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材质的印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5:02:48
',1)"> ',2)">
风中百荷   欢迎光临

',3)">
',4)">

巴林石印章

巴玉印章

茶晶印章

黄金白玉印章

鸡血石对章

蓝宝石印章

玛瑙印章

墨玉

寿山石印章

田黄石印章

紫砂印章

印 章 的 发 展 史
·印章的起源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的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印章的起源及演变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驶职权的工具。它的起源,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早在商周时代,印章就已经产生。如今的印章,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压人,使之跽跪。“印”字在周末已变为以爪执节之形,说明“印”字是由“抑”演变而来。如今我们仍把“印”作为动词使用,如“印刷”、“印制”等,可见“印”作为凭信的名词是从使用中转换而来的。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
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但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可以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
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对篆刻艺术大加倡导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孟兆页(1254—1322),同时他也是最先采用青田灯光冻石刻印的名家。明清时代印人群起,追逼秦汉。在几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
·印章的发展
在源远流长的印章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两次高潮期,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是在明清时期。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吸收各地文化,综合成我国古代文化的 一个主要源流。反映在印章领域,是制度上的等级性,文字上的统一性和风格上的朴实性。 制度上,秦代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官印制度。文字上,秦代印章一改战国字体各自为政纷繁复杂的状况,以“摹印”篆统一。风格上,秦印注重实用,无论印文、章法,还是钮式,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秦至二世而忘,历史短暂,但是秦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继往开来的作用却是十分显著和重要的。 两汉时期,是印章发展史上鼎盛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继承和完备了秦代所建立的官印制度,使印章的规格、印钮的形制及印文的形态更趋统一,而且形成了汉印特有的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这种崇高的、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人仰望学习、鉴赏赞叹的典范。汉印所取得的成就,具体可归纳成如下五个方面:制度完备,品类繁多,文字规范,章法自然,技艺精湛。
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称得上是印章热的时代。自文彭大力推广灯光冻石起,一时“无不人人斯籀、家家秦汉”,掀起了层层印章热浪。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谱汇辑、印学理论更是推波助澜,迎来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期。
·印章艺术的鉴赏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 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 经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边款的鉴赏
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印章边款迅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 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味。
·印谱的鉴赏
印谱是印文以及款识的载体。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印谱的钤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并不墨拓款识,直到西泠印章艺术昌盛繁荣的晚期,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赵之深墨拓印款,置于印谱后面。此后大家都来仿效,蔚然成风。印谱的钤拓分为二个步骤,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一是印章款识的墨拓。濡朱钤印必须选用优质印泥,好的印泥细腻光泽、不走油、不变质、厚而匀,具有立体感,钤出的印谱持久如新、光艳可人。墨拓印款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艺,一方面要把握时间,需要细心和经验。印谱的制作,一般先拓墨款,后钤朱印,墨款又分为墨拓和蜡拓,蜡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应付一时急需,不宜制谱。墨拓根据墨色浓淡,又有“乌金拓”和“蝉翼拓”之分,前者对比强烈、富有光泽,后者素淡清和,别饶雅趣。印谱传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可见印谱钤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谱装帧素雅,纸选用净皮绵宣、单宣或连史纸,每业每印每款,主但选摸、朱丹玄墨,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除了观赏,还可临习、研讨,因而成为人们鉴赏收藏的宝贵之物。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印,执政所持也;钮,印鼻也。古人为执政所持便于携带印信,就在玺印的上方穿孔系上印绥佩于腰,这就是最早的印钮,此时的印钮只是为了实用,没有观赏价值。据史料记载,中国印章始于周代,距今已三千多年。到先秦时期有了形式简略的鼻钮、台钮、覆斗钮,这是印钮艺术的雏形。汉代国泰民安,经济文化十分繁荣,是我国特有的印钮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印钮上造型古拙浑厚,线条生动洗练,题材丰富多彩。汉代除用印章材质区别帝王百官外,还以印钮上的不同兽形来标志各级官阶。在汉代,皇帝玉玺虎钮,皇后金玺蛇钮,诸侯王金玺驼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将军金印龟钮,食禄二千石银印龟钮,千石至二百石以上铜印鼻钮。民间常用印就没有受其限制,可以依各人所好在印上方刻制各种各样的钮饰,所以,汉代印钮实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无论是篆刻艺术还是印钮艺术(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汉钮汉印)至今尚被人们推崇,并作为学印、学钮的典范。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印钮艺术没有得到继承与发展,多是简单、实用,显得粗略,谈不上什么观赏价值。此时官印由于形制大,为了便于盖印,大多搞了把手即"印把子"。宋元期间民间虽仍有人在私印上刻线条简洁、造型生动的人物钮、动物钮等,但远不及汉钮丰富精美。
元末画家王冕首以花乳石作印,因花乳石质地脂润、易于受刀,为时人竞相采用,尤其是原先的印文篆刻因印材是铜、玉之类的,硬度高,每每一印都由文人与工匠合作而成。石印的出现,文人可以直接在印石上书写、刻制,印文上充满了文人的气息。因此印章上讲究起书法、章法与刀法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篆刻艺术"。明末以后尤其清代篆刻艺术成为一门中国独特的艺术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皖、浙两大流派,追崇者众,篆刻艺术与书画艺术一道登上大雅之堂。篆刻艺术的发展必然也促进印钮艺术的发展,许多雕刻高手在易于受刀的石印上随心所欲地雕镌出精美的印钮,两者结合相得益彰,石印自此开始盛行。清康乾年间是我国印钮艺术发展的高峰期,而且无石不钮,涌现出不少雕钮高手,他们雕刻出许多精美绝伦的钮饰远超过历代,流传至今。此时期印钮也受到清代帝王的钟爱,他们除了在贡品中寻求精美的印石外,甚至还招募名工雕手在宫内为宝玺制钮,许多世间罕见名石名工的印钮被帝王及其权戚所拥有,这可以从今日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得到证实。
福建福州的寿山石历史悠久,寿山石作为印材以其脂润如玉、柔而易攻、色彩斑斓、媲美宝石之特色备受各方青睐。黄宾虹于《古印概论》曾说:"寿山石发明于元明之间。最初寺僧见其石有五色、晶莹如玉,琢为牟尼珠串,云游四方,好事者以其可锓可刻,用以制印。"寿山石用以治印后,其印钮雕刻也随之发展起来,在继承历代钮饰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石质特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寿山石印钮雕刻最初以古兽为主,逐渐发展至有博古图案、翎毛、鱼虫、花果、人物等多种类型。印钮虽小,不少艺人却费尽心思,以高超的技法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使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寿山石印钮虽始于明,但是有关的文字记载,目前所见最早的为高兆《观石录》中所云:"潘子和、谢奔,砚工高手,攻石能得其理。""攻石"即指雕钮。相传他们制钮多不留款,故后人无法考查。清代名家杨璇、周彬也是制钮高手。杨璇钮饰集玉玺、铜印风貌,充分利用寿山石之特性,施以精艺,突出兽钮的神、情、趣,生动毕肖。周彬雕钮与杨璇取径不同,以华茂、清灵称著,并常以夸张手法强化形象,大胆突出。擅长取夔纹图案刻博古平钮,直处平整,拐角圆转流畅,图案之间隔有针线难人精微,堪称一绝。
清同治、光绪年间,东门派鼻祖林谦培精于印钮与博古图案,兽头形态生动,头发均作开丝,连续不缀,细腻传神。传人林元珠雕钮遒健有神,尤精于鬓、鬃、毛、发的刻画。嗣后东门派刻钮驰名者有林元水、林友情、郑仁蛟以及现代的林寿煁、周宝庭。他们继承师法,但能入古出新,各有个性。周宝庭在兽钮雕刻上兼容东、西门派之技,创作之余并致力传统古兽印钮的发掘、整理和发展,贡献良多。
与林谦培同期的潘玉茂承杨、周遗风,深刀精刻,对印钮的博古、薄意及开丝均有很高造诣。西门派后人林文宝、陈可观、陈可铣均是雕钮名家,多用圆刀半圆刀,具清雅大方、浑古朴茂之长。林文宝毕生专事印钮,被誉为"钮工巨擘",他的钮饰作品题材广泛,花果、古兽、翎毛、动物无所不涉,"依势肖形,俱能契古",刀法古朴,构思精妙。
今日寿山石之高档印章除刻薄意以外,凡印必有钮,钮饰有古兽类的狮、龙、凤、螭虎、饕餮、辟邪、麒麟、用端、鳌;动物类的象、熊、龟、蝙蝠以及十二生肖等等,还有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钮、花果草虫钮,而且按印章的颜色取巧,巧色印章备受珍视,价值亦数倍于一般印章。寿山石中的田黄石、芙蓉石被誉为印石之宝,尤其被称为"石帝"的田黄尤为稀珍,如能切成方形并由名家刻上印钮,其价值易金数十倍。寿山石印钮在继承传统上还不断创新,当代雕刻家们以现代的审美观在印钮创作中注重形象的立体感与质感,有的还善于应用传统的商周纹饰与现代建筑力学的几何线条相结合创出新感觉作品,还有的把现代美术与前卫艺术运用到印钮艺术中,出现了朦胧、抽象、漫画形式的印钮,这些伴随着时代脉搏与传统印钮艺术相迥异的作品使印钮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5)">
您已欣赏本篇