当我是说跟他去商量,有了中餐馆这些菜单,我们选哪一个的时候,他说你要付5日元,但是5日元是给你显示出来,这个餐馆的菜单、餐馆的环境以及位置图,然后你去决定5日元。然后我们俩就决定了其中一个就又按了一下这条信息是免费的,你可以预定这个餐厅,在几点几分你到那里。但是当时陪我去聊这个项目的这个人告诉我,这个费用是他们向餐厅收取。
但是这里面我就非常敏锐地发现,在这个整个价值链环里面,所有为此付费的人都非常自觉、自愿和有需求的,因为你满足了他消费性的某种需求,或者说满足了他市场拓展的某种需求,不管是他做广告。
比如说你这家餐厅在这上面做,其实也是一个变相的广告,但是反过来你的行为并不是通过收取广告费而完成,而是通过了这个服务费的实现。而这里面又有一个很重要的保证就是说,每付出去的这笔150日元的信息费用,是因为他已经是给他带来了一个吃客在他那里进行消费,这个的确就是说对于移动传媒,满足服务特质的这里面的商业模式上,应该说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这可能是今天我在看,不光是我们传统的,通过这个去传递信息、传递广告,而是一个商业价值的新的链环的建立,这个可能是我希望能够和各位老总再继续讨论的一个话题,而且我也期待就是说看到中国,在这样的整合的模式,在运营商提供的这样一个平台下面,我们每一个都在为你的客户创造新的价值的同时,你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的基础,这可能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就是说,目前移动传媒市场发展的最大的市场支撑力来源于此,这可能是我的一点点见解。
王超:
谢谢,下面我们进入到互动的环节,大家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踊跃地来提问,因为大家看到其实几位嘉宾讲的东西都只是开了一个头,为什么?我们刚才觉得让各个公司都先介绍一下自己的业务呢?
因为比如说我们可能一会儿后面一场有一个关于传统媒体的一个讨论,大家比如说我来自于哪个报纸、哪家报社,这些报社大家都非常非常地熟悉,就是说不用再介绍他们做什么事儿,更不用介绍说一个报社是怎么盈利的?他的业务模式是什么?但是在手机这样一个媒体平台上面,他的业务模式、他的发展的方向的选择差异会非常大。所以这里面来讲就是说他们的业务模式本身如果能听明白,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收获,大家看看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提出来问,OK,有请。
提问:
我是湖南“东贝”科技发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和总裁,同时是点证传媒的董事长和总裁。
在这里我刚才听了各位老总的一个介绍以后,很受启发,同时也表达我一个观点和说出我的一些看法,我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点是,他作为整个媒体的话,不管是什么一种方式、什么一种模式,他集中在一点是这个媒体的广告价值,他的价值何在?他这个价值的话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个是他的有效的覆盖率,像报纸一样,为多少个订阅者,像电视他的收视群有多少?他的有效覆盖率。
二个是它到达率有多高?就是你覆盖了以后,有多少人看到了?
三个是,受众的接受率有多高。
所以说基于这些,我研究分众他的一些问题。曾经我在一个报纸上写一个文章,他的天花板在哪里?关于刚才世通华纳的这个问题,我想提几个意见和看法。
第一个问题就是今天上午我们刘院长和我们胡教授都讲了一个问题,在工作上这一个嘈杂的环境里面,大家本来是急于赶路,你这个视觉和听觉污染的问题怎么解决?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在这个环境里面,人都很挤,你怎么样解决这个长足性的问题,上下班很急,你这个广告,这一个问题怎么解决?
第三个问题,刚才您分析两个亿、三个亿要看你这个广告,实际上这个的话,我的不到达率是怀疑很多的,为什么呢?你一个车可能一天,各个城市的承载率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几千人、有的两百人,有的线路人多、有的线路人少,对不对?你拿什么依据他们到达率的人有多少?这是一个。第二个你这个车里面坐50个人,毕竟你是两个屏幕或者一个屏幕,又有几个人看得到?因为后面的人挡住了?有几个人听得到对不对?这个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的话,你怎么去统计他?你这个两个亿,就是他看到了,他也只能坐一个站两个站,看这一段,据我了解的话,你们这个模式它是滚动播放的。可能今天看了某一段广告,后面的广告看不到,但是这个广告量也是相当大的。曾经我算了一下,你这个2.8个亿、2个亿,最后算下来,到达受众心目当中的话可能不到50万,所以这个效率。我作为广告商,我投他的广告肯定要考虑了,这是一个到达率的问题、怎么统计的问题。
第五个问题,像你刚才讲到,你既有内容又有广告,那国外广告法来讲的,像这种情况应该是经过国家特许批准的,它有一个门槛,有一个认证的问题。就是说为什么江南春他想做内容,但是他还是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上海的另外两家,像东方之珠,他是能够做内容的,他已经有一个母体,我不知道我们世通华纳是怎么解决的。
最后我提一个建议,重庆这个公交在线的王总给我提了咨询意见,我跟他们说过。像你这个公交这个媒体,是否可以考虑一下,把这个爆炸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解决这个强制性的问题,我想公交在线现在研究这个事儿,也在请我们给他技术支持。由于我是做公交行业,在国内应该是做得比较大的。
第二个建议就是说,在你这个广告成本方面是比较高的,像目前的长沙或者南昌的话,一台车要上千块钱的成本,我刚才算了一下,你五万台的话,一年的运营成本要达到一个多亿,这个来说给你下一步的运营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崔斌:
这个非常感谢,能够这么关注我们世通华纳和我们车载移动电视这个行业。我没有完全听清楚每一个问题,当然大概我能理解。
第一就是说所谓到达率的问题和受众群体数量的问题。从到达率上来讲,只能讲公交媒体这种媒体和传统电视相比,它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知道在传统电视当中,它不是唯一一个频道,而且到了广告时间呢,大多数也可以换台。那么我们知道黄金时段的电视剧的收视率,也就是3%左右,就是各为数的,我们知道新闻联播现在央视一年几十个亿的招标,主要是招标新闻联播之后,到这个天气预报之前的这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从前几年的30%、40%的收视率,下降到近几年的10%几的收视率,这个下滑的幅度是非常大的。
那么从公交移动电视的角度来讲,它的到达率是远远高于传统电视的,为什么提出所谓全效传播这个概念?就是我的目标受众群体和我的实际受众群体的这种比值应该是相对比较高的,和传统电视比。因为他带有这种强制性传播的这种特征。所以说当时我也强调,就是说世上没有100%的全效传播媒体,也没有100%的无效媒体,所以说我们说,我们这个媒体说好,不是说每一方面都好,我们说在不同的媒体它获取它不同的这种市场价值。
那么传统媒体我们比如说在内容的权威性上,公信力上,公交移动电视就比不了传统媒体。比如说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他所发布的信息,他的这种权威性,他是在金字塔尖上的,移动电视比不了。在受众的细分的角度,杂志、分众传媒,我们也比不了,我们只是在传播的特征上,我们具备我们的优势。那么具备这种优势的媒体不只是公交移动电视。还有几种媒体我觉得也具备这种优势,比如说电影院的当然也是江南春收购的央视三维,电影院的媒体。在开演之前,先是播一段广告,那么这个广告的目标受众就是来看电影的这些受众。那么他们基本上90%几的也都能够接受到这个信息,但是它有它的局限性,就是说它不可能重复性,我看了这个加勒比海盗三我不能天天去看,我一次性地看对吧?所以就是不同的媒体。我说他不可能,他在传播效果上,这种到达率上高,但是他在其他方面可能有他的不足,有这种不足。
那么我们尽量地完善哪几方面呢?第一个是在完善我们非强制收视。也就是说主动性收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那么怎么来解决?就是要靠好的内容来吸引我们的受众群体,让他喜欢看、爱看,那么它的到达率就更高,那么就解决了强迫性的问题。第二个是我们改善我们的公交环境。我们非常遗憾地告诉这位提问的朋友,我们在长沙还没有安装一台电视,我们是从厦门起家的,厦门为什么做得好?就在于我们不但改造了他的视频,还改造了车里面的所有的音响系统。以前我们知道很多地方的移动电视他就是用的售票员的扩音器做这个声音传输,那是不行的。我们改造了以后,一个车里面有六到八个喇叭,这样的话在相对柔和,也声音不大的情况下,让每一个人都能听清楚这才能达到我们的传播效果,所以这种技术和物理的解决手段,也会提升媒体的这种价值,我简单地解释到这儿。
王超:
有一位朋友问徐总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有一定的技术性,他说近期的法制晚报曾经报道了一条新闻,这条新闻说北京上城某一条街道,因积水拥堵,不少司机却在事法之后几小时,才收到交管部门提示的短信,而这个时候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请问这种信息传递的延时是如何导致的呢?能在技术上面进行避免吗还是怎么着?
徐恪宁:
在北京移动市政府应急项目上之前,解决这样的方式就是说当年京广桥塌陷的一个事件。然后北京市政府和北京移动通过发短信的方式通知大家,北京移动有一千多万用户,发送的时候所有人都收到了,那时候我是在外地山东,就收到了。那种方式是一种群法方式,一千多万条同时发出去以后肯定是有限时的。那么现在我们的这个做法就是马上要开通的,就是我在京广桥这个地方或者哪个地方有积水,我是在方圆三公里或者几公里这个范围之内,我画一个圈,只要你一进入这个区域,他立刻告诉你,你应该改道了,这个地方拥堵了,已经积水了,我想这个服务会在不久的,不会时间太长就会服务于北京整个城区这样的应急系统。
王超:
还有一个问题是,刚才这个朋友问的问题就是说,企业在这个移动传媒的应用前景如何?
万宁:
非常巧,就在前一段时间我和中国移动在杭州召开过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未来商业模式的一个讨论会,在这个会上其实我们在看到的就是说,移动设备对于各位的影响,其实我们已经不言而喻,其实对于企业也在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手机已经每一个人都有,而且甚至7×24小时,因为你可能在公司工作或者是你在电脑前面的工作时间终究是有限的,但是只有一个东西是可以随时跟着你,是可以被你的老板天天找到的。因此现在的管理者已经开始注意到了移动通信工具对于企业管理的这种作用。
那目前为止在国内已经开始做这样一些先行的尝试,像中国移动已经有这样的一些服务开始出来。那在这个里面最有意思的,我给你们举一个小的例子,就是大家可以了解,因为这个和我们今天的媒体可能还不是特别地有相关联的,但是我相信对于我们未来,希望能够对于企业的这部分无线传播服务感兴趣的创业者或者投资者会有一些启发。
举一个简单的故事就是最近的西安杨森、西安杨森大概全国有将近一万多个销售代表,要跑在各地去跑医院,去拜访医生,去提供样品、提供回扣等等。但是你们会发现是说,这些人一旦离开这个公司的办公室以后就很难找到。然后相关的信息很难去传递又很难反馈。这个时候段是大概是多少呢?以他们公司内部的计算是长达一周到半个月。那么对于一个公司的管理周期来讲,就是说有非常大的压力。因为每一个季度他们进行相关的业绩统计的时候,都会很麻烦。而现在他和中国移动就进行了这样的一个配合,通过了我们现在的这种PDA手机,将相关的信息进行了一个小的软件,也就是说这些销售代表,可以随时将他今天拜访的医生全部都在上面去填上去进行反馈,同时呢这个西安杨森又可以把新的价格的一些信息、活动信息,甚至医药的资料,因为你们大家可能知道,医药销售代表不是所有都是专家,但是医药本身是由很高技术含量的,那么他们又怎么样进行知识扩散和管理,那么这部分的系统已经开始实现,通过将信息传递到可以去访问数据库,然后让销售代表可以不用懂。你可以拿你的手机让你去拜访的医生去读,然后向他去解释等等,就是这部分其实已经开始出现。但是我认为这个部分在中国的目前情况下,其实要落后目前为止对于个人消费端的这种移动商务和移动媒体的发展速度。因为目前为止在国内的市场的成熟度还有很大的问题,特别是相关的软件开发企业目前为止,就是进入的这些厂商还是不够多。至少我们的观察,其实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机会。但是今天我们的会议的主题更多的还是在移动传媒上。
那我就稍微补充一下刚才您说的话题就是说,刚才徐总所谈到的我们现在目前为止通过移动媒体所覆盖的这种到达率、传播率,我是比较愿意在这个方面去看,怎么样回归到整个讨论的话题的主题上去就是价值,你是否给你的读者、受众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你是否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有效的渠道传递到你的受众里面呢?那么这都是你的广告金主要为你付费或者是你的服务受众愿意为此付钱的最核心的关键。而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应该围绕着这一个关键点去设计和构建,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可能获得刚才我说到的这个巨大的市场发展的支撑力。
王超:
李总回答一下刚才一位朋友的提问。
李俊:
谢谢这位朋友的关心,他提的问题主要是关于视频和广告领域的,不知道是哪位朋友?谢谢你。
是这样,我们现在位读者提供的这个新闻信息当中,视频的比例目前看是比较小的,这主要是市场环境决定的。大概这个比例五到十这样的一个比例,但是我相信视频的发展必然是下一步带宽增加以后的主要的服务和应用,马上我们在北京移动看到的这样的情况,就是说它基于WLINE或者3G的服务,看视频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事实上像刚才徐总讲到的那个联通他那个DHDVB的这样一种新的技术,他通过广播的方式下发到手机上,看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但是我想现在关键的问题不是说视频是否会成为一个未来手机发展的趋势,而是说我们到底为手机媒体准备了什么样的视频节目?仅仅是现在的比如说,我们在中央电视台都可以看到的,从一套到十二套这样的内容,是否能力适合手机的需要?从我们现在做文字新闻信息的这样一些服务的记者的经验来看,如果不为手机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新闻信息服务,是难以吸引读者的。这个我想是您提的这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想内容输出有没有广告销售?其实大家可能很多人都看到了手机的广告市场现在的一个巨大的增量或者说潜在的市场的前景。但是现在的主要瓶颈像上午那位演讲嘉宾回答的,那主要的瓶颈在移动,在运营商手里,现在这个行业应该说目前的格局还是一个运营商主导,而且手机广告的最大优势我的理解应该在于它的精确性,它能够精确地送达,像刚才徐总您做的那样。那现在据我了解,移动对于这种信息,它其实是不提供给,应该是不提供给SP做这样的手机号码的送达,但是移动自己的解释是,这个是因为这个市场被弄坏了,因为过去好多人拿到这个信息以后,实际上是做了一些不良的开发,这些开发是破坏了一些市场的游戏规则,但是我想这个是一个大的趋势,这个市场这种趋势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将来应该这块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谢谢你。
王超:
王伟还有一个关于技术的问题,做一个简明扼要的回答吧,因为时间的关系。
王伟: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说手机媒体对手机这种媒介的技术要求是什么?手机技术的发展是否会推动手机媒体业务模式的变革?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大,我觉得从我个人简单的理解上来讲,我认为就是说手机作为手机媒体的这种载体的话,它的技术方面我觉得无非是几个方向上面去发展。
第一个就是说他的这个比如说最基础的就是说他的电池的能力对吧?现在可能越来越多的应用会很耗电,那你这个手机你可能又把电耗没了,那你手机就不行,所以在座诸位如果谁能发明一种让手机电池能够翻一倍的这种,或者说翻几倍的技术的话,那肯定所有的VC都投你们。
然后第二个我觉得是带宽,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国家在做3G的规划,那现在其实移动已经大民机地上2.75G的技术,联通也在上CDMA1X的技术,所以这个支持更高的带宽,这个是对手机载体会有要求的。还有一个我认为说计算能力,因为现在这个刚才有谈到,像手机视频这些新的展现形式,它都需要手机本身具备有更强的CPU或者是更加好的这个解码的芯片或者是怎么样,所以这个手机的计算能力我觉得对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方向。
我当然很赞同就是说手机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推动手机媒体业务模式的变革,因为这个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一定会导致,满足这个用户新的业务需要,然后带来新的业务变革。
然后这里面还有第二个问题是谈到,说最近苹果比较热的手机上市,对于大家的这个业务开展带来的一些影响,那评价对这种手机问世,对手机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其实这个手机是一个特别特殊的例子,是因为它确实是工业设计这方面太强了,所以很抓眼球,这个是没办法的。但是其实如果大家看中国,虽然没有在中国卖,我已经看到有跟这个手机一模一样的国产的手机了,几乎是一模一样。其实中国的手机厂商已经在做各种各样的创新,去做这个手机,不仅仅是一个打电话的工具,它未来会是,我举一个例子,我就已经发现有一些,跟我接触比较熟的手机厂商,他们在考虑电子墨水的技术应用在手机上,那也就是说,因为现在说几的屏幕是一个LCD,这个电子墨水的技术对你看,作为一种看媒介的载体,看文字、看小说、看报纸的话,它的阅读感是非常强的,它有十几层的灰度,所以说他们其实在研究这种产品,很快会推出来。
那么还看见有手机厂商在做太阳能的手机,这种手机的好处是说,它完全只要有光的地方它可以永远待机,体的手机不会没电,你只要不是拿着手机爆打,你永远这个手机是会有电的,所以这种我觉得目前就是说可以看得出来,国内的手机厂商已经在做非常多的业务的创新,所以他们的这个创新一定会对手机新媒体的发展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王超:
好,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的互动的环节就告一个段落。但是我必须占用两分钟的时间来说明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说实际上大家在提问的纸条里面还涉及到一个比较敏感,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手机这样一个媒体,其实也包括我们的这个新媒体当中的一些其他的形式,都涉及到就是说,给我提供的信息是不是我需要的?这是一个有用的信息还是骚扰?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所以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是很难讨论清楚。
我想围绕两个观点给大家分享一下,一个观点是说对于从信息的提供方这样一个角度来说,永远要知道,要有一个坚守的理念,这个理念是什么呢?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宝贝,就是如果我们认为这个信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骚扰,就是说在你不需要它的时候给你,但是当你有一个合适的时候,你恰恰需要这个东西它是非常地有用,而使你提供的信息不是垃圾,而是宝贝,需要我们的信息供应方要不断地深度地挖掘信息的特性,提高信息投放的精准性,我想这是一点。
第二点就是这个上午刘院长关于媒体伦理的时候他讲到的这个关于是一个度的问题,但是这个度不是事先可以划清界限,或者说确定好利害关系的,它是需要市场,市场里面所有的Player,就是参与者,包括用户、商家、监管部门,在互动的过程当中找到磨合的平衡点,我想这可能是切实的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一个方向。
第三个,这个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在经济学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产权问题,产权问题。这里面的产权问题,在经济学意义上来讲,其实是无解的,是没有解的,没有这个解答的,所以它一定是一个实践的磨合过程。而对于这样一个新兴的媒体,特别是移动媒体这样一个新兴的事务,我想大家所有的人要有足够的包容的心态,才可以容纳这样一个产业发展,当然发展的过程,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这些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获利的商家要以适当的形式回馈给社会,我想这是一个可行的路径。
那我们这个环节的互动就到这个地方结束,大家稍微休息一下,会进入到一个关于投入话题的讨论,希望大家在那个时候准时回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